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找小弟出兵,替大唐报仇(1 / 1)
毫无疑问。
随着商贸的发展,现有的路上丝绸之路,已经出现些许疲态了。
海上丝绸之路,是大势所趋。
大唐如果抓住了这个契机,从而借助海上丝绸之路,以强大的国力和军事实力为倚仗,就可以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上,称王称霸!
海贸。
可以连接整个世界!
如果大唐成为了海上贸易的霸主,所带来的滔天利益,显然是要比陆上丝绸之路多出很多的。
但是,陆上丝绸之路涉及到关中本位政策。
一旦动摇这个政策。
让大量的人口和资源从关中外流。
长此下去,不仅陆上丝绸之路废了,大唐对于西域的掌控力度也会下降,且河西、陇右,以及吐谷浑故地和漠南等地,也会出现不稳之态!
这,是要命的事情啊!
大唐足足花了三十年的时间。
才把突厥等胡族打的臣服下来,把疆域扩展到了漠北草原和西域天山。
说丢就丢。
李承乾岂不是要成昏君了?!
所以这是一个互相矛盾的事情,两条丝绸之路,只能选择一条!
因为陆上丝绸之路,天生就要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
王玄策见皇帝久久不语。
就知道他肯定是在思索着此事,因此也没有急躁,而是站在那里,静静的等候着。
良久之后。
李承乾尚且没有最初决定。
就有内侍上来禀报,提醒他已经离开大殿足足两刻钟了。
“此事先搁置。”
“王卿,朕让通晓海务的人与你一起商议一下。”
“尽可能快的,估算出从交州、广州、扬州三地,经海路,去天竺所需的时间,等宴会结束后,把预估的时间告诉朕!”
“至于要不要发展海贸…且让朕好好想想!”
“是……”
李承乾言罢,就离开偏殿,返回大殿之中。
大殿上。
番邦使者们,已经将带来的礼品尽数献上来,李承乾扫了一圈,还真见到了不少稀奇古怪的好东西。
其中。
最让他感兴趣的,是大食国使者的礼品。
除此之外。
还有西域康国进献的三十三名西域舞姬,于阗进献的白毛骆驼,契丹进献的海东青等等……
总体来说。
各个番邦都是很把他封禅这件事,当成重要之事来对待的。
除了作为大唐番邦之意的天竺!
李承乾心中有些不爽,但并没有过多表露出来,看着大殿上的众人,忽然说道:“四海一家,天下大同,数朕的夙愿。”
“朕其实是一个不想打仗的人,如果有可能的话,出兵在朕心中,是最后的手段。”
“各国倘若安守本分,那天下,也就太平了。”
“然而……”
此言一出。
大殿上的气氛陡然间一滞!
番邦使者们个个屏气凝神,开始思索,难不成是自己得罪天可汗了?!
人群中。
最提心吊胆的,就是古西舍利和阿史那峮二人。
但为了天可汗泰山封禅,他们两人笑中的西突厥可汗,的确是上供了不少好东西。
难不成…天可汗还是认为他们诚意少了?!
二人惴惴不安间,上方的李承乾开口了。
“诸位不必紧张。”
“朕说的,不是你们在座各位,而是天竺。”
天竺?!
向薛延陀、契丹、室韦等胡族,对天竺基本不熟。
而西域诸国。
则相对来说,要熟悉一些。
但也只是相对来说而已,所以众人都是长舒了一口气。
得罪天可汗的,是天竺啊。
那就无所谓了!
只要不是我就好,管他谁的,到时候大唐天兵压过去,死的又不是我!
“天竺境内的大国戒日王朝,出现动乱。”
“宰相阿罗那顺篡位谋逆,建国称王,倘若只是这样,那也就罢了,可他居然利欲熏心,出兵追杀我大唐使臣,致使我大唐死了一百多人!”
说到最后。
李承乾的脸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阴沉了下来。
在场的番邦,不仅仅只有在大唐西部和北部的,吐蕃故地周围的几个小国,也都有人在此。
听见天可汗的话。
尼婆罗使者当场就变了脸色。
尼婆罗本来是吐蕃的属国,自从吐蕃完蛋之后,就榜上了大唐,这些年一直勤勤恳恳的上贡。
算是一个模范番邦了。
“大皇帝陛下!”
尼婆罗使者长身而起,以手拍胸,沉声道:“阿罗那顺之事,外臣也有所耳闻。”
“阿罗那顺倒行逆施,迟早要走上覆灭之路,如今他居然敢冒犯大唐,就行大皇帝陛下下令,让他从世间消失吧!”
“我尼婆罗的勇士,愿意为大皇帝陛下冲锋陷阵!”
李承乾要的,就是这个!
大唐劳师远征显然是得不偿失。
那有什么办法既能报仇雪恨,又可以不至于出现太大的损失呢?
答案很简单。
让小弟出马,给大唐打仗!
在李承乾的设想之中,尼婆罗及另外几个靠近天竺的小国,就是最佳的对象。
这时候。
眼见尼婆罗使者如此懂事。
李承乾不免赞许的看了他一眼,微微颔首,以资鼓励。
有了尼婆罗使者带头。
其余几个靠近天竺的小国也粉粉表态,声称本国的勇士,愿意为大唐皇帝冲锋陷阵,报仇雪恨!
“尔等都是忠勇之士。”
“诸卿,还请满饮此杯,愿天下长宁,百姓安乐,四海之人皆属一家!”
李承乾起身举杯。
大殿内外,数千人也纷纷举杯。
遥遥一礼之后,就与大唐皇帝一起,将杯中酒水,一饮而尽!
“恭贺陛下,泰山封禅!”
“惟愿天下长宁,大唐万年,大皇帝陛下万岁!”
山呼海啸一般的朝拜声,在泰山脚下响彻开来,嗯嗯偏殿之中,王玄策则与一众官员开始讨论起海上行商一事。
与此同时。
千里之外的祁州。
皇长子陇王李象,也收到了李承乾的亲笔书信。
信中。
只有一个意思。
那就是让他收拾收拾东西,尽快离开祁州,返回京师长安,与帝后一起过昌明二年的上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