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平壤城破(1 / 1)
程岩心中一凛,感觉到了不妙:“你想做什么?”
高建武没有回答,而是对身边的侍卫使了个眼色。很快,几十个手持火把的士兵从王宫内跑了出来。
“程岩,你知道朕在王宫地下埋了什么吗?”高建武得意地笑着,“三万斤火药!只要朕一声令下,整个王宫都会被炸上天!”
程岩脸色大变。三万斤火药,那可不是开玩笑的。如果真的爆炸,方圆几里都会被夷为平地。
“你疯了!”程岩怒道,“王宫里还有你的妃子、子女,还有无数无辜的宫人,你要把他们都炸死吗?”
“他们能够陪朕一起死,是他们的荣幸!”高建武的脸上露出了扭曲的笑容,“程岩,你不是很厉害吗?现在朕看你怎么办!”
程岩的大脑飞速转动,思考着应对的办法。三万斤火药,绝对不能让它爆炸。不仅是为了那些无辜的人,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军队。
“高建武,你想要什么条件?”程岩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朕要你们全部退出平壤城!”高建武提出条件,“给朕三天时间,朕要安排后事。三天后,朕会亲自引爆火药,与王宫同归于尽!”
程岩心中暗骂,这个高建武真是个疯子。但现在的情况,他不得不考虑高建武的威胁。
“不可能!”程岩断然拒绝,“我们好不容易攻下平壤城,怎么可能退出去?”
“那就一起死吧!”高建武举起手中的火把,“朕现在就点燃引线!”
“等等!”程岩急忙阻止,“我们可以商量!”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王宫内突然传来了一阵嘈杂声。紧接着,一个年轻人冲了出来。
“父王!不要这样做!”那个年轻人跪在高建武面前,“您这样做,会害死无数无辜的人!”
程岩仔细一看,这个年轻人应该是高建武的儿子,高句丽的太子。
“逆子!”高建武怒道,“朕的决定,岂容你质疑?”
“父王,儿臣不是质疑您的决定。”太子流着眼泪说,“但是王宫里有那么多无辜的人,还有我们的族人,您忍心看着他们死吗?”
高建武的脸色有些动摇,但很快又坚定起来:“为了高句丽的尊严,这些牺牲是值得的!”
程岩看到这一幕,心中有了主意。他对太子喊道:“太子殿下,如果你能阻止你父王的疯狂行为,我保证不会伤害王宫里的任何人!”
太子听了,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程将军,您说的是真的吗?”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程岩大声回答,“只要你们投降,我保证所有人的安全!”
太子转身看着高建武:“父王,您听到了吗?程将军愿意保证我们的安全。为了那些无辜的人,您就答应吧!”
“闭嘴!”高建武一巴掌打在太子脸上,“朕宁死也不会向敌人投降!”
太子被打倒在地,但他没有放弃:“父王,您想想母后,想想那些宫女太监,他们有什么罪?为什么要陪您一起死?”
高建武的手开始颤抖,显然内心在激烈斗争。
程岩趁机说道:“高建武,你如果真的爱你的人民,就应该为他们考虑。战争已经结束了,再多的牺牲也改变不了结果。”
“住口!”高建武咆哮道,“朕不需要你来教训!”
但是,程岩注意到高建武握着火把的手在颤抖,说明他的内心并不像表面那么坚定。
就在这时,王宫内又跑出来几个人。他们是高句丽的大臣,显然也是来劝阻高建武的。
“大王,请您三思啊!”一个老臣跪在地上哭道,“如果您真的引爆火药,我们高句丽就彻底完了!”
“是啊,大王!”另一个大臣也跪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您还活着,我们高句丽就还有希望!”
面对众人的劝阻,高建武的意志开始动摇。但他作为一国之君的尊严,让他无法轻易低头。
程岩看出了高建武的纠结,决定给他一个台阶下:“高建武,我可以答应你一个条件。如果你愿意投降,我可以保证你的王室血脉延续,让你的儿子继续统治高句丽的一部分土地。”
这个条件让高建武眼中闪过一丝动心。如果能保住王室血脉,也算是对祖先有个交代。
“父王,您就答应吧!”太子再次跪下恳求,“为了我们的族人,为了高句丽的未来!”
高建武看着跪在地上的儿子,看着那些无辜的宫人,内心的最后一道防线终于崩溃了。
“罢了,罢了!”高建武颓然坐在地上,手中的火把掉在了地上,“朕败了,彻底败了!”
程岩长出一口气,紧张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他快步上前,踢开了地上的火把。
“来人,控制现场,确保安全!”程岩下令道。
很快,唐军士兵冲进王宫,开始搜查和清理火药。程岩则走到高建武面前。
“高建武,你做了一个明智的选择。”程岩居高临下地看着这个昔日的敌人。
高建武抬起头,眼中满是不甘:“程岩,朕输给你,不冤。”
“你确实不冤。”程岩点点头,“从你选择偷袭我们补给线的那一刻起,你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高建武苦笑:“朕以为凭借地利优势,能够拖垮你们。没想到你这个年轻人,竟然有如此本事。”
“这就是时代的变化。”程岩感慨道,“固步自封的人,注定要被历史淘汰。”
就在这时,李世民带着大队人马赶到了王宫。看到程岩安然无恙,他松了一口气。
“程岩,听说这里发生了危险?”李世民关切地问。
程岩简单地汇报了刚才的情况,李世民听了,脸色变得很难看。
“高建武,你竟然想用火药同归于尽?”李世民怒视着高建武,“你知不知道,如果真的爆炸,会死多少无辜的人?”
高建武低着头,不敢回答。
“陛下,现在危机已经解除了。”程岩说道,“高句丽已经彻底投降,我们的任务也完成了。”
李世民点点头,然后对高建武说:“念在你最终悬崖勒马的份上,朕可以饶你不死。但是,高句丽必须接受大唐的统治。”
“臣…臣遵旨。”高建武无奈地说道。
就这样,持续了几个月的征讨高句丽之战,以大唐的完胜而告终。程岩也因为在这次战争中的杰出表现,成为了大唐军中的新星。
***
三天后,平壤城内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李世民在王宫大殿内接受了高句丽君臣的投降。
“从今日起,高句丽正式归附大唐!”李世民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朕册封高建武为高句丽王,但必须接受大唐的监督。”
高建武跪在地上,接受了这个安排。虽然还保留着王的称号,但实际上已经成了大唐的附庸。
仪式结束后,李世民单独召见了程岩。
“程岩,这次征讨高句丽,你立了头功。”李世民拍着程岩的肩膀,“朕决定,册封你为镇东大将军,镇守辽东。”
程岩心中一喜,但表面上依然很谦虚:“谢陛下隆恩!臣一定不辜负陛下的信任!”
“不过,”李世民话锋一转,“朕还有一个任务要交给你。”
“陛下请吩咐。”
“朕要你在辽东推行你的那套选举制度。”李世民的眼中闪烁着期待,“朕想看看,你的制度能不能在这片新征服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程岩激动得差点跳起来。这简直是天赐良机!在辽东这样的新征服区推行新制度,阻力会小很多,而且成功的话,影响会更大。
“陛下圣明!臣一定会让辽东成为新制度的示范区!”程岩信心满满地说道。
**第五十四章:辽东新政/程岩的治理之道/各族百姓:这个唐将军有点不一样**
辽东总督府内,程岩正在研究着一份厚厚的人口统计册。
“侯爷,这是各州县上报的人口情况。”王玄策将册子递过来,“整个辽东现在有汉人四十万,高句丽人三十五万,百济人十二万,新罗人八万,还有一些其他民族的人。”
程岩翻看着册子,眉头微皱:“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复杂。这些不同民族的人混居在一起,矛盾肯定不少。”
张亮在一旁说道:“侯爷,据下官了解,各族之间确实摩擦不断。特别是汉人和高句丽人,积怨很深。”
“这很正常。”程岩放下册子,“战争刚刚结束,仇恨不可能一下子消除。但我们不能让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否则辽东永远不会安定。”
王玄策好奇地问:“侯爷,您打算怎么处理?”
程岩站起身,走到地图前:“第一步,重新划分行政区域。不能按照民族聚居来划分,要让各族人民混合居住。”
张亮有些担心:“这样会不会引起更大的冲突?”
“短期内可能会,但长远来看是有利的。”程岩指着地图上的几个点,“人只有在交往中才能消除偏见,互相理解。如果各族人民老死不相往来,仇恨只会越来越深。”
正说着,一个传令兵跑了进来:“报告大将军,外面有一群百姓求见,说是有冤情要申诉。”
程岩眉头一挑:“什么冤情?”
“好像是汉人和高句丽人因为土地问题发生了纠纷。”
“让他们进来。”程岩决定亲自处理这件事。
很快,十几个百姓被带了进来。其中一半是汉人,一半是高句丽人,双方都是愤愤不平的样子。
“草民李大牛,拜见大将军!”一个汉人率先开口,“大将军,您要为我们做主啊!”
程岩坐下来,和蔼地说:“有什么事慢慢说,不要急。”
李大牛指着旁边的几个高句丽人:“大将军,这些高句丽人霸占了我们的田地,还说那是他们祖传的土地!”
一个高句丽老人不服气地站出来:“胡说!那块地本来就是我们家的,你们汉人凭什么要抢?”
“你们高句丽败了,还有脸说土地是你们的?”李大牛梗着脖子说。
眼看双方又要吵起来,程岩抬手示意安静:“都别吵了。我问你们,那块地现在种的是什么?”
李大牛愣了一下:“种的是麦子。”
“谁种的?”
“是…是我们一起种的。”高句丽老人小声说道。
程岩点点头:“既然是一起种的,那收成应该一起分。你们为什么要争这块地的归属权?”
李大牛和高句丽老人都被问住了。
程岩继续说:“你们想过没有,如果一直这样争下去,最后受害的是谁?是你们的孩子。他们会在仇恨中长大,永远无法和睦相处。”
一个高句丽妇女突然哭了起来:“大将军,我们也不想争,但是不争的话,孩子们就没有地种了。”
“谁说没有地种?”程岩站起来,“我现在就给你们一个解决办法。”
他走到地图前,指着一片空白区域:“这里有大片的荒地,我可以分给你们。但是有一个条件,汉人和高句丽人必须合作开垦,收成平分。”
众人面面相觑,这个办法倒是出乎意料。
李大牛试探着问:“大将军,您说的是真的?真的愿意分地给我们?”
“当然是真的。”程岩笑着说,“不过,我还有一个要求。”
“什么要求?”
“你们必须推选出代表,参加即将成立的辽东议事会。”程岩的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以后辽东的大事小情,都要通过议事会讨论决定。”
高句丽老人疑惑地问:“什么是议事会?”
程岩耐心地解释:“就是大家选出代表,一起商量怎么治理辽东。每个村子都可以选代表,不管是汉人还是高句丽人,都有发言权。”
这个概念对于这些百姓来说太新鲜了,他们从来没想过自己也能参与政事。
李大牛激动地说:“大将军,您的意思是,我们也能当官?”
程岩哈哈大笑:“不是当官,是当代表。代表是为百姓服务的,不是高高在上的老爷。”
经过一番解释,百姓们渐渐明白了程岩的意思。虽然还有些半信半疑,但都愿意试试。
等百姓们离开后,张亮忍不住问:“侯爷,您真的要在辽东推行这种制度?”
“当然。”程岩很肯定地说,“辽东的情况特殊,传统的官僚制度很难管理好这么复杂的民族关系。只有让各族人民都参与进来,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
王玄策担心地说:“可是侯爷,朝廷那边会同意吗?”
“陛下已经同意了。”程岩胸有成竹地说,“而且,我们先小规模试点,成功了再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