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先过他这一关(1 / 1)

加入書籤

不是那种得意的笑,也不是冷笑。

他把那撮头发放回盒中,盖好,用麻布包了三层,绑死,塞进了箱底。

这个东西,暂时是用不上的。

但他需要它存在,像刀一样藏在袖里,等风起时再出鞘。

外面风起了。

这片夜色下的南阳,幽静得像一口古井,风吹过枯枝,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

三日后,南阳县城东,内库银坊。

曹利坐在大堂上,手边是一盏沉重的银灯,灯光映着他油光锃亮的脑门。

“大人,最近外面风声紧,有人说御史那边已经在查账。”账房小吏悄声说着。

“查个屁。”曹利冷哼一声。

“你以为那帮狗官有种来查我?谁不知道,南阳这一片,从县令到郡守,哪个不是我打点出来的?”

“真要查,就不止我这点银子问题了。”

“可我听说,东宫那边最近动作很大,杨洪已经查到并州边防去了。”

“说不定真的要查到咱们这里……”

“杨洪?”

曹利眉头一挑,嘴角翘起一丝讥笑。

“他是谁?刺史!东宫谋士!又不是御史大夫,难不成他能调兵来抓我?”

“告诉账房和掌仓的都小心点,把前年的那批账目重新抄一遍,把那批铁票的账头统统换成茶马互市。”

“还有,曹诏那边也得打声招呼,让他在宗正府那边拦着点消息。”

“是。”

小吏退下,曹利却没再说话。

风向真的变了。

从江南盐案开始,东宫那帮人就像疯狗一样,咬住了整个大汉的命脉。

盐,铁,兵,粮,账,边……

现在终于轮到钱。

可他也不是小角色。

这南阳银坊,他坐镇十年,多少人靠他吃饭,多少人欠他银子,多少人听他一句话就能封官进爵?

他不怕!

就算东宫要动内库,那也得先过他这一关!

夜里,驿馆。

杨洪收回最后一封信,滴了滴蜡油封口。

这封信,是给王启年的。

“从南阳起查,先不动曹利。”

“让沈持从太常寺调一批礼制官,名义为清查地方祭祀冗费。”

“明面查的是祠堂,庙宇,节庆祭祀,实查的是内库出账。”

“让沈持带上太子的手令,调宗正府名册,特别是有曹姓的部分,一条一条对。”

“还有,传信给裴迁,让他不小心把前年的户部账目混入南阳祭祀费中。”

“记住,一定要不小心。”

他写得很慢,每一个字都像在刻。

旁边的哑仆已经备好了印信和油纸。

杨洪将信封好,交给他。

“今晚就走,三日之内必须送到东宫。”

“是。”

风又起了。

长安,东宫。

王启年接到信的第三日。

他看完后,脸色比收到刺客名单时还要复杂。

“这杨洪疯了吧?”

陈敬忠也在旁边看信,看到中段时猛地站起来:“他要用太常寺查内库?这不是明着打皇帝的脸?”

“不是。”王启年盯着信末的那句话。

“他是想让皇帝知道,太子已经敢打他的脸了。”

“而且是笑着打的。”

“殿下知道吗?”

“还不知道。”王启年抬头。

“明早议政时再告诉他。”

“今晚,让沈持收拾一下,明天带队去南阳。”

未央宫,御书房。

汉武帝翻着奏折。

“太常寺要去南阳清查礼制?”

“是。”内侍低声禀报。

“理由合理吗?”

“太常卿说,今年春祠冗费太重,南阳连破旧庙宇都贴了三道金箔,已严重违制。”

汉武帝冷笑一声:“沈持那老狐狸,突然这么勤快?”

“是东宫的意思?”

“……陛下英明。”

“呵。”汉武帝把奏折丢在案上。

“这个杨洪,是真急了。”

“内库的钱,他都敢碰。”

“传朕口谕太常寺可查,但不得动银坊账册。”

“另外,告诉户部尚书,别再给我装死,东宫要动账,咱们也要有人在场。”

“是。”

夜,平阳公主府。

平阳公主刚刚沐浴完,披着狐裘坐在内堂。

“南阳那边动了吗?”

管事低声道:“动了。”

“沈持明早就走,东宫调了三十名礼制官,还有三名宗正寺副官。”

“呵,这不是查礼制,这是要查人。”

“查的是曹诏吧?”

“是。”

平阳公主轻轻点了点头,脸上看不出情绪。

“去给卫青传个话。”

“说东宫要动内库了,南阳是第一步。”

“让他那边也盯着点,尤其是……武威。”

“武威?”管事愣了一下。

“那不是西域的边地吗?”

“西域是边地,可那边的银子,全是从南阳走的。”

“你以为那些贩马的,怎么拿到朝廷的银票?”

“全是曹利的手。”

“东宫要动他,就等于要断西北的军供。”

“那边,要有人守着。”

“明白。”

夜色沉沉,南阳郡城的风吹得急,夹着细碎的尘沙,拍打着驿馆的窗纸。

杨洪坐在案前,面前的灯火摇曳,映着摊开的卷宗与地图。

他已经连续三夜未眠。

桌上,数十份从茶铺,酒肆,驿馆,药铺,庙口收集来的口述记载,被他逐一翻阅,折角,批注。

最常见的名字。

“曹典司”“银坊”“茶马互市”“祠庙祭费”已经被他用朱砂圈起,线条将它们从四面八方拉向一个交汇点。

那个点,正是南阳内库银坊的总账房。

他的眼睛落在那三个小字上:陈不言。

这个名字在原本的户部册中只是个微不足道的账吏,可在地方却被称为“银眼鬼”,掌控着南阳所有出银的审批印鉴。

“账是从他手里走的。”杨洪低声道。

他没有叫人,只是起身,披上灰袍,压下帽檐,走出驿馆。

外头的街道已经空了,大多数门店早早关了门,只有巷角的油坊还透着微光。

杨洪没有骑马,一步一步走着,鞋底踏在青石板上,声响清晰。

他没有走主街,而是绕过城隍庙,从城东的菜市旧道穿过。

这条道白日里是最闹的,可一到夜里,便成了最安静的所在。

杨洪熟门熟路地拐进一条夹巷,一盏昏灯挂在巷口,灯下坐着一老人,面前摆着三只青瓷盏。

“来一盏?”老人沙哑着嗓子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