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这不是要把庄稼都臭死?(1 / 1)

加入書籤

做这些的时候,围观的农民们都在窃窃私语。

“这个大人在搞什么?”

“谁知道呢,城里人的想法咱们不懂。”

“我看啊,就是瞎折腾。”

杨洪听到这些议论,也不在意。

等庄稼长出来,他们自然就明白了。

除了改良土壤,杨洪还教农民们一些新的耕作方法。

比如合理密植。

很多农民为了多收粮食,把种子撒得很密。

结果庄稼互相争夺养分,反而长不好。

“要给庄稼留出生长的空间。”杨洪耐心的解释着。

“就像人一样,太挤了会不舒服。”

还有浇水的技巧。

“不是水越多越好。”

“要看庄稼的需要,该浇的时候浇,不该浇的时候不浇。”

刚开始,农民们都不太相信。

但杨洪亲自下地干活,和他们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慢慢的,大家对这个“读书人”改观了。

“杨大人还真不是一般的读书人。”

“是啊,干起农活来,一点都不输给咱们。”

“说不定他说的那些法子,真的有用呢。”

时间一天天过去。

杨洪种下的豆子最先发芽了。

嫩绿的豆苗破土而出,长势喜人。

相比之下,旁边农民按老方法种的庄稼,还是稀稀拉拉的。

“咦,杨大人种的豆子长得真好。”

“是啊,你看那叶子,多绿啊。”

农民们开始动心了。

有几个胆大的,主动找到杨洪。

“大人,能不能也教教我们?”

“当然可以。”杨洪很高兴。

“我就是来帮大家的。”

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学习杨洪的方法。

轮作、施肥、深耕、合理密植......

这些在后世看来很简单的技术,在这个时代却是革命性的。

韩安国也经常来。

起初他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想着杨洪来这边估计就是走过场的。

但看到豆苗长势这么好,他也认真起来了。

“杨大人,你这些方法,都是从哪学来的?”

杨洪笑了笑:“都是一些农书上的记载,我只是拿来试试。”

当然不能说是后世的知识。

“原来如此,看来读书还是有用的。”

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了。

杨洪种的豆子已经结荚了。

豆荚饱满,产量明显比普通方法种植的要高。

而那块轮作的地,在收了豆子之后种上的粟米,就打算看看效果了。

最让人惊讶的是加了河泥的那块地。

现在庄稼长得是最好的。

“太神奇了!”

“杨大人真是神人啊!”

“我也要学,我也要学!”

农民们彻底服了。

杨洪趁热打铁,开始大规模推广。

他把农民们组织起来,分成小组。

每个小组负责一片,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记住,种地不能一成不变。”

“要根据土地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作物和方法。”

除了技术指导,杨洪还帮农民们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种子不够,他就用带来的良种换。

人手不足,他就组织互助组。

工具问题还是最难的。

现在多用的都是耜,铁犁,锄头,还都是比较难用的那种。

所以杨洪这两天都在琢磨怎么把这些东西改一改。

杨洪拿起一把耜,左右看着。

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个木头做的挖土工具,前端包了点铁皮,用起来费力不说,效率还低得可怜。

“老李头,你们平时耕地,是不是觉得特别累?”杨洪问旁边一个老农。

老李头憨厚的笑了笑:“那可不,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了。”

“如果我能让你们耕地轻松一半,你信不信?”

“这......”老李头挠挠头。

“大人,您别开玩笑了。”

杨洪也不多说,找来城里最好的铁匠。

“张铁匠,我要你按照我的图纸,打几样东西。”

张铁匠接过图纸一看,都是些奇奇怪怪的农具。

有弯曲角度更大的犁头,有加了横梁的锄头,还有些他根本没见过的东西。

“大人,这些能行吗?”

“打出来试试不就知道了。”杨洪拍拍他的肩膀。

“工钱我出双倍。”

一听双倍工钱,张铁匠立马来了精神:“大人放心,三天就能打好!”

趁着打造农具的时间,杨洪又开始琢磨另一件事。

他发现这里的农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肥料,种地全靠土地原本的肥力。

“各位乡亲。”杨洪把农民们召集起来。

“我问你们一个问题,平时家里的粪便都怎么处理?”

农民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大人为什么突然问这个。

“还能怎么处理,倒到茅坑里呗。”

“满了就挖个坑继续用,原来的就用土填上。”

“有时候实在太臭了,就运到城外扔了。”

杨洪心里直摇头,这可都是上好的有机肥啊。

“从今天开始,我收购粪便。”

“啥?”所有人都傻眼了。

“大人,您......您说啥?”

“我说,我要收购你们家的粪便。”杨洪一本正经的说道。

“一担一文钱。”

场面一下子安静了。

农民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大人,您......您要那玩意儿干啥?”

“这是秘密。”杨洪神秘一笑。

“你们只管送来就是,我照单全收。”

“真的?”

“当然是真的,现在就可以开始送。”

消息很快传开了。

“听说了吗?那个杨大人要收粪便!”

“真的假的?脑子坏了吧?”

“管他呢,反正给钱就行。”

很快,就有胆大的农民推着独轮车来了。

“大人,这是我家积了半年的。”

杨洪让人称了称:“三十担,给你三十文。”

农民接过钱,简直不敢相信:“这......这就给钱了?”

“当然,说话算话。”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其他人也坐不住了。

一时间,城外杨洪的试验田边,堆满了各家送来的粪便。

臭味熏天,连护卫们都捂着鼻子躲得远远的。

“大人,您这是要干什么啊?”韩安国实在忍不住了。

“韩刺史,过几天你就知道了。”

杨洪让人把这些粪便和水混合,发酵几天后,开始往试验田里浇。

农民们在远处看着,一个个都摇头。

“完了,好好的地让他糟蹋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