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储君之争!文武之争!(1 / 1)

加入書籤

尉迟敬德感觉自己心里边一阵堵得慌。

可这种事情。

他又不能说些什么,因此只能叹了口气,准备找个机会,与李承乾密奏一番。

半个时辰后。

洛阳城外钟鼓声大作。

嘹亮的号角声传遍半个城池,而李承乾的銮驾,也终于驾临了他阔别已久的洛阳城。

“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年!”

朝白声宛如山呼海啸。

李承乾在接受过百官迎接后,便返回洛阳行宫大殿,简单了处理了一下政务。

因为是刚回了,所以自然不会太忙。

群臣也都知道天子这么急匆匆的赶回来,是为了陪伴皇后,所以也没有不长眼的,在这个时候跳出了出难题,难为李承乾。

当然。

除了尉迟敬德。

散朝之后。

李承乾刚刚走出大殿,正准备快速赶回皇后寝宫,与别离已久的爱妻见面之时。

突然有内侍从后边急匆匆的跑过来,禀报道:“陛下,鄂国公求见!”

闻言。

李承乾瞬间一怔。

鄂国公尉迟敬德?!

刚刚不是在大殿上见过面吗,难不成是有什么要紧的事情,需要跟他密奏?!

念及至此,李承乾也不敢耽搁,当即让内侍领尉迟敬德过来。

片刻之后。

“老臣见过陛下。”

“老臣之所以叨扰陛下,是因为……”

说到这里。

尉迟敬德的语气明显凝滞了下。

但他还是梗着脖子,把自己方才看见的听见的一幕幕详细的说了一遍。

“陛下。”

“请恕老臣多嘴一句。”

“在老臣看来,如今朝堂上的局势,隐隐之间,已经有若干年前魏王党与陛下的东宫一党对峙的先兆了!”

“前车之鉴,就在不远,这可不是什么好征兆啊陛下!”

尉迟敬德言辞恳切。

他已经六七十了,眼看着差不多可以准备棺材了,所以这番话的确是他这个三朝老臣的肺腑之言。

大唐已经内斗两代人了。

总不能到了这下一代,还要继续内斗下去吧,若是如此的,朝廷岂不是又要动乱了?!

而听完他的话。

李承乾也是站在秋风当中,沉默了。

隐隐间出现党争的征兆,他如何不知道?!

只是之前远在平壤,脑子里边想的都是如何移风易俗,吞并这些版图,所以没来的及管罢了。

今日尉迟敬德话,给他提了个醒。

储君之争,向来如此。

如果连基本的争斗都不存在了,那么就很难保证上任的下一代君王,是个精明强干之辈!

毫无疑问。

李承乾也是有养蛊的念头的。

但相比于储君之争,现在更令他觉得棘手的,其实是另外一件事情。

文武之争!

长子陇王李象,在西境呆了两年。

因为要日日与军队打交道,所以不用想都能猜到,支持他的许多都是武将,甚至还有契苾何力、阿史那社尔等在内的胡族将领。

而反之。

次子辽王李厥,因为年纪不大,一直留在京城,接触的大多数都是文臣。

一武一文。

李承乾担心储君之争延续下去。

最终演变成了文武之争,若是这样的话,那对于大唐而言,可就是真的坏事了!

文和武,必须是要永远平衡的。

一旦重文抑武,大唐毫无疑问就会丢城失地,然后一溃千里,国将不国!

而如果重武轻文。

那就会走上穷兵独武的老路,以至于民怨沸腾,重现大隋乱世的景象!

只有文武平衡,才是正确的路子。

可要是储君之争,真的演变成了文武之争,那结果无论到时候谁上位,都会导致文武失衡,这可是要明的祸患了!

秋风中。

李承乾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若不是眼神时不时发生变化,尉迟敬德都要以为皇帝当着他的面睡着了。

“唉……”

尉迟敬德叹了口气。

皇帝真是不好当啊,二十年前,太上皇李世民在登基之后,就变得愈加少言寡语。

而当今天子,看上去似乎同样也是。

“陛下,老臣告退了,其实二位殿下年纪尚且不大,陛下不必过于忧虑。”

说完后。

尉迟敬德就有些担忧的看了李承乾一眼。

随后行了一礼,转身离去,只留下李承乾孤身一人,在风中怔然。

他在思考。

像这种事情,其实解决起来也好办。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已经有偏向武一方的陇王李象给召回京城,让他与文臣们接触接触。

同样的道理。

再反手把辽往李厥派去地方,让他和武将们接触接触。

如此一来。

二人都有文武班底,也就能够尽量的减小文武失衡的概率了。

但这么干,问题也很大。

首先就是李厥年纪太小了,十一岁的年龄,尚且没有成长起来,派去地方,李承乾害怕他不能做出成就来。

而李象那边,虽然吐谷浑改制已经基本完成。

可一个皇子,当朝亲王在那里呆着,就会让那里的局势对大唐有利。

尤其是在眼下大唐主力大军,都在东线的情况下。

所以。

这事情就难办了!

李承乾想了好一会,都没有个头绪。

主要是这种事情,他没有办法跟朝中的臣子们一起商议,毕竟哪怕是杜荷、赵节等人,先天也肯定都是带着自己的考量而给出建议的!

换言之。

就是他们做不到像李承乾这样中立!

不能中立,给出的建议,自然就有可能反而让文武失衡的祸患加速到来!

“这皇帝,真是难做啊!”

李承乾忍不住伸手捏了捏眉心,思索了大半天,竟然没有一个合适的人可以与他一起商议。

叹息一声后。

李承乾决定暂且搁置这个难题,先去看看自己的爱妻。

可就在这时,他忽然灵光一闪!

对啊!

这种问题没有办法跟臣子们商议,但未尝不能跟那位商议啊!

虽然他在立储这件事上,搞砸了。

但二十年来,文武平衡这件事情,却是在朝堂和地方上做的非常完美,丝毫没有丁点文武失衡的征兆!

这个问题,可以问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