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辽东繁荣(1 / 1)
回到辽东后,程岩发现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侯爷,您快看看这些数据!”王玄策兴奋地拿着一摞册子跑进总督府,“各州县的税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三成!”
程岩接过册子翻看,眉头逐渐舒展:“不错,看来议事会制度确实有效果。”
张亮也走了进来:“侯爷,更让人惊喜的是民情。现在各族百姓之间的纠纷减少了八成,而且很多都是通过协商解决的。”
“这才是最重要的。”程岩放下册子,“经济发展只是表象,民族和谐才是根本。”
正说着,外面传来一阵喧闹声。程岩走到窗边一看,街上正有一群百姓在庆祝什么。
“这是怎么回事?”程岩好奇地问。
王玄策笑着说:“侯爷,今天是辽东第一届农产品交易会开幕的日子。各族百姓都带着自家的特产来交易,热闹得很。”
程岩来了兴趣:“走,我们去看看。”
三人走出总督府,来到街上。只见整条街都摆满了摊位,汉人的麦子、高句丽人的人参、百济人的海带、新罗人的铁器,应有尽有。
更让程岩欣慰的是,各族百姓都在用汉语交流,虽然口音各异,但沟通无障碍。
“大将军来了!”不知道谁喊了一声,整条街的百姓都围了过来。
“大将军,您尝尝我们家的人参酒!”一个高句丽老汉热情地递过一个酒葫芦。
程岩接过来喝了一口,点头称赞:“好酒!这酒有什么特别的吗?”
老汉得意地说:“这是我们高句丽的传统工艺,不过现在加了汉人的酿酒技术,味道更醇厚了。”
旁边一个汉人商贩接话:“老朴说得对!我们汉人的技术,他们高句丽的原料,合作起来就是好东西!”
程岩看着这和谐的场面,心中暖流涌动。这就是他想要看到的,各民族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大将军,”一个年轻的百济女子怯生生地走过来,“我想问您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程岩和蔼地问。
“听说朝廷要在其他地方也推行我们辽东的制度,是真的吗?”
程岩点头:“是真的。怎么,你有什么想法?”
女子眼中闪过兴奋的光芒:“太好了!这样的话,我的兄弟在河北也能过上好日子了。”
周围的百姓听了,都纷纷议论起来。
“真的吗?其他地方的百姓也能选代表了?”
“那他们也能像我们一样当家作主了?”
“大将军真是为我们百姓着想啊!”
程岩看着这些朴实的面孔,心中涌起一阵感动。这些百姓可能不懂什么大道理,但他们知道什么是好,什么对他们有利。
就在这时,一个传令兵匆匆跑来:“报告大将军,朝廷来了一队人马,说是要视察辽东新政。”
程岩心中一动:“什么人?”
“领头的是户部尚书戴胄,还有几个御史。”
程岩和王玄策对视一眼,都看出了对方眼中的担忧。戴胄是朝中的保守派,这次来视察,恐怕不是好事。
“走,我们回去准备一下。”程岩对百姓们拱手,“各位乡亲,我有公务要处理,改日再来看望大家。”
百姓们纷纷行礼送别,场面很是温馨。
回到总督府,程岩立刻召集幕僚商议对策。
“侯爷,戴胄这个人很难对付。”王玄策忧心忡忡地说,“他一向反对变法,这次来肯定是要找茬的。”
张亮也皱着眉头:“而且他带了御史来,说不定是要弹劾您。”
程岩在房间里踱步,思考着应对之策:“不要慌。我们的新政确实取得了成效,有什么好怕的?”
“可是侯爷,戴胄这些人最会颠倒黑白。他们可以把好事说成坏事。”王玄策担心地说。
程岩停下脚步:“那我们就用事实说话。传令下去,让各州县准备详细的政绩报告,包括税收、人口、治安等各方面的数据。”
“还有,”程岩继续说,“安排一些百姓代表来见戴胄,让他们亲口说说新政的好处。”
张亮眼前一亮:“侯爷高明!百姓的话最有说服力。”
正在商议间,戴胄一行人已经到了总督府门前。程岩整理了一下衣冠,带着众人出门迎接。
“下官程岩,拜见戴尚书!”程岩恭敬地行礼。
戴胄是个五十多岁的文官,长得瘦高,一副严肃的样子。他上下打量了程岩一眼,冷淡地说:“程将军,本官奉陛下之命,前来视察辽东新政。希望你能如实汇报,不要有所隐瞒。”
程岩心中暗笑,这老头一上来就给自己下马威。
“戴尚书放心,下官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程岩表面上很恭敬。
进了总督府,戴胄也不客套,直接开始询问:“程将军,听说你在辽东推行什么议事会制度,让百姓参与政事?”
“是的。”程岩点头,“这是陛下亲自批准的。”
戴胄冷哼一声:“陛下是批准了试行,但没说一定要成功。本官听说,你让各族百姓混居,这不是在制造混乱吗?”
程岩早就料到他会这么问:“戴尚书,您看看这些数据。”
他让王玄策把准备好的册子递过去:“这是辽东各项指标的对比。税收增长三成,人口增长两成,治安案件减少八成。这些都是混乱的表现吗?”
戴胄翻看着册子,脸色有些难看。这些数据确实很亮眼,让他很难挑出毛病。
“数据可以造假。”戴胄不甘心地说,“本官要亲自走访,看看实际情况。”
“当然可以。”程岩胸有成竹,“戴尚书想去哪里,尽管说。”
于是,戴胄一行人开始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他们走访了各个州县,询问了各族百姓,查看了各种账目。
第一天,他们来到一个汉人和高句丽人混居的村子。
村长是个汉人,叫李三,但副村长却是高句丽人朴大山。
戴胄故意问李三:“你们汉人和高句丽人住在一起,不觉得别扭吗?”
李三挠挠头:“戴大人,有什么别扭的?老朴家的人参种得好,我们跟他学。我们的麦子种得好,他们跟我们学。大家都有好处。”
朴大山也用蹩脚的汉语说:“戴大人,以前我们打仗,现在我们一起种地,一起发财,多好!”
戴胄又问:“你们选代表的时候,会不会因为民族不同而产生矛盾?”
李三和朴大山对视一笑:“戴大人,我们选代表看的是能力,不是看他是哪族人。谁能为村里办事,我们就选谁。”
戴胄碰了一鼻子灰,只能到下一个地方。
第二天,他们来到一个商业比较发达的镇子。这里各族商人云集,生意兴隆。
戴胄问一个汉人商贩:“你和这些外族人做生意,不怕被骗吗?”
商贩笑着说:“戴大人,现在有议事会监督,谁敢骗人?而且大家都是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骗了也跑不了。”
一个高句丽商人接话:“对对对!现在规矩明确,大家都按规矩办事,比以前公平多了。”
戴胄又问:“你们交税的时候,会不会觉得负担重?”
商贩们面面相觑,然后一起摇头:“不重啊!而且税收都用在我们身上,修路、建学校、治水患,我们看得见。”
戴胄越听越郁闷,这些百姓怎么都说好话?
第三天,戴胄决定换个策略,专门找一些可能有不满情绪的人。
他找到了一个以前的高句丽小官吏,想着这种人肯定对新制度有意见。
“你以前是官吏,现在却要听百姓的,不觉得委屈吗?”戴胄诱导地问。
那人想了想:“戴大人,以前我是小官吏,但老百姓不信任我,做什么事都难。现在虽然要听百姓的,但他们支持我,做事反而容易了。而且,我现在的收入比以前还高。”
戴胄简直要气疯了,怎么一个有怨言的人都找不到?
三天考察结束,戴胄一行人回到总督府。程岩笑着问:“戴尚书,您觉得辽东的情况怎么样?”
戴胄黑着脸,半天说不出话来。他确实找不出什么大毛病,但让他承认新政成功,又拉不下这个脸。
就在这时,一个御史站出来说话了:“程将军,虽然辽东的情况看起来不错,但这种制度有违祖宗成法,恐怕不宜推广。”
程岩早就料到会有这种声音:“这位大人,请问什么是祖宗成法?”
御史理直气壮地说:“自古以来,都是君主专制,百姓只需要服从就行。让百姓参政,这是要乱天下的节奏!”
程岩反问:“那请问大人,陛下当初为什么要推翻隋朝?”
御史愣了一下:“当然是因为隋炀帝暴政,民不聊生。”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让百姓参与政事,监督官员,防止暴政再次出现呢?”程岩步步紧逼。
御史被问得哑口无言。
程岩继续说:“各位大人,制度的好坏不是看它是否符合祖宗成法,而是看它是否有利于国家和百姓。辽东的事实证明,新制度确实有效。”
戴胄终于开口:“程将军,就算你的制度在辽东有效,但辽东情况特殊,未必适合其他地方。”
程岩笑了:“戴尚书说得对,所以陛下才让其他地方试点,而不是全面推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事实来说话吧。”
戴胄知道再争论下去也没有意义,只能起身告辞:“本官会如实向陛下汇报的。”
程岩恭敬地送他们到门口:“恭送戴尚书!”
等戴胄一行人走远后,王玄策松了一口气:“侯爷,总算应付过去了。”
程岩摇摇头:“这只是开始。戴胄回去后肯定会在陛下面前说我们的坏话,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张亮担心地说:“那我们该怎么办?”
程岩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继续做好我们的事情。只要新政确实有效果,任何人都阻挡不了历史的进步。”
长安,太极殿内,李世民正在听取戴胄的汇报。
“陛下,臣在辽东待了三天,确实看到了一些成效。”戴胄谨慎地说,“但臣认为,这种制度隐患极大,不宜推广。”
李世民皱眉:“说说你的理由。”
“陛下,让百姓参政,这是在动摇国本啊!”戴胄激动起来,“自古以来,都是君权神授,百姓只需服从。程岩这样做,岂不是在否定陛下的权威?”
旁边的御史也附和:“陛下,戴尚书说得对。而且,各族百姓混居,很容易产生冲突。万一引起民族仇杀,后果不堪设想。”
李世民沉思不语。说实话,他对程岩的新政也有些担忧,但辽东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房玄龄,你怎么看?”李世民问身边的宰相。
房玄龄想了想:“陛下,臣觉得可以继续观察。毕竟辽东的情况确实有所改善,税收增长、民族和谐,这些都是好事。”
戴胄不满地说:“房相,您不能只看表面现象。程岩在辽东搞的那套,说白了就是在培养自己的势力。各族百姓都感激他,这对朝廷来说是好事吗?”
这句话戳中了要害。李世民最担心的就是地方势力坐大,威胁中央集权。
“陛下,臣还听说,程岩在辽东俨然成了土皇帝。”御史添油加醋地说,“百姓见了他比见了陛下还亲热。”
李世民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起了历史上那些拥兵自重的将军,心中警铃大作。
就在这时,褚遂良匆匆走了进来:“陛下,河北急报!”
李世民接过奏折一看,脸色大变:“怎么回事?河北不是也在试行新政吗?”
褚遂良汇报道:“陛下,河北刺史按照辽东的模式推行新政,但遇到了很大阻力。当地豪强联合起来反对,现在已经发生了几起暴乱。”
戴胄立刻抓住机会:“陛下,您看!臣早就说了,这种制度不适合推广。河北的情况就是证明!”
李世民沉默了很久,最后说:“传旨,暂停河北的新政试点,派兵平息暴乱。”
“陛下英明!”戴胄和御史们齐声称赞。
“另外,”李世民继续说,“派人去辽东,让程岩回长安述职。”
褚遂良有些担心:“陛下,这个时候召程岩回来,会不会让人误解?”
李世民摆摆手:“朕要亲自听听他的解释。如果他真的有异心,朕绝不姑息。”
消息传到辽东时,程岩正在和各族代表开会,讨论明年的发展规划。
“侯爷,陛下召您回长安述职。”王玄策忧心忡忡地拿着圣旨。
程岩接过圣旨看了看,脸色平静:“看来河北那边出事了。”
张亮紧张地说:“侯爷,您这次回去,恐怕凶多吉少啊。”
程岩笑了:“怕什么?我们又没做错事。”
一个高句丽代表站起来:“大将军,您不能走啊!您走了,我们怎么办?”
其他代表也纷纷附和:“是啊,大将军,没有您,我们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程岩看着这些朴实的面孔,心中涌起一阵暖流:“各位放心,我只是回去汇报工作,很快就回来。”
“可是大将军,万一朝廷不让您回来呢?”一个百济代表担心地问。
程岩站起来,环视众人:“各位,你们要记住,新制度不是因为有了我才存在,而是因为它确实有用。就算我不在了,你们也要坚持下去。”
一个汉人代表激动地说:“大将军,我们都知道您的好。如果朝廷真的不让您回来,我们就一起上书请愿!”
“对!我们一起上书!”众人纷纷响应。
程岩被感动了,但还是摇头:“不要这样做。你们要相信陛下,相信朝廷。我相信真理会战胜偏见的。”
三天后,程岩带着王玄策启程前往长安。临行前,数千名各族百姓自发来到城门口送行。
“大将军,您一定要回来啊!”
“大将军,我们等您!”
“大将军保重!”
程岩骑在马上,向送行的百姓们挥手告别。这一刻,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路上,王玄策忧心忡忡:“侯爷,您说陛下会怎么处置我们?”
程岩淡定地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做的是正确的事情,不用怕。”
“可是河北出了事,朝中那些人肯定会借机攻击您。”
程岩冷笑:“河北出事,恰恰证明了我们辽东做法的正确性。同样的制度,为什么在辽东成功,在河北失败?这里面大有文章。”
王玄策眼前一亮:“侯爷的意思是,河北那边有人故意搞破坏?”
“很有可能。”程岩点头,“新制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他们肯定会反抗。河北的豪强比辽东的更加根深蒂固,阻力自然更大。”
“那我们该怎么应对?”
程岩胸有成竹:“用事实说话。辽东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
十天后,程岩一行人到达长安。消息很快传到了宫中。
“陛下,程岩已经到了。”褚遂良汇报道。
李世民点点头:“让他明天上朝,朕要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听他的解释。”
第二天早朝,太极殿内群臣云集。程岩身着戎装,昂首挺胸地走进大殿。
“臣程岩,拜见陛下!”程岩恭敬地行礼。
李世民仔细打量着这个年轻的将军。几个月不见,程岩似乎更加成熟了,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威严。
“程岩,朕召你回来,是要问你几个问题。”李世民开门见山。
“陛下请问,臣知无不言。”
“第一个问题,你在辽东推行的新政,到底是为了什么?”
程岩毫不犹豫地回答:“为了国家富强,百姓安康。”
戴胄冷笑:“程岩,你在辽东搞的那套,说白了就是在培养私人势力。各族百姓都对你感恩戴德,你的野心昭然若揭!”
程岩转身看着戴胄:“戴尚书,您去过辽东,亲眼看到了那里的变化。请问,百姓生活改善了,税收增加了,民族和谐了,这些难道不是好事?”
“这…”戴胄被问住了。
程岩继续说:“至于百姓对我的感激,那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确实变好了。难道我们当官的,不应该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吗?”
李世民点点头:“说得好。第二个问题,河北推行新政失败,你怎么解释?”
程岩早有准备:“陛下,同样的种子,种在不同的土地上,结果自然不同。辽东刚刚经历战争,旧的利益格局被打破,推行新制度阻力较小。而河北承平已久,豪强势力根深蒂固,他们当然会反对触动他们利益的改革。”
一个御史站出来:“程岩,你的意思是说,新政只能在特殊情况下推行,不具备普遍性?”
程岩摇头:“不是的。我的意思是,推行新政需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更不能急于求成。”
李世民若有所思:“你有什么建议?”
程岩深吸一口气:“陛下,臣建议继续在辽东完善新制度,积累更多经验。同时,可以选择一些条件合适的州县进行小规模试点,逐步推广。”
戴胄不满地说:“程岩,你还是想推广你的制度?河北的教训还不够吗?”
程岩据理力争:“戴尚书,因为河北失败就否定新制度,这不是因噎废食吗?当年商鞅变法也遇到过阻力,但最终让秦国强大。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但其中很多措施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李世民被程岩的话触动了。确实,任何改革都会遇到阻力,关键是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第三个问题,”李世民继续问,“如果朕让你继续在辽东推行新政,你能保证不会出现问题吗?”
程岩诚恳地说:“陛下,臣不敢保证不出问题,但臣可以保证,一旦出现问题,臣会及时纠正。改革就是在不断试错中前进的。”
李世民沉默了很久,最后说:“好,朕再给你一个机会。但是,你必须定期向朝廷汇报,不能有任何隐瞒。”
程岩大喜:“谢陛下信任!臣一定不辜负陛下的期望!”
戴胄和一众保守派官员面面相觑,没想到李世民还是选择支持程岩。
散朝后,房玄龄私下对李世民说:“陛下,您真的决定继续支持程岩?”
李世民点头:“玄龄,你没看到程岩刚才的表现吗?他有理有据,而且确实取得了成效。朕如果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改革,那才是真正的失败。”
“可是陛下,朝中反对的声音很大。”
李世民摆摆手:“朕意已决。而且,朕要派人去河北调查,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新政失败。如果真的是有人故意搞破坏,朕绝不轻饶。”
房玄龄佩服地说:“陛下英明。”
与此同时,程岩也在客栈里和王玄策商讨下一步的计划。
“侯爷,陛下还是很信任您的。”王玄策松了一口气。
程岩点头:“陛下是明君,他能看到事情的本质。不过,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朝中的阻力还很大。”
“那我们该怎么办?”
程岩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继续做好我们的事情。用更多的成功案例来证明新制度的优越性。只要事实摆在那里,任何人都无法否认。”
王玄策佩服地说:“侯爷,您的心胸真是宽广。换了别人,早就和那些反对派撕破脸了。”
程岩笑了:“玄策,改革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急躁和冲动只会坏事。我们要用时间和事实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就在这时,一个侍卫匆匆跑来:“侯爷,陛下传旨,让您明天就启程回辽东。”
程岩眉头一挑:“这么急?”
侍卫说:“陛下说,辽东不能没有您,让您尽快回去主持大局。”
程岩和王玄策对视一眼,都看出了对方眼中的喜悦。看来李世民不仅信任程岩,而且还很重视他。
“好,我们明天就走。”程岩下定决心,“这次回去,一定要把辽东建设得更好,让所有人都看到新制度的威力!”
两年后。
辽东总督府内,程岩正在审阅各州县送来的年度总结。数据显示,辽东的各项指标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侯爷,好消息!”王玄策兴奋地跑进来,“朝廷刚刚传来消息,陛下决定在全国推广辽东模式!”
程岩放下手中的册子,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真的?”
“千真万确!而且陛下还说,要册封您为改革功臣,世代享受殊荣。”
程岩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方:“两年了,终于等到这一天。”
这两年来,辽东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各族百姓真正实现了和谐共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秩序井然有序。更重要的是,议事会制度已经深入人心,成为辽东政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侯爷,您这是要做什么?”张亮看着程岩收拾行李,一脸不解。
程岩头也不抬地说:“既然新制度已经在全国推广,我的使命也就完成了。是时候功成身退了。”
王玄策急了:“侯爷,您不能走啊!辽东还需要您,百姓们也离不开您!”
“玄策,你错了。”程岩停下手中的动作,“真正的成功不是让百姓离不开我,而是让制度能够独立运行。如果没有我,制度就垮了,那说明我的改革是失败的。”
正说着,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声。程岩走到窗边一看,只见数百名各族百姓聚集在总督府门前,手里举着横幅。
“大将军不能走!”
“辽东需要您!”
“我们舍不得您!”
程岩看着这些朴实的面孔,心中五味杂陈。两年多来,他与这些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现在要离别,确实有些不舍。
“侯爷,您看百姓们多舍不得您。”张亮劝道。
程岩摇摇头:“正因为如此,我才更要走。”
他走出总督府,来到百姓面前。人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期待地看着他。
“乡亲们,”程岩的声音有些哽咽,“我知道大家舍不得我,我也舍不得大家。但是,鸟儿长大了就要离开巢穴,孩子长大了就要独立生活。辽东现在已经成熟了,不需要我这个'保姆'了。”
一个高句丽老汉哭着说:“大将军,没有您,我们怎么办?”
程岩走过去,拍拍老汉的肩膀:“老伯,您还记得两年前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您说的话吗?您说要和汉人合作种地。现在您的儿子不是已经和汉人小伙子成了好朋友吗?这说明什么?说明您已经学会了新的生活方式。”
老汉点点头,眼中含着泪水。
程岩环视众人:“各位乡亲,你们要记住,真正改变辽东的不是我一个人,而是你们所有人的努力。议事会是你们选出来的,新政策是你们讨论决定的,美好生活是你们自己创造的。我只是给了你们一个机会,真正的英雄是你们自己!”
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一个年轻的百济女子站出来:“大将军,那您以后还会回来看我们吗?”
程岩笑了:“当然会。辽东永远是我的第二故乡,你们永远是我的朋友。”
就在这时,一骑快马从远处飞奔而来。骑手翻身下马,单膝跪地:“报告大将军,陛下有旨!”
程岩接过圣旨,展开一看,脸色微变。
“程爱卿,朕闻你欲功成身退,深感钦佩。然国家正值用人之际,不可无你。特召你回朝,册封为户部尚书,主持全国新政推广事宜。望你以国事为重,切勿推辞。钦此!”
王玄策激动地说:“侯爷,陛下这是要重用您啊!户部尚书,那可是六部之一!”
程岩却皱起了眉头。他本想退隐山林,过些清静日子,没想到李世民不肯放他走。
“大将军,您不会拒绝陛下的好意吧?”一个汉人代表担心地问。
程岩沉思良久,最后说:“既然陛下信任,我就再为国效力几年。不过,我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传旨的使者问。
“辽东的议事会制度必须完整保留,任何人不得更改。而且,我要推荐王玄策担任辽东总督。”
使者点头:“这个臣会如实转达。”
程岩转身对百姓们说:“乡亲们,我虽然要离开,但我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王玄策是我的得力助手,他会继续为大家服务。”
百姓们虽然不舍,但也理解程岩的选择。一个个上前与他告别,场面十分感人。
三天后,程岩正式启程前往长安。临行前,他在辽东各族代表大会上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
“各位代表,两年多来,我们一起见证了辽东的巨变。从战后的废墟到今天的繁荣,从民族对立到和谐共处,这一切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现在,新制度即将在全国推广,辽东的经验将惠及更多的百姓。你们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创造者,应该为此感到自豪。”
一个新罗代表站起来:“大将军,您放心去长安吧,我们会把辽东建设得更好!”
程岩点点头:“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记住,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否真正为百姓服务。只要始终坚持这一点,辽东就会越来越好。”
五年后。
大唐各地都建立了议事会制度,百姓参政议政已成常态。国家税收大幅增长,民族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秩序井然有序。
程岩站在城楼上,俯瞰着这座他曾经治理过的城市。街道宽阔整洁,商铺林立,各族百姓和谐相处,一派繁荣景象。
“侯爷,您看,这就是现在的辽东。”王玄策自豪地说。
程岩点点头,眼中含着泪水:“很好,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一个小孩跑过来,仰着头问:“爷爷,您就是传说中的程将军吗?”
程岩蹲下身,摸摸孩子的头:“小朋友,你听说过我?”
孩子点点头:“当然!老师说您是大英雄,让我们各族人都能在一起生活。”
程岩笑了:“孩子,真正的英雄不是我,而是所有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的人。”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后跑开了。
程岩站起身,看着远方的夕阳,心中充满了满足感。这就是他想要的结果,一个各民族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大唐。
“侯爷,”王玄策说,“您的理想实现了。”
程岩微笑着说:“这只是开始。真正的理想是让这种制度传承下去,让子子孙孙都能享受到它的好处。”
夕阳西下,程岩和众人慢慢走下城楼。在他们身后,辽东城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美丽,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大唐的未来。
多年后,史书记载:贞观年间,程岩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大唐的政治制度,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实验。其影响深远,泽被后世,被誉为“千古一相”。
而程岩本人,则在完成历史使命后,选择了功成身退,过着平静而满足的生活。他常说:“真正的成功不是个人的荣耀,而是制度的传承。”
这句话,至今仍被后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