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佛像(1 / 1)

加入書籤

颐和宫,香烟袅袅,缭绕不散,四下一片沉寂。

窗半开,微风过,吹得檐下的琉璃珠叮咚作响,仿若叹息。

萧贵嫔靠坐在软榻上,双目微合,指尖捏着眉心,一语不发。

她眼尾略微泛红,似是刚刚哭过。

“娘娘?”贴身宫婢荷心捧着一盏热茶,小心翼翼地唤了一声。

萧贵嫔缓缓睁眼,接过茶盏,语音低沉,“本宫明明让兄长转告了,让父亲万不能插手此事,可他还是做了。”

她看向窗外,风吹得院内竹叶轻晃,细细簌簌。

“以萧如鹤的身份,又是背负这般罪名而死,怕是连灵堂都进不去萧府大门。”

荷心低头垂手,犹豫了片刻,小声道:“娘娘不必忧心,奴婢记得,那萧老爷还有一子,名唤萧惟安,今年十九。他的后事,自有萧惟安会去料理。”

萧贵嫔的手一顿,良久,“去备些银子,给他送去罢。”

荷心猛地抬头,脸色微变,“娘娘,此举恐不妥罢。”

萧贵嫔淡淡地看了她一眼,脸上满是疲惫。

“本宫何尝不知。但他是为萧家而死。”她的声音最后已经轻得几乎听不清楚,“总不能就此让他,如此尸骨无依。”

荷心咬了咬唇,声音压得更低,“请娘娘细想,此事,圣上已有裁决。如今世人皆知萧老爷是萧家的罪人,咱们却在此时给他家送银子,倘若被人得知,娘娘您……如何解释?

她顿了顿,“不是奴婢心狠,而是此时断不能再有半分差错。万一被人借题发挥……”

萧贵嫔指尖微颤。

她自然知道,也明白这其中的关窍,在父亲的心中,多少条人命都不及萧家的清誉重要。

但萧如鹤一条活生生的性命,就这样为了维护萧家的清誉就此断送,不但断送了性命,还担负了骂名,为世人所唾弃。

如今却连后事萧家都要避嫌不理,而这惨剧,却是父亲一手酿成。

明明自己一早就劝过了,可父亲依旧一意孤行。

荷心低着头站在一旁,不敢再作声,呼吸都压得很轻。

萧贵嫔闭上双眼,指腹轻轻压住额头,喃喃自语,“罢了。你下去罢,本宫想独自待一会儿。”

荷心低声应是,退了出去。

门合上的那一刻,金炉里的沉香正烧至最后一节,啪地裂开,彻底碎了。

她走到妆台前坐下,看着镜中自己那张清冷的脸,目光一寸寸地空了下去。

这日午后,叶如棠又来到宁寿宫陪伴赵太后。

阳光落在宁寿宫的花窗上,光影婆娑。

香炉上的袅袅轻烟,绕过金边的檀几,绕过榻上太后半阖的眼角,没入殿顶雕花的缝隙里。

叶如棠垂首执笔,面前案几上一页薄纸铺陈,她落笔极慢,一笔一划,谨慎小心。

《无量寿经》她已抄到第五页,墨香微苦,混着沉香的香气,隐隐约约,飘在屋中。

赵太后缓缓坐起,捻起一块叶如棠带来的绿豆糕,细细品尝。

“你这绿豆糕做的,手艺甚佳,比御膳房还精细。”她满意地点头,“可见是真用心了。”

叶如棠停笔,恭恭敬敬,“太后谬赞,臣妾听陈嬷嬷偶然说起,太后夜里常有轻咳。臣妾想着春日干燥,这绿豆糕配桂花酥梨汤最是清润滋补,遂亲手制了这两样,拿来请太后品鉴。”

她顿了顿,又轻轻补了一句,“若太后喜欢,臣妾纵然日日下厨,也甘之如饴。”

太后低笑一声,“真是个嘴甜心巧的孩子,不枉哀家如此疼你。”

一旁的宫婢将叶如棠才抄好的佛经呈到太后面前。

赵太后接了过来,仔细看去,指尖摩挲着纸纹,微微点头,“你落笔极稳。一看便知执笔之人,胸中无尘,心无旁骛。”

叶如棠抬起眼来,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臣妾虽远不及太后通晓佛理,但也知抄经时定要一心一意。抄经本就是臣妾为太后祈福,岂敢有半分虚假。”

太后大悦,“你这孩子,哀家当真看着就欢喜。”

她将佛经交给刚刚走进来的陈嬷嬷,“仔细收好。”

“谢太后夸赞。”叶如棠说罢,提笔继续抄写。

陈嬷嬷将佛经收好,垂手站定,“启禀太后,宫中近两日突传奇闻,宫人们私下里皆在谈论。”

太后微微挑眉,语气淡漠,“讲。”

叶如棠搁下了笔,神色平静,侧耳倾听。

陈嬷嬷低声道,“说是灵山寺近日供的一尊新的佛像,来历颇为奇异。”

太后眼中现出一丝兴味:“奇在何处?”

“前些日子开春,护城河水面解冻,传说有河边农户看到数次百鸟于河上一处盘旋齐鸣,一连数日不绝,遂冒险下河去探,惊见水下睡着一尊巨大的石佛,卧于河底,神色安然,竟有丈许之高。

“周围百姓均视之为祥瑞,将那石像捞起,供奉在灵山寺中。如今已传遍京城。灵山寺本就是佛寺之首,近几日更是香客如云,渐成鼎沸之势。

太后的指尖缓缓按在软榻扶手上,半晌未语。

“传懿旨,哀家要亲赴灵山寺一观。”太后终于开口,“长宁郡主,萧贵嫔,温昭人随行。再去一趟体仁宫,回禀皇帝,如此奇观,我儿若愿前往,不妨同去。“

“是。”陈嬷嬷转身退下。

叶如棠起身下跪,“臣妾遵旨,即刻回宫准备。”

“去吧。”太后没再多言,转身往内室去了,叶如棠目送太后背影消失,方起身站起,回到了景和宫。

不过半日的功夫,皇帝和太后三日后将亲赴灵山寺朝佛的消息便传开了。

灵山寺中那尊佛像的盛名瞬间响彻京城。

京中诸多达官贵人,有安排了那一日随行的,也有按捺不住,提前就去的,导致灵山寺和京中往来的官道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诸多名流士子、江湖术士,也都慕名而去。

而去过的众人,皆异口同声称赞那佛像,宝相庄严,精美异常,亘古未有,使得灵山寺的香火愈加旺盛。

整个京城,都因这灵山寺内的祥瑞佛像,沸腾了起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