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6章 蓝玉:灭族的事,我来干!(1 / 1)

加入書籤

四月刚开头,江户家族就扛不住了,想派使者来投降。

这时候他们才明白,“六百万人玉碎”就是场白日梦。

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面对明军的刀枪,该怕还是怕。

什么玉碎?

什么武士道?

也就骗骗自己罢了!

这梦……也该醒了!

可蓝玉压根不接这茬。

按规矩,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可他偏不讲究这个,管你啥规矩,来一个斩一个,真正做到了来者不拒。

“蓝大哥,他们都投降了,再杀下去,外面该说闲话了。”

冯胜小心翼翼地劝道。

打仗是得狠,可也得讲点人道啊!

这里面大多是老百姓,真要赶尽杀绝,怕是要被海外诸国指着鼻子骂。

冯胜心里清楚,当年侯君集灭了高昌,在那儿烧杀抢掠,最后还不是被弹劾,李世民没办法,只好把他关起来顶罪。

这种事,君王往往会把黑锅甩给带兵的,没几个有好下场。

现在倭奴那百万人跟待宰的羔羊似的,蓝玉真要下命令,用不了多久,这国家、这民族就没了。

“大哥,太孙殿下虽不是薄情的人,可架不住都察院和给事中们弹劾,再加上外面的压力,说不定就得找个人平息众怒……”

蓝破虏也跟着劝。

“皇权之下,没谁是不能牺牲的,这后果咱赌不起啊!”

蓝玉皱着眉打断他们。

“别说了,这事咱一人担着便是!”

“天下人要骂就骂咱蓝玉,就算外甥孙要找人背锅,咱也认了!”

他眼里闪着狠劲。

“这辈子总得干几件疯事,就算丢了性命,也值了!”

“灭族这种事,古往今来没人干过,我蓝玉就来开这个头!”

蓝破虏和冯胜还想劝,可蓝玉已经大手一挥,放话道。

“众将士听令!”

“灭族!”

俩人对视一眼,咬了咬牙。

“这后果,兄弟们陪你一起扛!为了大明,为了民族,这罪人咱当便当了!”

“哈哈哈!好兄弟!”

蓝玉放声大笑,那股子豪迈劲儿直冲云霄。

四月中旬,元兵在大宁、全宁边境闹腾起来。

宁王朱权派了朵颜三卫和一个指挥所的兵力去东线迎战,两边打了个平手,没分胜负。

可到了五月初,战报传回应天府,朱元璋捏着信纸看了半天,手都在抖。

朱小宝挺纳闷。

不过是场不起眼的小仗,大明也没吃亏,老爷子咋这么激动?

“老爷子,您这是咋了?”

朱小宝边用镊子夹冰块往老爷子水杯里放,一边问道。

天儿热得很,老爷子脸上全是汗。

朱元璋把战报往案上一扔,脸颊直抽抽,灌了大半杯冰水才稳住神,可脸色还是耷拉着。

“邓铭战死了。”

朱小宝更糊涂了,笑着说。

“打仗哪有不死人的?”

他心里犯嘀咕,莫不是老爷子年纪大了特别多愁善感?

不就死了个指挥佥事嘛,犯得着这样?

朱元璋摇了摇头。

“大孙,这事儿你不明白,邓铭已是邓愈最后一个在世的儿子了。”

朱小宝这才反应过来。

老爷子叹了口气。

“老邓跟着咱征战了大半辈子,当年征讨吐蕃后班师回朝,刚到寿春就染病死了。”

当年邓愈死的时候,朱元璋在百官面前哭了三天三夜,还亲自为他写了悼文,说他“随我二十二年,东征西讨,尝尽辛苦,镇守八州,有功无过”,夸他功勋能比河岳长流。

开国功臣里,能得善终的,也就汤和、邓愈、耿炳文这几个了。

“他大儿子邓镇,因李善长一案受了牵连,是咱亲手处置的。”

朱元璋说着,声音止不住地发颤。

“至于他的三儿子、四儿子、五儿子,也全是咱当年一怒之下杀的。”

他这辈子杀了太多人,不少恐怕是冤死的。

可也正因如此,他才把皇权攥得死死的。

当年胡惟庸、李善长这帮人,好多事不跟他打招呼就私自处理,朱元璋哪能坐得住?

为了集权,只好搞了场血洗。

他知道很多人无辜,可没办法,不得不杀。

邓愈长子的媳妇是李善长的外孙女,邓家自然躲不过去。

朱元璋念着旧情,最后留下了老二邓铭。

如今听说邓家绝后了,心里头能好受吗?

人老了,总爱琢磨这辈子干过的事,前半生的桩桩件件都往脑子里钻。

“皇爷爷,孙儿有一事相求,只是此事或许有些唐突,算是个不情之请了。”

朱小宝小心翼翼地说。

朱元璋愣了愣。

“何事?”

“您不如学学唐太宗李世民,设个凌烟阁,把开国功臣的大功劳都记下来,让他们名留青史?”

朱小宝觉得这样或许能稍稍填补老爷子的愧疚。

老爷子眼里闪过一丝向往,随即又摆了摆手。

“罢了,别折腾工部了,他们修皇陵和皇宫城墙都没个完,再来个凌烟阁,更忙不过来。”

他心里门儿清,朝廷现在缺钱。

东海岸打了大半年仗,国库一直在缩水,去年的雪灾和地震,又让本就艰难的大明雪上加霜。

老爷子觉得,还是多存点钱靠谱,不能有俩钱就提前花光。

“哦!”

朱小宝应了一声,没再坚持。

朱元璋站起身来,叹气道。

“你接着批奏疏吧,咱去后宫溜达溜达。”

“行!”

老爷子走后,朱小宝翻了几眼司礼监的批红,对郑和道。

“去把内阁和工部尚书叫来。”

“是。”

很快,三阁老和工部尚书秦放就到了谨身殿。

朱小宝让郑和搬凳子给他们坐,四人受宠若惊。

朱小宝扫了一眼四位高官,问内阁。

“泉州、宁波的市舶司开港情况咋样?”

从三月起,内阁就主持开了这两个市舶司。

内阁阁老杨靖起身回话。

“回太孙殿下,新设的两市舶司已然启动运作,两地课税司的奏疏里提了,财政收入正稳步攀升呢!”

大明这两处新海港一开,不仅分去了交趾不少财政压力,还让浙江、福建的收入添了不少。

港口多了,外邦跟咱大明通商也更便利,花费也省了许多。

先前好些国家离交趾港太远,一路上的损耗实在不小,如今有了这新港口,可就省了太多事了。

朱小宝点点头,忽然问杨靖。

“杨阁老今年多大年纪了?”

杨靖闻言一愣,忙躬身回道。

“回太孙殿下,臣今年五十有八。”

朱小宝听罢,开口道。

“按大明规制,六十岁便可致仕,孤在想,把致士的年纪再往上提一岁,你们觉得如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