第131章 初战告捷(1 / 1)
程岩满意地点点头:“很好,这证明我们的新制度确实有效。李道宗那边怎么样?”
“李大人已经彻底服了。”张德笑道,“他说从没见过征收工作进行得这么顺利。以前每次征收都要闹得鸡飞狗跳,这次却井然有序。”
“这就是民心的力量。”程岩合上册子,“当百姓真正信任自己选出的官员时,他们就愿意配合政府的工作。”
正说着,门外传来马蹄声。王玄策出去看了看,回来报告:“侯爷,是兵部的人来了,说是要接您入军营。”
程岩站起身,深深看了一眼蓝田学堂。这里是他在大唐的起点,也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
“明月,我走了。”程岩拥抱了一下李明月,“等我回来。”
“一定要小心。”李明月眼中含着泪水,“我等你凯旋归来。”
长安城外的军营里,十万大军正在进行最后的准备。程岩到达时,李世民正在和诸将商议军务。
“程岩来了。”李世民看到程岩,向诸将介绍道,“这位就是蓝田侯程岩,此次征战的后勤总管。”
程岩向诸将行礼:“诸位将军,在下程岩,请多指教。”
李靖打量着程岩,点点头:“久闻蓝田侯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年轻有为。”
李世勣也笑着说:“听说程侯在京兆府的征收工作做得很出色,我们这些粗人可要多向程侯学习了。”
但也有一些将领脸色不太好看,显然对程岩这个年轻的“外行”来管理后勤有些不满。
程岩心中有数,但表面上依然很平静:“诸位将军客气了。在下虽然年轻,但一定会尽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不给大军拖后腿。”
李世民满意地看着这一幕,然后对程岩说:“程岩,你先去熟悉一下军营的情况。明天我们就要出发了。”
“是,陛下。”
程岩在王玄策的陪同下,开始巡视军营。这座临时军营占地极广,分为多个区域:兵营、马厩、粮仓、武器库、医疗营等等。
“侯爷,这军营的规模可真够大的。”王玄策感叹道。
“大是大,但问题也不少。”程岩皱着眉头,“你看这些粮仓的布局,完全不合理。一旦遇到火灾,很容易全部烧光。”
他们来到武器库,程岩仔细检查了一下武器的摆放:“这些刀剑堆得太乱了,取用不便。而且没有分类存放,一旦需要特定武器,要翻找半天。”
王玄策记录着程岩指出的问题:“侯爷,您打算怎么改进?”
“重新规划。”程岩的声音很坚定,“虽然明天就要出发,但有些基本的改进还是要做的。”
他们来到马厩,程岩看到战马们的精神状态都不错,但饲料的供应方式有些问题。
“这样喂马效率太低。”程岩指着正在给马匹添草料的士兵们,“每匹马都要单独喂,浪费人力。应该改成集中投放,定时定量。”
正在这时,一个粗壮的汉子走了过来。他是负责马匹管理的校尉,名叫牛进达,看起来很不高兴。
“你就是那个后勤总管?”牛进达瞪着程岩,“我养了二十年马,还用不着一个毛头小子来指手画脚!”
程岩没有生气,反而笑了:“牛校尉说得对,您确实是养马的专家。不过,我想问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按照现在的喂养方式,三千匹马需要多少人照料?”
牛进达想了想:“至少要一百人。”
“如果改成我说的方式呢?”
“这……”牛进达有些犹豫,“可能五十人就够了。”
“那多出来的五十人可以做什么?”程岩继续问。
牛进达恍然大悟:“可以做其他工作!”
“对,这就是效率。”程岩拍了拍牛进达的肩膀,“牛校尉,我不是要否定您的经验,而是希望能把您的经验发挥得更好。”
牛进达的脸色缓和了一些:“那……那您说怎么改?”
程岩详细地向牛进达解释了集中喂养的方法,以及如何合理安排人手。牛进达听了,不住地点头。
“有道理,确实有道理!”牛进达佩服地说,“程侯,您这脑子真好使!”
就这样,程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耐心,逐渐赢得了军营中各级官员的认可。
***
第二天,大军正式出发。十万人马浩浩荡荡,旌旗蔽日,场面极为壮观。
程岩骑着马跟在李世民身后,心中激动不已。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也是他证明自己能力的绝佳机会。
“程岩,”李世民策马来到他身边,“你觉得这次征战的胜算如何?”
程岩想了想,回答道:“陛下,以大唐的国力和军力,战胜高句丽应该不成问题。关键是要速战速决,不能拖得太久。”
“为什么?”
“因为后勤压力太大。”程岩指着身后绵延数里的辎重队伍,“十万大军每天消耗粮草无数,距离本土越远,补给越困难。如果战事拖延,很可能因为后勤问题而失败。”
李世民点点头:“你说得对。所以朕这次准备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攻破高句丽的都城。”
“陛下圣明。”程岩赞同道,“不过,臣建议在行军过程中就要开始筹备后续的补给工作。”
“怎么筹备?”
程岩从怀里拿出一张地图:“陛下请看,我们的行军路线会经过几个重要的城镇。可以在这些地方设立补给站,储备粮草和武器。这样即使前线消耗巨大,也能及时得到补充。”
李世民仔细看了看地图,眼中闪过一丝惊讶。程岩标注的补给站位置都很合理,既能保证补给效率,又能避免被敌军袭击。
“程岩,你什么时候学会这些军事知识的?”李世民好奇地问。
“臣平时喜欢读兵书。”程岩谦虚地回答,“纸上得来终觉浅,这次正好可以实践一下。”
李世民满意地点点头。这个妹夫不仅有改革的理想,还有军事天赋,真是难得。
大军行进了三天,来到第一个补给站——辽东城。程岩立刻开始组织建立补给仓库,安排人员管理。
他的工作效率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原本需要一天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在他的指挥下,半天就搞定了。
“程侯,您这套管理方法真是厉害!”负责辎重的将军张士贵佩服地说,“我从军二十年,从没见过这么有条理的后勤工作。”
“张将军过奖了。”程岩笑道,“这只是基本的管理方法而已。”
就在这时,斥候匆匆跑来报告:“启禀陛下,前方发现高句丽军队,约有三万人,正在向我军靠近!”
李世民立刻召集诸将商议:“看来高句丽人想要阻止我们前进。诸位以为如何应对?”
李靖站出来说:“陛下,末将愿率前军迎敌!”
“好!”李世民点头,然后看向程岩,“程岩,你要保证前军的后勤供应。”
“臣遵命!”程岩立刻开始调配物资,为前军准备充足的粮草和武器。
战斗很快就开始了。大唐军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很快就占据了上风。但程岩注意到,高句丽军队的战术有些奇怪。
“他们不是在拼命抵抗,而是在拖延时间。”程岩对身边的王玄策说,“这说明什么?”
“说明他们有后续计划?”王玄策猜测道。
“对!”程岩眼中闪过一丝警觉,“他们可能想要袭击我们的补给线!”
他立刻派人向李世民汇报这个判断,同时加强了补给站的防御。
果然,就在前军与高句丽主力交战的时候,一支高句丽骑兵绕到了大军后方,想要袭击补给队伍。
但他们没想到,程岩早有准备。补给站的防御工事坚固,守军也很充足。高句丽骑兵不仅没有得手,反而被打得大败。
“程侯料事如神!”张士贵兴奋地说,“如果不是您提前准备,我们的补给线就危险了!”
李世民得知这个消息后,对程岩更加刮目相看。这个妹夫不仅能管理后勤,还有敏锐的军事嗅觉,真是个人才!
第一场战斗以大唐军队的完胜而告终。高句丽三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主将被俘,剩余士兵四散逃窜。
“陛下,此战我军斩敌两万余人,俘虏五千,缴获战马千匹,粮草无数!”李靖兴奋地向李世民汇报战果。
李世民满意地点点头,然后看向程岩:“程岩,这次你的功劳不小。如果不是你提前发现敌军的真实意图,我们的后勤很可能出问题。”
“陛下过奖了,这是臣应该做的。”程岩谦虚地回答,但心中却很得意。自己的第一次军事判断就如此准确,证明自己确实有军事天赋。
“不过,”程岩话锋一转,“臣认为这只是高句丽人的试探性攻击,真正的大战还在后面。”
李世民眉头一皱:“你的意思是?”
程岩走到地图前,指着高句丽都城平壤的位置:“高句丽的主力军队应该都在都城附近。刚才这三万人,充其量只是前哨部队。他们的目的不是击败我们,而是试探我们的实力和战术。”
李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程侯说得有道理。高句丽立国数百年,不可能只有这点军队。”
“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李世民问道。
程岩走到地图前,手指在几个关键位置点了点:“臣建议,我们也兵分三路。主力继续前进,做出要与敌军正面交战的姿态;左翼军队埋伏在这里,等敌军迂回部队经过时给他们致命一击;右翼军队则绕到敌军后方,切断他们的退路。”
李靖眼中闪过赞赏之色:“妙计!这样一来,敌军就成了瓮中之鳖。”
“不过,”程岩话锋一转,“这个计划的关键在于后勤保障。三路大军分开行动,补给难度会大大增加。”
李世民看着程岩:“你有把握吗?”
“臣愿立军令状!”程岩跪下道,“如果后勤出现问题,臣愿以死谢罪!”
李世民扶起程岩,眼中满是欣慰:“有你这句话,朕就放心了。”
***
三天后,程岩的预判完全应验。高句丽军队果然按照他预测的路线行动,结果中了大唐军队的埋伏。
“报!左翼军大获全胜,歼敌一万五千!”
“报!右翼军成功切断敌军退路,俘虏敌将三名!”
“报!主力军与敌军正面交战,敌军已开始溃退!”
一个接一个的捷报传来,整个军营都沸腾了。
李世民兴奋地拍着程岩的肩膀:“程岩,这一仗打得漂亮!你不仅料敌如神,后勤保障也做得天衣无缝。朕没有看错人!”
但程岩的脸色却有些凝重:“陛下,臣觉得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怎么说?”
程岩指着地图上平壤的位置:“高句丽连续两次败仗,损失了近十万军队。按理说他们应该龟缩在都城死守,可是臣总觉得有些不对劲。”
李靖也走了过来:“程侯有什么发现?”
“敌军撤退得太有序了。”程岩皱着眉头,“一般来说,大败之后的军队应该是溃不成军的。可是从俘虏的口供来看,他们的撤退路线很有规律,像是事先安排好的。”
李世勣听了,脸色也变得严肃起来:“你的意思是,这可能是敌军的诱敌深入之计?”
“很有这种可能。”程岩点头,“高句丽立国数百年,不可能这么容易就被打垮。他们很可能是想把我们引到对他们有利的地形,然后给我们致命一击。”
李世民沉思了一会儿:“那你建议我们怎么办?”
程岩在地图上指了指:“臣建议暂缓进攻,先派斥候详细侦察前方地形。同时加强后勤补给,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可是这样会不会错失良机?”有将领提出异议。
“宁可错失良机,也不能中了敌人的圈套。”程岩的声音很坚定,“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现在我们对敌情了解还不够充分,贸然前进风险太大。”
李世民点头赞同:“程岩说得对。传令下去,大军暂停前进,加强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