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迎天子?(195年,八月)(1 / 1)

加入書籤

汉帝刘协也觉得这董承的办法出的极妙,如今的河东郡的太守乃是凉州人王邑,此人实施仁政,深受百姓爱戴,并且与李傕郭汜二人毫无瓜葛,乃是一等一的大汉忠臣。

但汉帝刘协却是想着不应当冷落了李乐,便开口道:“董卿所讲甚是,朕以为不如让李将军先渡河安排此事,备好船只,庙时以举火为号,如何?”

李乐一听,心道:汉帝竟是这般重视我,那我必然要倾尽全力将此事完成!

故而他当即叩首道:“臣谨遵圣旨!必将此事完成!”

李乐领了命令,当即便趁夜逃出营寨,借着夜色渡到黄河对岸,又想尽办法寻来一只船只。

只是这船只实在太过于窄小,渡不了几个人,但这却是李乐此刻能够找到的最大的船只了。

次日夜晚,李乐在黄河对岸燃起火焰,汉帝刘协与一众公卿大臣迅速潜出营寨,却遇到数十丈高的河岸,无法下去。

故而众人再三议论之下,才由尚宏用细绢将汉帝刘协背在身上,才让众人慢慢的通过绳子将他二人放到河岸边。

而剩下的公卿就没这么好的待遇了,他们有的尝试滚下河岸,有的小心翼翼的从缓坡处绕过去,当然,也有鲁莽的人从河岸直接跳了下去。

便是因此,这么一个河岸便让公卿大臣死伤无数。

而等众人赶到了河边时,才发现李乐准备的船只这么小。

小到只能装下十几人而已。

在各位公卿大臣尽数上了船之后,护送皇帝的士卒们也想上船一起逃去。

他们喊道:“陛下!陛下!我等也为保护您而付出了不少性命!请您也待我们一起走吧!!!”

说罢,便有不少士卒也扒上了船只,想要泅水而过。

董承便怒斥道:“放肆!上船之人除了将军便是三公九卿,更何况还有天子在船舟之上,你等不过一区区下贱士卒,也敢上船吗?”

士卒们顿时心就凉了一半,但还是不死心道:“将军,一路赶来我们皆是拼死保护陛下,难道如此功绩竟是不足以让我们与陛下同生吗?”

董承大怒:“呸!你等下贱之人怎敢冒犯圣驾!你们这么多的人都想上船,这船只还如何渡河?”

于是,董承便用长戈击打士卒扒在船边的手指,而士卒们则是不断的想要爬上船只。

董承见自己一个人竟是砍不过来,便让李乐等武将一起赶来将这些士卒们的手指砍下。

一时之间无数断指落于舟中,鲜血将河面都染的血红。

被砍断手指的士卒们有因此而被淹死的,也有失血过多而死的。

惨叫声将整个船只上的人都吓得不轻,汉帝刘协更是脸色苍白,手指都被迫的蜷缩起来。

而董承在将士卒尽数赶下船只后,看到汉帝刘协惊恐的样子,便一边让人撑船渡河,一边自己亲自将舟中的指头扔下岸去。

汉帝刘协一路奔波,终于到了河东郡才安顿下来,太守王邑得知此事当即便派出军队将汉帝刘协迎入太守府。

刘协又让太仆韩融赶回弘农与李傕郭汜和解,李傕郭汜见献帝到了河东郡,自己的士兵一路以来打了无数场仗,早就无比疲倦了,若是再打一场登陆战怕是会损失惨重。

于此以来,李傕郭汜二人也就同意了汉帝刘协的要求,与朝廷和解。

可如今的河东郡经过数年前的匈奴之乱还未恢复过来,粮库并没有多少存粮,而偏偏又遇到了大旱和蝗灾。

这让河东郡出现了缺粮的惨状,百姓食不果腹,饿死荒野,而这些公卿大臣也只能靠食用府内的野菜和青枣渡过难关。

河东郡的惨状让在河内郡的太守张扬得知了,他便亲自带领无数粮食前去河东郡,将这些粮草尽数献给了汉帝刘协。

如此一来,汉帝刘协和一众公卿大臣才算吃上了饱饭。

而献帝逃到河东郡的事,则是瞬间就传到了远在邺城的袁绍耳中。

袁绍便召集了一众谋臣和大将们,商议应当如何应对此事。

“明公!您四世三公之美名已然传扬于天下,历代皆是不愧于忠义二字,而如今天子流离于河东郡,观其余诸侯仅仅拥兵自重,不为百姓着想,唯有明公您占据冀州,深得百姓爱戴,兵甲数十万,猛将如云,不止数百……”

“您若是迎天子入邺城,以邺城为皇宫,借天子之命号令诸侯,养兵买马以伐不臣,那么天下间可还有人能够抵御明公?”

“如此一来则大业可成啊!”

沮授首先站了出来,对着袁绍拱手劝道。

袁绍一听,当即意动,如今他占据冀州,大部分青州以及部分兖州之地,实力极其强盛,便觉得这沮授说的不错,当即便想让人前去河东郡将天子迎到邺城。

可郭图与淳于琼二人却同时站出来反对道:“主公,如今汉室衰微,天子召令又如何能够号令百官呢?更何况现在群雄四起,各自拥兵自重,占领各州各郡,麾下至少万人,此不与当年诛暴秦之时类似?”

“当时以先入关中者为王,而现在便是以兵强马壮者为天子!”

“更何况,若是主公将天子接来,那每实施政令便要上书与皇帝,而天子的决定服从则会影响主公的地位,不服从又会显得忤逆天子……”

“如此一来,迎接天子如何谈得上是个妙计呢?!”

“这分明是百害而无一利!!!”

二人说的异口同声,竟是让袁绍心中有所动摇了。

沮授急了,心道如今这么重要的事情你们还反对我?

便道:“胡说!此时迎接天子既符合道义,又是个极其完美的时机!”

“若是错过机会,那到时天子被他人迎走,又该如何是好?”

袁绍想着自己当年便是支持的刘辩,甚至还反对过立刘协一事,如今汉室还有些影响力,加上自己四世三公,兴许还能趁机称帝,便有了想法。

袁绍在心中权衡利弊之后,便决定道:“罢了罢了,几位将军也不要再吵了,我意已决,不再思虑迎接天子之事,诸位便都散了吧!”

沮授还想继续劝阻,但袁绍只觉得他聒噪,便赶忙离去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