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宗实录·序(初稿)(1 / 1)
合天弘运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兴和功德仁义礼智景胜节兴神圣文武大皇帝,皇明十七帝,讳烺,年号太始,庙号文。
古以文为庙号者众,首推周文王,文王之功,半在周易,周易,百家之始也,“文”之一字,莫过于此。
上生而知之,通格物之学,曰科学,细分数理化生电光等,皆天地至理,国朝枪炮车船电灯电话飞机火箭无不由此出。
上创科学,不逊公旦之周易,然教化之功远胜公旦。
上初监国,年十五,建东宫卫,授兵丁文字算术,此乃教化之始,天下稍定,普及教育,乡村设小学,县城设中学,省府设大学,万民皆可读书明理。
历朝历代,识字者多则二成,少则不足十一,上兴全民教化,识字者九成九,公旦何以并肩?
国朝由此大兴,长盛不衰。
当时是,社稷动荡,倾覆之势已成,上入御书房,自荐监国,请圣宗亲征于外,并定“攘外必先安内,复北必先定南”之略,其时圣宗茫然,闻言豁然开朗,授以军政。
上整朝堂,安百姓,圣宗决战于外,屡战屡胜,京师风貌日新,北地渐有恢复之象。
圣宗南下平贼时,建虏倾力入关,上领兵抵抗,局势渐稳而吴贼举关宁降,以至局势崩坏而难制建虏之势,上不得已撤离京畿臣民,臣民尽走而上后行,于天津渡海南下遭遇风浪,竟至倭国。
倭国轻慢,上忍辱与之谈判,勾动倭寇贪念,使其兵发朝鲜而威胁建虏侧翼,略减官军压力。
上回国,至南京,臻选贤良,肃清吏治,中枢地方皆得能吏,辅以圣宗武功,南方大治。
吏治稍清,文武归心,上改盐政,收矿藏为国有,积储日丰,废苛捐杂税,罢徭役,民力渐复,逐红夷,收东番,东南遂安,开海倡商,国用不缺。
上励精图治,军用充足,方有圣宗平云南镇东吁之捷,南方稍定。
天灾联绵,民力艰难,粮食匮乏,为养军民,收复交趾势在必行。
交趾,汉家固有领地也,其地三熟,水源充沛,实乃天赐之地,有志男儿无不以交趾叛离为恨,故成祖发兵收之,惜功败垂成。
外扬汉家之威,内解国朝困窘,圣宗领大军方出,废王澎勾结湖广土司叛乱,上亲领兵进剿。
平叛者,恩威兼施而已,世人皆以为上定以大军击之首脑而后招降纳叛,上邀叛逆激战于野,大破之。
世人皆以为上必乘胜追击,然上屯兵不动,只于俘获者施加教化,授以民籍,晓以道理。
土司贪鄙暴虐,治下民皆为隶,得上恩泽,无不归心,由此万民响应,土司如冰入沸水,顷刻消融。
顺天应命,上深谙精髓。
天命者,民心所向也。
纵观上所为,无不以民心为先。
国朝盐法在于引纲,然灶户苦于烟火熏烤,百姓苦于低劣价高,朝廷未享食盐利好,所肥者唯盐商而已。
盐商固肥,其数不足国朝人口百一,剪除盐商,万民欢悦,是故新盐政无有敢阻。
世宗为抒国用之乏,广派矿监,然矿主煽动百姓,屡屡发难,终以世宗退缩而告结,上兴矿改,大小矿藏皆收归国有,天下矿主数万而无一敢变乱者,何故?
无他,唯民至上耳。
世宗派矿监敛财,与生民无分毫之利,甚至矿监欺男霸女横征暴敛,生民反受其害。
上行矿改,先替矿工待遇,再改开矿之法,若有灾难,皆厚恤之,数百万矿工受益。
矿主数万,财雄势广,然大义不存,贪生怕死,岂敢以一敌百?
民心所向,故无敌于天下。
交趾入手,粮食充足,南方大治,恢复北方迫在眉睫,圣宗领兵北伐,收山东河北,顾及神京安危不得已屯兵不止。
时中枢南迁,山东未落,孔府以为建虏势大必取天下,率先投虏,又削孔子发,同时效两宋交替故事,遣分支南下,欲行蛇鼠两端之事。
上震怒,夺孔氏爵禄世职,及山东恢复,孔氏抄家灭门,实乃“二十四朝家奴,六十四代贰臣”之罪有应得。
孔圣,儒学之始也,先贤呕心沥血不能挽儒学之颓势,上兴科学,国势蒸蒸日上,儒学越发衰败。
此乃上欲灭儒否?
非也。
自助者天助,儒学者不思进取,不开拓创新,儒学没落势在难免。
大势在于剿灭建虏恢复大一统,为收复神京计,上设奇谋,挑动倭寇侵朝鲜。
倭寇暴而无力,难挡建虏反击,已至绝境,然朝鲜深受建虏倭寇残害,生灵涂炭,惨不可言,国朝声势重振,朝鲜自求内附。
上请圣宗领兵渡海,逐倭寇,灭建虏,全复朝鲜,而后顺势兵进辽东,收沈阳,南下山海关,上至前线,指挥大军收复秦晋,对神京包围之势即成,畏罪贰臣纷纷来投,上纳之,令其保证神京无恙,是故建虏北逃时,神京未遭焚掠。
神京恢复,中原一统,军民欢悦。
上未懈怠。
当时是,西夷窃中原之学为己有,推陈出新,势力强盛,依仗船坚炮利,横行无忌,因此红夷据东番,佛郎机窃濠澳,罗刹侵北境,南洋诸岛无不为西夷所控,暹罗东吁南掌挟夷自重。
大争之世,挑战胜历朝历代多矣。
其时甘肃西域未定,乌思藏游离于外,上受禅让,登基称帝,定元太始。
上受命于天,人心所向,万民欢愉。
人心振奋,进兵河西,甘肃恢复,孙贼越乌思藏至天竺,稍作恢复,进兵西域,建虏勾结准噶尔负隅顽抗,圣宗逐一破之。
崇祯前十六年,旱涝蝗寒瘟疫地震接踵而至,无年不灾,无地不受影响,至上监国,天灾渐少,至登基,天灾消弭,偶有旱涝,一隅之患,难动全局。
此乃天命耶?
非也,人定胜天尔。
上监国七年,抑豪强,养生民,迁流亡至北方,授田宅,薄赋税,民有积蓄而能御天灾,或有不足,及时抚赈。
民心稳而地方定,地方定而国家安,国家安而生民立命,此乃良性循环,终见军强民富。
上推行全民教育,推广科学,钦定数理化生教材,整肃吏治,免徭薄赋,数年间国力军力远超西夷。
四王征倭,圣宗定河中,王师收南洋,封诸侯于南洲,十余年间兵至罗刹。
上在位十六年,太子坪年岁已长,以效圣宗故事,禅让。
三代,尧年迈,子不肖,故禅让于舜,舜年迈,禹继之,始有夏,家天下,禅让众,或受迫,过年迈,然本朝圣宗文宗皆春秋鼎盛时而让,随即征战行走于外。
圣文垂范,子孙继之,天下传承再无变乱,此乃圣文中兴又一高功。
时天竺、南洋既定,罗刹败退,兵发波斯,继取两河,开定西运河,两路夹击西洲,开疆拓土,万国臣服,再征东洲。
国朝大势已成,所向无敌,圣宗呕心沥血而未能一统东洲,非能力不及,实乃东洲辽阔,天不假年。
圣宗驾崩,上继之,亲领大军征讨东洲,十五年克竟全功,又五年分封诸侯,稳固统治,至此东洲尽为国朝所属。
大功告成,时年八十八,退隐京师,专心治学,推电子、飞行、控制等学,言此乃火箭卫星电视等之基。
又十八年,驾崩于昊皇宫,享寿一百零六。
上长寿,在于节欲宽仁,在于勤练身体,上子女过百,世人多以为其好色贪欢,大谬也。起居录实载,上纳妃嫔仅三十二,子女多,实乃房术有道。
圣宗武力无双,世人皆以为上武力低微,同样大谬。
当时是东西交融,冷热交替,故上弃刀剑,专修火器,技艺精湛,天下少有能比。上巡山西,山间遇袭,拔枪杀贼,百发百中,实不逊圣宗箭术。
上垂范在前,下效之于后,诸亲王无不习弓马拳脚,及长,练习火器兵法,文武兼修,并以德行约束。
纵观国朝诸亲王,庸者有之,虐者无一,领兵征讨不臣者众。
上龙驭宾天,万民披麻戴孝,送至南洲景陵。
景陵,位于南洲最高峰顶,始建于大同九年,历时二十年方成,同葬者文宗皇后及诸嫔妃,赐葬者张煌言魏六一等文武百六十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