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光明的无线电波(1 / 1)

加入書籤

津城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情报员胡明一,急于做起二手废旧无线电通信器材的小买卖。

前几天,胡明一来到了秘密交通站王家饭铺,与上级王老板商议,决定在小白楼一带建立二手无线电器材小商铺。

原来,小白楼处于无人管理的洋式“三不管”地区,夹在了各租界的中心位置,绝对安全,开设无线电零件店铺无须到国民党政府,和有关部门批准办营业执照。

此地区邻近的英法租界,也聚等着许多华人与外国人的无线电爱好者,及无线电修理部,生产厂家,一些商贩等等,具有商业基础。

中共天津地委的秘密办公地点也在附近,我方采购人员伪装成无线电爱好者,或民用电器厂家的一些商贩到胡明一的商铺里进货很方便,也有存放地点。

而且,离小白楼不远的海河边岸,水运,客货运码头齐全,更适合采购到的通信器材从水路运出。

开始筹备时,胡明一的困难是小白楼的门脸房不好找,而且租金太贵,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将无法维持。

津城中共地下党组织的经费十分有限,筹备无线电商铺和周转买器材的钱款,还是二姨太太李香玉的哥兄俩人赠与胡明一娶媳妇的那几百块大洋。

胡明一因租用商铺的事情也犯了难,一时想不出好办法。

一天傍晚,胡明一在到金曼玉家里的路上时,突然联想到女友在小白楼,和那位拥有一家科技书店的俄国老人家关系很好。

如果老人家同意与他合作,将书店腾出一块地,摆上柜台卖货,那可是一举三得的好事情:

一是省了昂贵的房租,二是不用雇用白天经营的售货员,俄国老人是最好人选,他精通在无线电技术,要倒卖出售二手器材,当是小菜一碟。

那三是,以俄国老人为名买卖二手通讯器材,十分隐蔽安全,也给老人家带来新的业务,能分成多挣些钱。

女友金曼玉,十分赞同胡明一这个好主意,两人趁着俄国书店还没关门,赶忙一起去和老人家商议。

俄国老人完全同意了以分成的方式,来借他的门脸书店经营二手通信,无线电材料。

这一个时期,老人家也正在发愁,因俄国内战加剧,俄文版书藉供应不足,书店要难以为继,这回来了急时雨,一拍即合,开始筹备营业。

转天,胡明一带领着俄国老人到了电讯局,以老人家的名义与材料科签定了一份合同,包买了那些废旧通讯器材和二手无线电元器件。

胡明一也与俄国老人签定了一份两方买卖纯利润分成合同,在规定经营无线电货品的纯利润中,俄国老人得三成,他得六成里,内含有金曼玉大伯科长的三成,由他秘密支出。

他们三个人分工为:

俄国老人负责柜台上的二手器材元件销售,进货。

胡明一与金曼玉负责盘货对帐,电讯局材料的二大伯金科长负责秘密供货定价。

书店新增柜台和一些设施由俄国老人负责,进货的全部款项由胡明一垫付。

实际上,电讯局材料科处理的那些二手或废旧的通信及无线电元件器材都是按破铜烂铁价格出售,很低廉,有的大件器材是卖后付款,这完全是一个只赚不赔,利润丰厚的买卖。

这家科技书店的俄国老人名叫基米尔坦丁,依里奇是乌克兰人,原住在基辅,他在自家的生产通讯电器工厂里当电气工程师。

前些年,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红军与乌克兰的白俄军队为争夺基辅,进行几场战役,工厂毁于战火。最终,红军胜利了攻占了基辅,老人就拉家带口拿了些贵重的财物,辗转逃到中国津城。

他们一家人在小白楼买了房产,开了几家商铺,俄国老人因腿有残疾,行动不便就经营了这家英,俄文科技图书的书店。

他的其它子女也开办了俄国式面包房,餐厅等,一家人在这个街区生活的挺舒适。

俄国是无线电科学家波波夫的故乡,有许多热爱钻研无线电的人士。俄国老人在家乡基辅就是一个无线电爱好者,自己制作过矿石收音机,电子单管收音机等无线电机器。

在自家工厂里当工程师时,他就会缠绕电器的线圈,用电器零部件组装电话机,收音机,当就遇上了经常到书店阅读,购买英文和俄文版无线电书藉的金曼玉,这一老一小因共同的爱好和语言,成了知音的好朋友。

俄国老人发觉这位青年姑娘,聪明灵俐,是位科技人才,就把自己的无线电的知识,制作技术传授给了金曼玉。

在电讯局工作的金曼玉,也给俄国老人提供了不少无线电通讯元件。

他们曾秘密地制作过两个发射只有几十公里的无线电发报机。每到晚上夜深人静,无线电波传送最佳时候,就互发电报,练习发报手法速度,驿码编码。

俄国老人和金曼玉也秘密组装过电子管收音机,可当时津城只设有一个无线电广播电台,播送科学知识,可没多长时间就停播了。

而外地的电台信号又弱,这个组装收音机接收不稳定,时有时无,就没了用武之地,金曼玉就把这个机器放在了双人床的二层铺上,成了摆设。

俄国老人的二手通讯器材商店开张了,什么样的无线电元器件,旧设备都齐全了。

俄国老人与金曼玉商定,准备用充足的无线电器材,研究制作大功率,质量更好的多管收音机和无线电台。

前几年,金曼玉新设计的电台,收音机线路图曾引起了电讯局的重视,也准备开发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的无线电台,多功能电子管收音机等没备,因些她受到了局长的表彰。

如今,她也兼任电讯局无线电研究室工程师,成了一名优秀的科技人才。

无线电元器件,旧设备的商铺才开办一个多月,胡明一从帐本上测算,他和二大伯科长两人赢利近千银圆,俄国老人也有几百银圆的收获。

月未的一天晚上,胡明一在俄国老人书店里,召开了两方的结帐会。

当俄国老人分到了三成的利润时,高兴得手舞足蹈,轻声的说着:

“乌拉,乌拉”

胡明一握着老人的手说:

“我们合作太好了,您干得太出色了,我们一定会发财的”

金曼玉的二大伯科长在背地里,也挣得盆满钵满,信心大增,也要投资和胡明一他们大干一场。

在以后的日子,俄国老人每次乔装打扮成商人与电讯局的金科长见面购货。

中共地下党组织的一些人员化装成无线电爱好者和小商贩,混于众多顾客中,像蚂蚁搬家一样把零星无线电器材从俄国老人的商店购来,再会集通过秘密渠道,发往各地区中共地下党组织,和中央苏区。

胡明一开业的这家二手无线电器材商房位于称为“俄国城”的大街,这一带居住的全是俄藉侨民,十分隐蔽。

街里街外和胡同里,蓝眼晴,白皮肤的俄国男女老少到处可见。

每天,这里的人们来往不断,互相打着招呼走过,或聚在一起,俄国女人们缝衣服织毛衣,孩子的在胡同,街上玩耍,老人们晒太阳。

胡明一每次来到这里,就像来到了俄国的某个城市。

据金曼玉介绍,俄国人团结心齐,街面上的治安由自己的人管理,有自己的巡警和督察长。

这里的俄国人都是因为国内战乱,经过海参崴,旅顺,XJ逃到天津的,都是难民,没有英美租界里那些看不起国人的洋人,那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和华人相处很和谐,友好。

一天,金曼玉上班走进电讯局大楼时,惊奇的看到平常悠闲的职员们,都十分忙碌。

她又来到大楼后院,只见原先是电讯局教学室的门前,挂上了光明通讯社的牌子,并在门窗上贴上了“学员报名处”的字样。

金曼玉仔细看看这个标示,迎面走来了通讯处蔡处长:

“小金,我正要找你呢,你随我到办公室去一趟,有重要事情”

金曼玉随着处长快步走进了三楼的处长办公室。

宽大的房间里,通讯处,电报总台,教学室,材料科的负责人围坐在长长的会议桌子两旁。

中间位置的老局长身旁,坐有一位四十多岁,两眼目光敏锐的中年男子,很陌生。

陌生男人扫视了金曼玉两眼。

蔡处长让金曼玉在空位子坐下,又来到了老局长身旁,低语了几句,便开始宣布开会:

“到会的各位,南京中央组织部程科长在咱局里成立了无线电通讯培训班,招收各界的优秀人材,经过培训后到中央重要机关效力。我局要抽调最好的业务骨干做培训教师,现在宣布担任培训教师的名单,第一位,电报总台与无线电研究室的金曼玉”

蔡处长话音未落,总电台王台长突然打断他发了言:

“处长,这金曼玉不光在研究室,她还是总台的首席报务员,电台大多重要的电文可都是她译码,您把她调到这培训班,当了教师,我们总台怎么办?误了事谁负责”

王台长的问话让蔡处长迟疑一会。

那位程科长说话了:

“王台长,你们总台这么多报务员,就没有能代替她的?”

王台长诚恳的回答:

“程科长,金曼玉的俄英文字母混编密码,没人会驿的,那就请蔡处长向局里指示,把要文的电报密码改回莫尔斯的纯英文电码,那保密性就差了”

程科长看了看金曼玉,惊奇了:

“金曼玉,你真是一个人材,用俄文英混编了电报密电码,我还没见过。散了会我一定要欣赏一下,你就是我们培训班的教师了,就这样定了”

众所周知,这位南京国民党中央部门来的程科长,是来开会的电讯局所有官员,惹不起的人物,他的拍板让金曼玉成了通讯电台培训班的首任教师,没人敢反对。

当时,金曼玉做梦都没想到,她教的学员大多数和男友胡明一相同,都是的中共地下党员。

以后,这些学员都成长为各个苏区,红军部队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通讯电台骨干,发出了一道道“永不消失的电波”,这个隐蔽战线上的秘密行动,在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后才揭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