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十八字真言(1 / 1)

加入書籤

孟津渡口西侧官道上,斛斯椿目瞪口呆看着自家前军在电光石火间土崩瓦解。

那些他倚为屏障的步卒,此刻如狂风扫落叶,或跪地请降,或四散奔逃,或永远倒在血泊。

身边亲兵,个个面如死灰,耷拉脑袋,闷声不响,空气中弥漫着绝望恐惧。

“慌什么!”

斛斯椿强压震骇,为稳军心,指远处战场,对周围将士大声嘶吼:

“元修小儿不过侥幸!趁我将弓箭手调拨吴楷,才敢用精骑袭扰,吸引我前军重心偏移,这才让他钻了空子!若非如此,岂会败得如此之快!”

他努力让声音听来充满信心,但微颤尾音还是暴露了内心不安。

急忙转向一名传令兵,语速飞快命令:

“速去中军,传令侯莫修远将军!让他立刻列阵固守!就地结圆阵!告之,无论敌军如何用轻骑袭扰,都不要轻易移动重心!只要阵型不乱,不给敌重骑冲阵机会,他们便奈何我等不得!吴楷那边,很快就能登高地,届时虎贲军必将瞬间被我军弓箭手诛灭!本都督会亲自掩护中军有序撤退!”

那传令兵领命,不敢丝毫耽搁,立刻翻身上马,朝中军方向飞奔。

此刻,中军的侯莫修远正处极度紧张焦虑中。

眼睁睁看着左侧不远处,独孤信所率骑兵如蓄势待发猛虎,盯着他好久了。

而刚结束对前军屠戮的杨恺部轻骑,亦已重新集结,冰冷目光如出鞘利剑,死死锁定右侧方阵。

刚才元修那摧枯拉朽战术,他看得清清楚楚。

己方无弓箭手掩护,面对敌骑灵活机动,步兵方阵就像砧板鱼肉。

中军士兵更是士气低落至极,不少人眼神闪烁,交头接耳,显然已萌生投降念头。

他们亲见,那些放下武器前军同袍,似未遭屠杀。

“将军,怎么办啊?”一名队正凑到侯莫修远身边,声音带哭腔。

侯莫修远心中一片冰凉,他能怎么办?

亦在问自己。

就在这时,斛斯椿传令兵疾驰而至,将斛斯椿命令大声传达。

侯莫修远听完,眉头紧锁,心中暗道:‘就地结阵固守?说得轻巧!无弓箭手,如何抵挡骑兵袭扰?能行吗?’

但转念一想,事到如今,似也无更好办法。

当初斛斯椿振臂一呼,召集众人反叛,他侯莫修远可是最早响应、最为积极一个。

寻常士卒降了,或还能保命,但他这种带头反叛将领,一旦落败,除死路一条,再无他途。

“罢了!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

侯莫修远眼中闪过决绝,猛抽腰间佩刀,对麾下中军将士厉喝:

“都给本将听着!传都督将令!所有队伍,立刻向中心靠拢!结圆阵!盾牌手在外,长矛手在内!各队队正,管好自己人!无论对面如何袭扰,都给老子站稳了!不许乱!不许退!尽量保持阵型紧密!只要阵脚不乱,他们就冲不进来!”

在他呼喝下,原骚动不安中军阵列,总算稍稍稳定,士兵开始按令收缩阵型,试图结成能抵御骑兵冲击圆阵。

与此同时,元修这边,见前军大部分士兵已放下武器,立命一旗长带队上前,喝令降卒先弃械,再卸甲,原地抱头蹲下,待后续处理。

自己则未丝毫停歇,目光锐利扫向远处侯莫修远中军,长槊一指,带剩余骑兵继续向前压迫。

独孤信见元修率部向己方靠拢,立刻催马迎上,马上对元修拱手,声音洪亮赞道:“陛下神威!末将佩服!”

独孤信队伍都齐声高呼:“陛下神威!”

“战场之上,无需多礼!”

元修摆手,神情严肃,“集中精神,准备对付中军!”

他挺槊指向侯莫修远正努力调整阵型的中军方阵,朗声问:“将士们!下面,我们要一鼓作气,拿下这股叛军!可有信心?!”

“有!有!有!”

历一场酣畅淋漓胜利,此刻所有将士士气皆攀升至顶峰,挥舞兵器,发出震天呐喊。

“所有校尉,立刻过来集合!”

元修大喊,随即翻身下马,随手从地上捡起一块小石,在泥地迅速勾勒一个简单圆形。

独孤信、独孤义等人亦纷纷下马,快步来到元修面前。

杨恺亦接传令兵命令,留下部下原地警戒,自己策马赶来。

元修画完那代表敌方阵的圆形,目光投向独孤信,问:“信之,此阵,你以为该如何破之?”

独孤信沉吟片刻:“陛下,方才我等之所以能一举击溃前军,乃利用轻骑袭扰其侧翼,吸引其注意力,使其重心偏移,加之其阵中无弓箭手掩护,故我军重骑得以一击制胜。如今这中军必然已有所防范,恐我等再用此等战术,他们未必再上当。”

元修点头赞许:“信之所言极是。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同样招数,用第二次效果便大打折扣。这一次,我们当换个打法。”

独孤义闻言,上前一步,瓮声道:“陛下!末将观那斛斯椿中军,已士气全无,如丧家之犬!请给末将三十重骑,末将愿为先锋,定能一合将其凿穿!”

元修看着一脸激昂独孤义,微笑摇头:

“义之勇则勇矣,但兵法有云,‘哀兵必胜’。这中军看似士气低落,然目睹前军惨败,已无退路,若逼迫过甚,反可能激起其死战之心。我军兵力宝贵,当尽量避免不必要伤亡。硬冲虽也能胜,然伤亡必不小。我们还是要讲究战术,以巧取胜。”

独孤信见元修胸有成竹,眼睛一亮,连忙问:“陛下可是已有良策?”

元修嘴角微扬,露出一丝自信笑容:“朕总结骑兵之术,无外乎十八字真言:‘进如山桃皮丛,摆如海子样阵,攻如凿穿而战。’”

众人听得入神,皆屏息凝神。

元修继续解释:“方才我等解决前军,用的便是‘攻如凿穿而战’,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撕裂其阵。至于这中军嘛,我们用‘摆如海子样阵’!”

他用手中石块在圆形周围画了几个代表骑兵小队的圆圈,“东、南、北三面围之,留其西面缺口。”

“围三缺一?”独孤信瞬间领会,脱口而出。

“然也!知我者,信之也!”

元修赞许点头,“我们用轻骑不停在其阵外游走射箭,袭扰军心,同时令重骑在远处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制造压力。其军心一旦大乱,必然会从我们故意留出的西面缺口溃逃。届时,只需派一旗轻骑,在他们逃跑路线上追击砍杀,便可轻易瓦解其抵抗意志。但记住,追击之时,以驱赶为主,莫赶尽杀绝,杀伤几个顽抗头目立威即可。朕,还需要这些兵员!”

众人听完元修部署,心中豁然开朗,无不暗赞此计之妙。

既能以最小代价击溃敌军,又能最大限度收拢降卒,补充兵力。

“末将明白了!”独孤信率先抱拳。

“陛下英明!”其余将校亦纷纷行礼。

元修见众人已领会意图,当即下令。

骑兵部队迅速按部署,开始对侯莫修远的中军方阵展开新一轮“围猎”。

而就在此时,东面官道远处地平线上,隐隐约约出现一片移动黑影,卷起漫天烟尘。

孟津渡口城墙之上,元鹏和他的心腹裨将也几乎在同一时间看到了远处那片越来越近的烟尘。

“将军!快看!那是……那是东郊大营的兵马!是高敖曹的大部队!”那名裨将指着远处,声音中带着慌乱。

元鹏此刻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板直冲头顶,悔得肠子都青了。

为了斛斯椿许诺的那点金银财货,竟然将自己置于如此万劫不复的境地!

他现在脑子里一片混乱,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收场,额头上黄豆大的汗珠不断渗出,顺着脸颊滚落。

他又下意识地瞄了一眼下方小道上仍在苦苦支撑的虎贲军。

虎贲军的阵地到处都是残肢断臂和倒毙的尸体,血流成河。

虽然伤亡已然过半,但剩下的士兵们依然在乞伏浑和贺拔威的带领下,拼死抵抗着斛斯冲手下的冲击。

乞伏浑和贺拔威两人浑身浴血,盔甲上沾满了泥土和血污,几乎看不清本来的面目,但他们手中的兵器依旧在不断挥舞,斩杀着每一个试图靠近的敌人。

一名一直在城墙上观望战况的队正,看到高敖曹的大军已经逼近,眼中闪过一丝决然。

他悄悄地弓下身子,趁着无人注意,迅速溜下了城墙,朝着姜宏等人所在的方向奔去,显然是要去报信。

元鹏身边的那名心腹裨将,此刻脸色也变得异常难看。

他凑到元鹏耳边,急切地说道:

“将军!高敖曹的大军一到,我们就彻底完了!不如……不如我们现在立刻打开城门,命令我们的弟兄们从背后偷袭那些虎贲军!他们已经没多少人了!只要解决了虎贲军,我们就能接应斛斯椿都督的人马渡河,然后我们跟着斛斯椿都督一起去投奔大丞相!再迟疑,可就真的走不了啦!”

元鹏听着这裨将的话,心中猛地一沉。

他记得很清楚,前几日斛斯椿派人来秘密联络自己的时候,正是这个裨将充当的中间人。

当时说好的只是象征性地应付一下,然后找个机会打开渡口放斛斯椿的人过去,自己拿了好处就完事。

怎么现在听这裨将的口气,倒像是要自己彻底豁出去,撇家舍业地跟着斛斯椿一条道走到黑了?

他元鹏再怎么说也是姓元的,是宗室子弟,虽然血缘疏远,但名义上还是皇亲国戚。

跟着斛斯椿造反?那可是株连九族的大罪!

他之前只是贪图些钱财,可没想过要真的背叛元氏江山!

元鹏眯起眼睛,冷冷地瞥了一眼身边这个还在喋喋不休劝说自己的裨将,心中暗道:“你小子,恐怕不止是中间人这么简单吧?我看你分明就是斛斯椿养的一条狗!”

他脑中飞速旋转,思考着如何才能在这乱局之中找到一条生路,将自己从这场叛乱的泥潭中摘干净。

就在元鹏心念电转之际,忽然一名亲兵神色慌张地从城下跑了上来,气喘吁吁地报告道:

“将……将军!不好了!姜宏……姜宏那几个校尉,正带着人……带着人打开渡口的栅门,还在拆……拆除连接河滩的木桥!”

“什么?!”

那名心腹裨将听到这个消息,如同被踩了尾巴的猫一般,猛地跳了起来,失声惊叫道:“他们在干什么?!谁给他们下的军令?!元将军,没有下令啊!”

元鹏听到这话,眼中却闪过一丝了然。

姜宏他们……这是在找出路呢!

他脸上露出一丝莫测的微笑,对着那名惊慌失措的裨将缓缓说道:

“莫慌,莫慌。你看,那小道高地上,斛斯椿的弓箭手马上就要爬上去了,虎贲军很快就会被全歼的。我们还有机会。”

那裨将此刻哪里还顾得上这些,姜宏等人拆桥断路的消息,对他来说如同晴天霹雳。

他觉得元鹏应该立刻派人去阻止姜宏等人的行动。

他焦急地转身,指向河口的方向,大声道:“将军!您快下令阻止他们啊!桥要是拆了,我们就真的走不了了!”

就在那裨将焦急转身,将整个后背毫无防备地暴露给元鹏的瞬间,元鹏的眼中猛然爆射出骇人的杀机!

他没有丝毫犹豫,闪电般拔出腰间的佩刀,一个箭步上前,锋利的刀尖带着破风之声,狠狠地刺入了那名裨将的后心!

“噗嗤!”一声闷响,鲜血瞬间染红了裨将的衣背。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