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回国,顾问,绵阳(1 / 1)
绵阳的冬日,太阳总是格外珍贵。
铅灰色的云层偶尔散开,漏下一片澄彻的晴空,阳光便像融化的蜜糖般缓缓流淌下来。
清冽的空气中,光线照在涪江水面时碎成万千金箔。
岸边枯黄的芦苇丛也镀了层毛茸茸的暖色。
老城区斑驳的墙砖泛着陈旧的橘红。
行道树的枝桠将阳光剪成细碎的菱形,落在行人裹紧的羽绒服上。
午后三四点钟,刘启沿着老城区往前走。
街道的门口满是出来晒着太阳的老人。
这次回来他主要是为了处理之前协会的事情。
这次回国是为了处理电竞协会的事。
总局终于松口,同意在官方指导下成立电竞协会。
主席和主要职位自然轮不到刘启这些选手,早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但是刘启因为率先提议,这事情他也忙前忙后跑了不少时间。
一脚给他踢开自然不太合适。
所以刘启是这个协会的名誉顾问。
名誉顾问具体是干什么的,总体来说就是什么都干。
说白了就是个打杂的——没荣誉,没实权,哪里需要往哪搬。
但刘启还是乐呵呵地趁着比赛间隙,专门从美国飞回来。
能发挥点力所能及的力量为CNCS做点实事他就满足了。
会议开得稀里糊涂。
该讨论的从业人员保障、行业发展一句没提,不该说的废话倒是一大堆。
但刘启已经很知足了——万事开头难,有了这个框架,以后总能慢慢完善。
趁着还有点时间,刘启决定回家看看。出来这么久,说不想家是假的。
他沿着老城区慢慢走着,刻意没打车。
熟悉的街景在眼前一一掠过,思绪也随之展开。
关于CNCS为什么发展不起来,众说纷纭:
有人说国内玩家素质不行,开挂太多,缺乏天才选手;
有人说FPS在国内根基太浅,比不上MOBA类游戏;
还有人觉得电竞在国内始终不被正视。
这些都有道理,但刘启认为问题在于生态建设。
国内不缺资本,缺的是有耐心的资本。
CNCS的杯赛体系让选手疲于奔命,不像LOL联赛那样稳定。
更关键的是基础赛事匮乏——在丹麦、挪威这些CS强国。
小型本土赛事遍地开花,而国内一片空白。
这就陷入了恶性循环:组建战队需要比赛,但国内没比赛可打,只能砸重金冲击国外杯赛。
选手缺乏实战历练,三大赛事资格赛屡战屡败。
俱乐部投入大、回报少,最终只能放弃。
选手们为了生计,自然转向PUBG、CF这些有稳定联赛的项目。
毕竟拿奖金的终究是少数,多数人还是要靠工资吃饭。
“必须先把比赛体系建起来。“
刘启在心里盘算着,“小比赛靠民间资本,大比赛靠官方牵头,双管齐下才行。“
走到家门口时,刘启才猛然想起自己没带钥匙。
自从有了奥托打理一切,这种小事他早就不过问了。
他犹豫片刻,最终没给大姨打电话。
这次回来时间太紧,看一眼房子就得走,何必麻烦老人家跑一趟。
正要转身离开,他鬼使神差地掀开电箱盖。
果然,一把钥匙静静躺在里面。
上次拜托邓玲帮忙照看房子时,他特意留在这里的。
刘启轻轻推开门,屋里飘着淡淡的茉莉花香。
大姨很用心,不仅浇了花,还定期开窗通风。
他想起老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房子要有人住才不容易坏。
以前觉得是迷信,现在看着这间空置的公寓,倒觉得有几分道理。
虽然邓玲把屋子打扫得很干净,刘启还是仔仔细细重新收拾了一遍。
他挪开沙发和床,扫去积灰,又把客厅的电脑擦拭得锃亮。
等忙完这些,已经过去两个多小时。
冲了个热水澡出来,刘启浑身舒爽。
刘启的目光突然被电脑桌玻璃下压着的一张纸条吸引。
他轻轻掀开玻璃,取出那张承载着儿时记忆的纸条:
“daisies:掉下花。
pinata:散落糖果。
future:僵尸戴上墨镜。
trickedout:剪草机进化成机车造型。
NUTTERTOOLS:获取高级武器。
PRECIOUSPROTECTION:防弹衣全满。“
指尖抚过这些歪歪扭扭的字迹,刘启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当年的场景。
他趴在电脑前,父亲在一旁耐心地帮他记录着游戏作弊码。
那时的快乐如此简单,一个作弊代码就能开心一整天。
“吱嘎——“
门轴转动的声音让刘启回过头。
邓玲胖乎乎的身影正站在门口,手里提着装满清洁剂的塑料袋,脸上还带着些许疲惫。
“惊喜!!“刘启突然大喊一声。
邓玲整个人都僵住了,塑料袋“啪“地掉在地上。
下一秒,她张开双臂朝刘启冲来,眼睛里闪着泪光。
刘启大笑着迎上去,一把将这个大姨抱起来转了个圈。
“你回来了!你回来了!“邓玲的声音有些发颤。
她捧着刘启的脸仔细端详,粗糙的手指轻轻抚过他的皮肤。
最后目光落在他明显结实了不少的臂膀上。
嘴角慢慢扬起慈爱的弧度:“瘦了点啊...想吃什么?大姨现在就给你做。“
说着已经撸起袖子往厨房走,仿佛要把这几个月的思念都炖进汤里。
刘启望着邓玲忙碌的背影,心里泛起一阵暖意。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明显壮实了一圈的身材,实在想不通大姨是怎么看出他“瘦了“的。
明明这段时间他足足增重了二十斤。
好一番劝说,邓玲才放下锅铲。
两人坐在客厅里,茶香氤氲间聊起近况。
两个小表弟在学校表现优异,在班级里颇有威望。
每当同学们提起他们有个职业选手哥哥时,小家伙们总是骄傲地挺起胸膛。
姨夫也终于决定辞去那份伤身体的工作,准备开间早餐店。
虽然要凌晨起床,但总比从前那份工要健康得多。
刘启也分享了自己的生活。
他交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还受邀去队友家里做客。
聊着聊着,墙上的时钟提醒他该动身了。
“大姨,我得走了。“刘启站起身,声音有些发涩。
邓玲点点头,眼眶微红却强撑着笑容:“去吧,照顾好自己。“
门关上的瞬间,屋子里只剩下邓玲一个人。
她站在原地,看着茶几上还冒着热气的茶杯,轻轻叹了口气。
邓玲收拾着地上的塑料袋,突然摸到一个陌生的信封。
她怔了怔,想起刘启临走时那个欲言又止的眼神。
信封里静静躺着一张银行卡和一张便签。
银行卡背面工整地贴着密码条,便签上是刘启那熟悉的、略显潦草的字迹:
“姨:
今天回来得匆忙,马上又要走,就没特意叫您。
这张卡您和姨夫拿着用,别推辞。以前您塞钱给我的时候,我可从来没客气过。
过年就回来看您们。
——小启“
邓玲的指尖轻轻摩挲着纸条,突然笑出了声。
这孩子,连给钱都学着当年她的语气。
她摇摇头,把银行卡小心地收进钱包最里层,那张便签却一直攥在手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