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朝堂风云(1 / 1)

加入書籤

“谢必安自然是巴不得继续征兵,一口气拿下整个中原才好,朕倒是想,可让他们加税,又说是与民争利!至于崔思退这个老狐狸,应该不会反对的,再打下去,就怕北元骑兵大举南下......”​

赵牧对于朝中的局势,自认为还算有些掌握。眼下以胜利者的姿态议和,主战派固然会有些微词,却也无伤大雅,掀不起什么大浪。​

“陛下,若是中路军再进一步,可就是汴京!”曾砚犹豫着说道。​

现在的大乾朝堂偏安一隅,若能还于旧都,那可是泼天的功绩。当今皇帝也会成为大乾中兴之君,而他们这些辅佐的大臣,也将成为名垂青史的中兴名臣。​

“暗夜司最新情报,北元在西京大同府和东京辽阳府,都在大规模征召骑兵,规模不下十万。若是中路军战事顺利,这十万骑兵南下,如何应对?”赵牧为了北伐,做了诸多准备,如今的暗夜司密探遍布北元,这些情报都第一时间送到他的案头。​

“十万骑兵?”曾砚倒吸一口凉气,按照骑兵对步兵一比三的战力换算,大乾需要三十万步兵才能抵挡,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当初,枢密院就做过推演,这应该就是北元的极限,但是没想到,他们这么早就开始招募骑兵。”北元最辉煌的时候,可以组织超过二十万的骑兵,几乎能横扫整个中原,这也是大乾当初南迁的原因。​

如今的北元虽不复当年的强势,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依旧可以组织超过十万的骑兵。​

北元目前常备军队大概三十万,其中骑兵不过五万之数。如今临时招募十万骑兵,几乎把草原部落近一半的年轻男子都拉出来投入战争了。​

大乾最后的底牌,是江淮一带的十万水师;北元的底牌,则是可以从草原上拉起一支超过十万人的骑兵。​

按照最初枢密院的推演,至少要打下开封府,北元才会大规模募集骑兵。那时大乾可以就地大规模征兵,凭借城池固守。可如今,北元已经开始大规模招募骑兵,而中路军还未进入开封府。​

“若是这支骑兵南下,中路军就必须撤回到城中固守,而且得提前备好粮食,后勤粮道必然不保!”隆大元眼睛微眯,骑兵可以凭借速度绕过城池,直击后方粮道,这是步兵难以应对的。​

一旦陷入这种局面,大乾军队就只能固守,等待变故。而北元朝廷招募这十万骑兵,也是允诺了众多好处,一旦没有战果,劫掠不到足够的财货,军队崩溃就是早晚的事。​

“陛下,据闻,西凉也有三万铁鹞子,乃是一等一的精锐骑兵,不知道跟这北元的十万骑兵打起来,谁更胜一筹?”魏师逊嘴角微微上翘,他感觉自己摸到了赵牧的心思。​

“朕也想看看!”赵牧的眼中闪过一丝渴望。​

西凉想要让大乾牵扯北元的精力,好坐收渔翁之利,赵牧何尝不想让西凉去迎接北元的怒火?​

而在另一边,蔡正阳的府邸,正有人深夜前来拜访。​

来者不是别人,正是北元礼部侍郎郭嘉佑。​

“郭大人,你不该来的。”看着眼前年过三旬的男子,蔡正阳倒是有些羡慕。对方如此年纪就获重用,而他走到这一步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了。​

蔡正阳中午才跟崔思退把北元一行人送入驿馆休息,晚上郭嘉佑就到了他府中。若是传出去,他勾连北元的名声是跑不掉了。​

“由不得你我,事情紧急,也顾不得了。”郭嘉佑摆摆手,有些事情,他必须先跟蔡正阳面谈。​

蔡正阳摇摇头,当即在前带路,示意郭嘉佑随他进去。反正整个大乾都知道他是议和派,也不在乎这点名声了。​

当初蔡桧能从北元被放回,就是为了让他推动南北和谈之事。为了保证蔡桧不逃离掌控,自然要留下一些把柄。这个把柄大到一旦公开,无论蔡桧多么受宠,大乾满朝上下都会将其满门抄斩。​

这也是为何,之前蔡桧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构陷叶战入狱被杀。因为他根本没得选,叶战不死,北元就会公布蔡桧的把柄,那他就得死全家。​

蔡正阳作为蔡家嫡长子,自然从父亲口中知晓这事,当时把他吓得恍惚了好久。一想到自己全家的脖子都掐在别人手中,这滋味让他寝食难安。​

“蔡大人,陛下说了,此次必须促成议和!”郭嘉佑没有任何试探,直接开门见山。大家都是聪明人,没必要浪费时间。​

“郭大人,我如今的处境,你也是知晓的,已经无法左右朝堂局势。”蔡正阳很不喜欢郭嘉佑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

蔡桧死后,先帝退位,议和派大为式微,早已不复之前的风光。​

“你只要跟你们的皇帝说,我大元的二十万铁骑已经枕戈待旦,他自会做出选择!”郭嘉佑虽然是来和谈的,但姿态依旧很高,仿佛北元随时可以大规模南下,给大乾致命一击。​

“二十万铁骑?郭大人欺我朝堂之上无人?”蔡正阳笑了,北元若是还有征召二十万铁骑的能力,大乾根本不敢发动北伐。​

大乾主张北伐的呼声越来越高,根本原因就是北元国力暗弱。​

“信与不信在你,若是议和不成,大元就会全力南下,双方在战场之上见个高低!”郭嘉佑没有透露底牌的打算,在他眼中,蔡正阳就是一个棋子,岂能透露真正的缘由?​

蔡正阳一直在猜测,北元为何急于和谈,通常这意味着有变故发生,而目前大乾没得到丝毫这方面的消息。​

“若是你们如此笃定,又何必来找我?”蔡正阳面露不快之色。想要自己帮忙,又不愿意如实相告,这是把他当拉磨的驴了?​

“蔡大人,你要明白,若是议和不成,你对我大元也就没了价值。你觉得等到那时,我大元还要替你蔡家保守那些秘密吗?话说你那弟弟......”郭嘉佑此番前来,若想让蔡正阳就范,自然知晓了一些隐秘。​

“住口!”蔡正阳大怒,身形一晃就抵达郭嘉佑面前,袖中匕首抵在了郭嘉佑的心口上。​

“蔡大人,本官不怕这个。况且,我若是没看错,你这功法乃是大乾皇族的不传之秘,还是少动手为妙!”郭嘉佑不慌不忙地将胸前的匕首推开。蔡正阳家大业大,没有跟他玉石俱焚的决心。​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蔡正阳大骇,他修行的功法正是大乾皇室的乾坤无极功,乃是天下第一等的神功。​

当初大乾太祖就是凭借此功,在沙场上屡立奇功,更是让一众军中袍泽臣服。蔡桧为了掩盖此功法来历,做了一些改动,让旁人无从猜测,却也因此留下一些隐患,这也是蔡正阳之前为何昏迷数月之久。​

“你觉得,就凭你爹,能够改动乾坤无极功?”郭嘉佑嘴角流露出一丝嗤笑。这种顶级的功法,就连那些宗师高手也不敢轻易改动,稍有不慎就会走火入魔。​

但郭嘉佑也不得不佩服,蔡正阳果然天赋异禀,居然能够练到如此高深的境界。​

蔡正阳深吸一口气,逐渐恢复了平静。他只能一条道走到黑,跟他爹一样,根本没有别的选择。​

“到底要我做什么?”蔡正阳收好匕首,他知道就算杀了眼前这人,也根本无济于事。​

“我也不知道,但是和谈失败,你就失去了价值。”郭嘉佑也不知道蔡正阳能够做到什么地步。​

“明日朝会上,必要时刻,我会开口。但是,你得先告诉我,北元的底线是什么?”蔡正阳已经无法左右朝堂局势,他能做的就是见风使舵。​

既然是和谈,那就要拿出筹码来。只要筹码能够打动朝堂上的大多数人,这个和谈就有希望。​

“大乾退回淮水以南,两国以兄弟相称,岁币可以减免三成!”郭嘉佑竖起三根手指,他觉得这个条件已经足够打动大乾朝堂了。​

“不可能!”蔡正阳直接回绝,就算他是皇帝,也不可能答应这个条件。​

眼下大乾明显占据优势,花了那么大人力物力,就得了这么点好处,如何给朝野上下交代?​

“什么叫不可能?当初连叶战都能下狱,如今不过是退回淮水以南罢了。”郭嘉佑觉得已经给足了面子,以前可是叔侄之礼,现在至少可以平起平坐了。​

“如果这就是底线,那你可以回国了。”蔡正阳一拂衣袖,若是连这都看不清,他还如何立足朝堂?​

“明日,你在朝堂上寻机策应便是,我自有对策!”郭嘉佑没想到,这大乾朝堂比他想象的还要难搞,居然连蔡正阳都对这些条件不屑一顾。​

次日的朝会,大殿出奇的安静。所有人都知道,现在聊的都是无关紧要的事,真正的风浪还藏在后面。​

“启禀陛下,臣听闻,北元平阳王携使团来我大乾,不知是为何事?”赵牧环顾四周,见没人主动提及,只能给魏师逊一个眼神。​

魏师逊当即明了,主动为皇帝提起这事。​

所有人立刻都打起精神,今日的正事算是提上台面了。​

“蔡爱卿,昨日是你跟崔相去城外迎接的,这平阳王前来,到底是为何事?”赵牧作为皇帝,不可随意表露态度,直接把球踢给了蔡正阳。​

蔡正阳暗喜,原本他还想着如何主动开口,既然陛下把球踢给他,他的意见就很重要,显然陛下也有议和的心思了。​

“陛下,平阳王言,自打北伐以来,双方死伤惨重,民生凋敝。北元跟大乾互为邻邦,当以睦邻友好为上,他此来是带着北元皇帝的使命,欲同我大乾化干戈为玉帛,重修旧好!”​

蔡正阳的话音刚落地,大殿之内就好似炸开了锅,嗡的一下就闹开了。​

“陛下,臣以为,北元此举定然暗藏祸心。眼下我大乾势如破竹,正是高歌猛进的时候,若此时议和,被北元缓过劲来,必然要大举南下。”兵部尚书谢必行是妥妥的主战派,语气激昂地反驳道。​

兵部负责战争的后勤调派,若是没有主战派主事,随便出个岔子都够前方喝一壶的。​

“陛下,臣附议!北元给我大乾带来的屈辱,倾尽五湖四海也难以洗刷。当初汴京之事,连史官都不忍下笔,何来睦邻友好?”兵部侍郎赶紧跟上,言辞恳切。​

“陛下,臣弹劾礼部尚书蔡大人,私下接见北元官员,收受贿赂,意图出卖北伐将士......”御史赵鼎抓住机会,就把蔡正阳往死里搞。​

当初赵鼎一行数人因叶战之事弹劾秦桧被贬,其中两人更是客死异乡。赵鼎回朝之后,只要逮着机会,就会把蔡正阳往死里弹劾。​

蔡正阳恨死了赵鼎,却不敢拿他如何。因为赵鼎虽然地位不显,身后的大佬却是御史中丞魏师逊,他根本得罪不起。​

“陛下,臣以为......”​

一时间,主战派纷纷开口,把蔡正阳骂了个底朝天,就好像把他推进泥坑中,还狠狠吐了两口唾沫。​

蔡正阳突然能够理解,当初他爹是多么不容易,愣是从这种环境中杀出一条血路,成为权倾朝野的权相。​

“王爱卿,你是户部尚书,你来说说看!”赵牧眼看蔡正阳独木难支,那些议和派的小弟也不敢露头,暗道自己对议和派的打压是不是有些过了,搞得朝堂失衡。​

赵牧也是学过帝王术的,首重平衡之道。以前还不理解,现在渐渐有了些感悟。上位者垂拱而坐,而这朝堂就是一杆天平。若是天平处于平衡状态,他只需吹一口气,天平就会按照他的意愿摆动。而眼下他想要扭转局面,难度就要大得多,因为天平完全倾向主战派那一方。​

“陛下,北伐将士功劳卓著,臣惶恐,府库中钱粮所剩不多,赏赐跟抚恤恐怕还需时间筹措。眼下夏收还有些日子,诸位大人不妨一道想想法子,先凑个五十万两应急。”王芝清这些时日本就头痛不已,府库中的那点积蓄,花起来跟流水一般。​

静江府干旱要救济,温州府洪涝也要救济,潭州那边修建堤坝要拨款,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要真金白银砸进去。​

原本激进的朝堂,一下子冷静了下来。所有人都知道,若是缺了那帮兵痞的赏钱,闹出事来谁也兜不住。大殿内的气氛瞬间变得凝重起来,大家都陷入了沉默,各自盘算着利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