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 着内宫按制派宫娥太监来清宁宫伺候(1 / 1)

加入書籤

徐妙锦也没多吹嘘自己,只是淡淡地道。

“现在时机正好,皇爷虽说不出门,但要是有人带头,让那么多读书人都去洪武门外叩阙,这可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和人才的大事儿,事情闹大了,你们觉得皇爷能坐得住吗?”

方孝孺犹豫了。

“可这么干,不就是在逼陛下吗?”

徐妙锦点头。

“没错,是需要有人承担风险。”

“到时候您二老出面,抓一批人关起来,重点不是叩阙,而是让老爷子知道外头的情况,让他听听大伙儿的想法,总比现在啥也不知道强。”

“指望朱允炆把话传给老爷子,根本不可能,要是不自己想办法,情况只会越来越糟,对朱小宝越来越不利。”

说完,徐妙锦抱了抱拳。

“这事儿只能靠各位冒险了,有好处也有风险,到底干不干,就看你们怎么想了。”

应天城仍被皑皑白雪覆盖,街巷间依旧人潮如织。

朱小宝离城九日,这座城池在百姓眼中似乎毫无变化,毕竟老百姓的目光,永远聚焦在柴米油盐的生计上,上层权力的风云变幻,于他们而言不过是饭余茶后的谈资,无关痛痒。

但官场的景象截然不同。

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无数官员将政治前途押注在朱小宝身上。

对他们而言,朱小宝不仅是希望,更是不容有失的政治寄托。

紫禁城的宫墙在风雪中斑驳矗立,层层叠叠的殿宇覆着薄雪,在初升的阳光下渐渐融化。

奉天殿前,朱元璋身着朱紫龙袍,负手立于空旷的殿前,任冷冽的寒风拂过,仰头望着天空的暖阳。

即便有阳光照耀,寒意依旧刺骨。

他面无表情地凝视着那轮红日,仿佛要将所有心绪都藏进这沉默里。

太监谷大用在一旁小心翼翼地禀报着洪武门外书生叩阙的事宜,民间盛传朱小宝忠贞烈义的话语早已传入帝王耳中,可他依旧神色不变。

直到朱允炆焦急地赶来。

“皇爷爷,都怪孙儿办事不周。”

朱允炆垂手站着,衣袖被穿堂风卷得簌簌作响。

“城外那群酸儒书生实在迂阔得紧,竟在洪武门外……”

他话没说完,便窥见朱元璋脸色渐冷,喉间的话便如被冻住般卡在了半截。

朱元璋缓缓挥手,让他退下。

朱允炆的心凉了半截,却也只得离开。

朱元璋转向谷大用。

“你也退下。”

谷大用躬身。

“老奴告退。”

此时,偌大的御前广场只剩下朱元璋一人。

他佝偻着背,缓缓走下了大理石台阶。

九日时光,竟让这位帝王显得苍老了许多,每一次动气,都在损耗着他的元气。

“大孙……咳咳咳……”

他低声唤道,随即剧烈地咳嗽了起来,回声在空旷的广场上飘荡。

“你爷爷这辈子啊……就是见不得线头脱了手。”

他自说自话的在广场上踱步。

的确,他亲手调教的子孙,都想按照他的意志塑造,可这般僵化的教育,却让后辈渐渐逆反。

朱标能照做,可朱小宝却不同。

“二十六年了!”

“咱让大明按照咱的意志前行,让臣下按照咱的指令办事,二十六年了!”

朱元璋继续呢喃。

“宋神宗对咱影响深着呢!熙宁变法为啥败了?就因为君主意志不坚定!”

他裹紧龙袍,鞋尖碾着阶上残雪。

“当君主就得硬气,遇事不摇摆,底下人才能照着你的意思死心塌地干。”

“就因为这想法,咱后来性子也走了样,总想把啥都攥在手里,觉得天下就没有咱朱元璋办不成的事。”

说到这儿,他突然哑了声,干枯的手指抠着石柱上的蟠龙纹。

“可偏偏管不住你这小兔崽子!”

“也不知咋就对你这么上心,你就是爷爷上辈子欠的债!”

他望着宫墙外的灰天,声音忽高忽低。

“你走了这几天,爷爷反倒想明白了,你在爷爷心里的分量,谁都替不了,连你爹都不行!”

去东宫的路不算长,朱元璋却走得极慢。

红墙两侧积雪未消,清宁宫前的雪尤其厚重。

朱允炆不知何时跟了上来,却被他挥手打发了去。

独自走进清宁宫,只见宫内空旷,无人值守,残破之景让他心头泛酸。

他走向书房,这里的布局与朱府相似,只是此时落满了尘埃。

书桌上堆着公文,一封书信格外醒目。

朱元璋推开窗,拿起书信吹去灰尘,这才缓缓将信纸展开。

信中朱小宝写道。

“爷爷,是孙儿对不住您。”

“蒙您悉心教导,本想伺候您到老,可世事难料。”

“孙儿担心您劳心,才把唐赛儿扣在宫里,想趁机除掉白莲教和邹家的祸根。”

“可跟她相处久了,才知道她本性不坏,加上之前答应过她事情办妥就放她走,又怕惹您生气,才弄出这么个局。”

“没想到局面没控制住,是孙儿本事不够。”

“孙儿不是故意骗您,只是忠孝和信义没法两全,辜负了您的恩情,实在不孝。”

“古人看重信义,这也是大明的根本,孙儿不愿见礼乐崩坏。”

“如今我走了,您别惦记,天冷了多保重,国事让二弟允炆多分担,您千万要顾好身体。”

“孙儿既对不起列祖列宗,也对不起您,在治国、齐家、守信上都犯了难,说到底是我性子太软。”

“爷爷,要是您遇到这种事,会怎么选呢?您教了我那么多,却没教过我情义、家国、忠孝该怎么权衡,孙儿实在惭愧。”

读完信,朱元璋紧咬着唇,手中的信纸仿佛有千斤重。

他从未细查事情原委,只主观认定了朱小宝的背叛。

如今看着这封信,心中五味杂陈。

治国时他雷厉风行,广开言路,可在家事上却从未想过兼听则明。

面对朱小宝的请教,他竟一时语塞,自己都未教过孙儿如何在情义与家国间抉择,又怎能苛责他?

人生八苦,朱小宝占了爱别离、求不得、放不下、怨长久,而他自己,也逃不过生、老、病、死的苦楚。

他将信放在桌上,找来水盆抹布,缓缓擦拭朱小宝的书桌,每一个动作都像是在思索。

许久后,他放下抹布,走出书房唤道。

“谷大用,着内宫按制派宫娥太监来清宁宫伺候。”

顿了顿,又道。

“宣蒋瓛,到谨身殿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