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三分天下(1 / 1)

加入書籤

政和十年,大定府外,金戈铁马之声震动原野,宋金两国大军在此展开殊死搏杀。

乱军之中,一员银甲大将身骑踏云麒麟马、手持金钻提泸枪,此乃名震天下的麒麟营都指挥使卢俊义。

他往来冲杀如入无人之境,枪尖所指之处,金国兵将纷纷落马。

侧翼阵中,一年轻将领身披亮银铠,手挺沥泉神枪,枪影如梨花纷飞,正是初露锋芒的岳飞。

此时他虽名不见经传,却已显露出非凡的军事才能,所领部众进退有度,数次击退金国铁骑的冲锋。

激战正酣时,金国中军帐前冲出一将,金盔金甲,手持狼牙棒,正是金军主将完颜希尹。

他见萧军阵脚稳固,怒不可遏,拍马直冲卢俊义而来。

卢俊义见状,亦是催马上前,两人枪棒相交,火星四溅。

二十回合过后,卢俊义卖个破绽,引得完颜希尹挥棒猛砸,却趁势侧身让过,反手一矛刺穿其咽喉。

完颜希尹落马身亡,金军顿时大乱。

岳飞见状率军趁势掩杀,宋军士气大振,一路追杀三十余里,大定府之围遂解。

经此一役,岳飞之名传遍军中,从此有了立身之本。

大捷消息传回燕京,萧峰正在宫中查看舆图。

这位曾经的江湖豪杰,此刻眉宇间自有一股睥睨天下的气概。

他听闻战报,笑道:“卢俊义勇猛,岳飞善战,我麾下有此二将,何愁大业不成?“

数日后,萧峰在帅府召集众将,宣布整编兵马,设立八营:

麒麟营都指挥使卢俊义,军师雷观,驻守大定府,抵御金国

青龙营都指挥使杨志,军师胡闳休,协防大定府

玄武营都指挥使林冲,军师李弥逊,准备南下攻宋

当康营都指挥使宋江,军师吴用,同赴南线战场

白虎营都指挥使孙安,军师公孙胜,为南路后援

毕方营都指挥使关胜,军师欧阳澈,北联金国对付辽夏

腾蛇营都指挥使岳飞,军师李若虚,随关胜经略北疆

朱雀营都指挥使武松,军师李助,经略南方

八营之外,另有各地驻军,总计四十五万兵马。

虽然与辽、宋等势力相比不算最多,但萧峰治军严明,待将士如兄弟,是以全军上下同心同德,个个皆能以一敌二,战力非凡。

同年深秋,萧峰长子降生,其母为阿育迦楼罗。

萧峰为子取名萧榉,盼其日后能成为栋梁之材。

未过三月,扈三娘又为萧峰生下长女,取名萧栎,寓意如乔木般茁壮成长。

此时军中亦有喜事,卢俊义之妻梁红叶诞下一子,卢俊义为子取名卢环,寄望父子情深,代代相传。

政和十一年春,萧军南线战事全面展开。

林冲率领玄武营攻下大名府后,一路势如破竹,仅用一月时间就连克澶州、相州、滑州三城。

宋江所率当康营亦是锐不可当,相继拿下曹州、单州,两路大军兵锋直指大宋都城开封府。

开封城内,道君皇帝闻讯大惊失色,连夜带着蔡京、杨戬、高俅、童贯等文武官员仓惶逃往颍州避难。

消息传出,天下震动,都道大宋气数将尽。

此时北方亦是风云变幻,金国大军与辽国纠缠不休,最终攻克大辽西京,辽天祚帝被迫逃往夹山。

萧峰得知辽金战事,知天下格局将变,加紧了南征步伐。

这一年盛夏,梁红玉为萧峰诞下嫡子,萧峰大喜过望,为子取名萧楌,取坚硬珍贵之意。

至下半年,花宝燕又为萧峰生下第三子,取名萧枏。

南方战线上,武松之妻梁红燕生下长子,武松特地写信请萧峰为子取名。

萧峰在书房翻阅古籍一宿,最终取名武岳,盼这孩子将来能成为顶天立地如山岳般可靠的好汉。

同年冬,萧峰纳天寿公主答里孛与曹小佛奴为妃,一时军中文武皆来庆贺。

政和十二年正月,林冲与宋江大军攻入开封府。

虽未擒获道君皇帝及蔡京等奸臣,却缴获了大量战利品:

黄金一百万八千两、白银一千万两、帛一千一百零四万匹、骡马七千匹,另有无数礼器、法物、冠服、法驾、卤簿、天文仪器、图书典籍和古董字画。

萧峰得知后,特地派沈博毅亲赴开封,叮嘱务必保护好天文仪器、图书典籍与古董字画,不可有半点损毁。

与此同时,白虎营都指挥使孙安与军师公孙胜领兵南下,徐州、宿州、亳州、宋州相继沦陷。

得到开封府的巨额财富后,萧峰意气风发,传令青龙营转移,配合当康营夹击大宋河东路。

同年秋,河北田虎被宋将种师道剿灭,其部将多人不愿降宋,转而投靠了萧峰,为其增添不少战力。

政和十三年三月,天寿公主答里孛为萧峰生下一女,萧峰为爱女取名萧樱,意为如樱花般娇美。

五月,在宋江、林冲两路大军夹击下,大宋河东路全境落入萧峰之手。

此时辽国在与金国大战再次失利,西南面招讨使耶律佛顶降金,云内、宁边、东胜等州相继降金

萧峰抓住时机,传令宋江、林冲、杨志三路大军齐出,攻打大宋京东西路。

然而杨志率领青龙营在太原府遇到了种师道所率禁军精锐,双方展开激战,杨志虽勇,却不善谋略,被种师道设计击败,青龙营被迫撤出河北。

萧峰接到战报后,并未责怪杨志,反而好言安抚,随即下令青龙营与当康营换防,由宋江、吴用组合对付种师道。

当康营军师吴用精通谋略,宋江亦是白切黑,正可克制种师道的正兵之法。

政和十四年,吴用定下计策,重金买通朝中奸臣高俅,让他在道君皇帝面前屡进谗言,诋毁种师道。

道君皇帝果然对种师道产生不满,下令将其撤职查办。

当康营趁此时机大举进攻,一举将田虎旧地全部纳入版图。

与此同时,青龙营配合白虎营进攻淮南路,杨志再次指挥不当,导致进攻受阻。

危急时刻,白虎营都指挥使孙安力挽狂澜,率军击溃童贯心腹刘仲武部,成功攻占淮南路。

也就是这一年,天不佑大宋!

因为赵宋一代名将刘法病逝军中,江南方腊趁机猛攻大宋,一度占领两浙路全境,与萧峰地盘接壤。

方腊正欲扩张,却发现南北两面皆为萧峰势力,不禁大惊失色。

在青龙、白虎、朱雀三大营合力攻击下,原本已遭重创的方腊势力迅速瓦解,两浙路尽归萧峰所有。

至此,萧峰麾下已占据广南西路、广南东路、福建路、两浙路、淮南路、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河北路、河东路、河西路、燕州十一地。

萧峰下令改路为行省:

广南西路为广西行省、广南东路为广东行省、福建路为福建行省、两浙路为浙江行省、淮南路为南直隶、京东西路为河南行省、河北路为河北行省、河东路为河东行省、河西路为山西行省、燕州为北直隶。

随着投靠萧峰的人才日益增多,十一行省的知府、都指挥使、提刑按察使等要职皆得其人,治理日渐完善。

政和十五年春,大定府外再起烽烟,卢俊义率军与金国大将完颜宗弼展开大战。

完颜宗弼虽多有计谋,却在卢俊义绝对的武力面前难以施展。

卢俊义率军奋勇冲杀,连下三城,完颜宗弼被迫退守云中,一时不敢南下。

这年夏,曹小佛奴为萧峰生下一子一女,分别取名萧杭、萧柳。

此时南线战事再起,白虎营、青龙营、朱雀营同时进攻江南东路与江南西路。

战至中途,杨志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不听军师胡闳休劝阻,执意将中军前移。

宋军小将张俊抓住机会,率领八百精兵突袭中军。

此战惨烈异常,青龙营左军都督楚里和硕、左右参将张关羽与杨雄、右军都督董才、左右参将赵邦杰与王家四尽数战死。

张俊因此战名声大噪,被宋廷擢升为拱卫大夫。

杨志失利导致白虎营被迫按兵不动,朱雀营陷入孤军奋战。

幸得武松与李助配合默契,战力强悍,才艰难拿下江南西路。

萧峰得知青龙营损兵折将,怒不可遏,当即下令:由济南指挥使唐斌接任青龙营都指挥使,卞祥任前军都督,钟离伯庸任左军都督,钟离叔凡任右军都督。

杨志调回济南闲置,戴罪思过。

唐斌到任后,对军师胡闳休敬重有加,凡事皆听其谋划。

他与白虎营紧密配合,于同年下半年发动猛攻,终于攻克江南东路。

至此,长江以南大片土地尽归萧峰所有,与北方领地连成一片,声势日盛。

赵宋朝廷在荡平淮西王庆之后,退保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夔州路、梓州路、成都府路、利州路、秦凤路、京西南路八地,凭长江天险与秦岭屏障苟延残喘。

道君皇帝将朝廷中枢迁至成都,倚仗蜀地山川险峻,暂避萧峰大军锋芒,只是那蜀地的烟雨濛濛,终究掩不住朝堂上下的惶惶不安。

政和十六年冬,塞北雪落如絮,天地皆白。

耶律大石率领辽军残部驻守奉圣州,大营扎在龙门县东二十五里处。

金军都统完颜斡鲁闻讯,急遣完颜照立、马和尚等将率军来攻,两路铁骑在居庸关下将耶律大石团团围住。

辽军已是强弩之末,将士冻饿交加,哪里禁得住金军猛攻?

不多时便阵脚大乱,耶律大石力战至最后一刻,终究寡不敌众被擒。

金副都统完颜阿虎里见耶律大石熟悉辽地虚实,竟用绳索将他捆缚,强逼他为金军向导,奔袭天祚帝驻跸的青冢寨大营。

此时天祚帝正在应州调集兵马,青冢寨防备空虚,金军如入无人之境,一举俘获秦王、许王及后宫嫔妃、公主、大臣数百人,缴获车辆万余乘,金银玉帛堆积如山。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闻报大喜,特地下诏褒奖耶律大石,称“林牙大石虽非降附,其为向导有劳,可明谕之”,更赐婚女真贵族女子与他,意图笼络这位辽室英才。

同年深秋,萧峰在北直隶调集重兵,传令青龙、白虎、朱雀三营齐出,剑指荆湖两路。

赵宋朝廷闻讯大震,道君皇帝急召旧臣,重新起用种师道为帅,同时启用李纲、张俊、韩世忠等将,意图凭荆湖山水阻挡萧峰大军。

一时之间,荆湖大地烽火连绵,两军在长江沿岸、洞庭湖畔展开殊死搏杀。

萧峰麾下将士久经战阵,悍勇异常。

赵宋军队则依托城防水寨,顽强抵抗。

双方你来我往,厮杀一年之久,尸积如山,血流成河,竟是互有胜负,难分高下。

政和十七年春,赵宋连遭噩耗。

主帅种师道积劳成疾,在军中病逝,享年七十六岁。

消息传至成都,道君皇帝亲临祭奠,抚棺恸哭,下诏追赠开府仪同三司,极尽哀荣。

远在北直隶的萧峰听闻种师道死讯,亦是沉默良久,感慨这位老对手一生忠勇,下令追封其为忠义侯,命军中设坛祭奠。

此为英雄惜英雄,无关阵营立场。

未过三月,噩耗再传。

种师道之弟种师中率军在秦凤路与西夏交战,本与友军约定夹击,谁知友军失约未至,种师中部陷入西夏大军重围。

这位年近六旬的老将毫无惧色,提枪跃马冲入敌阵,力战至最后一刻,身中数十创而亡。

消息传回成都,道君皇帝罢朝三日,追赠种师中为少师,谥号庄愍。

一月之内痛失两位国之柱石,赵宋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原本忠于赵宋的文臣武将见连损大将,皆暗自思忖:莫非大宋真的气数已尽,失去了老天庇佑?

没了种师道这根定海神针,李纲独木难支,虽尽心调度,终究难挽颓势。

萧峰麾下三营趁势猛攻,青龙营破江陵,白虎营渡洞庭,朱雀营克潭州,三路大军如潮水般涌入荆湖两路。

宋军防线节节崩溃,至年终时,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尽入萧峰之手。

至此,赵宋原辖二十三路,已有十七路落入萧峰囊中,仅余蜀地数路苟延残喘。

同年七月,塞北草原起了变故。

耶律大石趁金军防备松懈,带着心腹旧部逃出金营,一路昼伏夜行,终于抵达天祚帝所在的阴山。

此时天祚帝恰好得到阴山室韦部落谟葛失的支持,兵力稍振,自认为得了天助,雄心再起,执意要出兵与金国决战,收复失地。

耶律大石见状力谏,陈述辽军屡败之弊,劝天祚帝“养兵待时而动,不可轻举妄动”。

怎奈天祚帝心意已决,不听劝谏,反倒斥责耶律大石怯懦。

耶律大石见天祚帝如此刚愎自用,知道复国大业无望,心中暗下决心,与其随此昏君一同覆灭,不如另寻出路。

辽朝西北重镇可敦城,自开国以来便是历代辽帝苦心经营的军事要塞,设有建安军节度使司,更是西北路招讨司驻地。

虽中原大乱,西北却因地处偏远而相对安定,尚有各部兵马两万余骑,战马数十万匹,足以作为复国根基。

耶律大石打定主意,先下手为强,趁夜斩杀素来反对他的萧乙薛、坡里括二将,随即仿照辽制设置北南面官署,自立为王。

当夜三更,他率领心腹铁骑二百人,趁着月色悄然离开辽廷大营,一路向西疾驰而去。

他离开不过半月,执意出兵的天祚帝果然中了金军埋伏,大军溃败,天祚帝本人被俘。

立国二百余年的辽朝,就此宣告灭亡。

消息传至可敦城时,耶律大石正在召集西北各部酋长,听闻故国覆灭,他北向而拜,痛哭失声,随即擦干泪水,以王的身份号令各部:“辽虽亡,然火种未绝!今日我等聚于西北,当休养生息,待时而动,复我大辽河山!”

帐外数万西北铁骑齐声应和,声震草原,可谓气势汹汹。

接着,耶律大石率领二百铁骑自夹山出发,一路向西疾驰。

向北行了三日,渡过黑水,遇见了白鞑靼部落。

部落详稳(监治长官的官名)床古儿闻讯出迎,见耶律大石虽面带风霜却气度不凡,知是辽室贵胄,当即献上良马四百匹、骆驼二十峰、羊群若干,以助西行之路。

耶律大石谢过床古儿,继续挥师西进,历经月余跋涉,终于抵达西北重镇可敦城。

他将大军屯驻于北庭都护府故地,随即遣使遍邀威武、崇德、会蕃、新、大林、紫河、驼七州长官,以及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剌等十八部酋长前来会盟。

会盟之中,耶律大石身着辽室王袍,述说着辽朝百年兴衰:祖宗披荆斩棘创下二百年基业,却遭金人反噬,家国破碎,黎民遭屠,天祚皇帝蒙尘在外,每念及此,日夜痛心疾首。如今仗义西行,正是要借诸部之力,翦灭仇敌,恢复故土。

诸部首领多与辽室有旧,听闻此言,想起金人残暴,无不感怀。

在耶律大石的感召下,各部纷纷响应,愿效犬马之劳。

这次会盟,让耶律大石获得了精兵一万余骑,皆是西北草原上最骁勇的战士。

他随即设置官吏,编练排甲,置备仪仗,西辽正式建立。

可敦城地处西北腹地,畜产丰饶,水草肥美,距金朝腹地数千里之遥,正可休养生息。

耶律大石恪守“养兵待时而动”的战略,不主动招惹金朝,转而遣使联结西夏、蜀地宋室及中原萧峰势力,互为犄角,隐隐形成孤立金朝之势。

可在萧峰看来,耶律大石选择在西北腹地复国,就注定无法入主中原了。

这场高端排位赛,契丹人最先退出。

另一边,金国大军在回东北的途中出来噩耗,大金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病逝,谥号武元皇帝,庙号太祖。

其弟完颜晟即位,改元天会,决定推行南下之策。

如此一来,中原大地,风云变幻更烈。

萧峰雄踞十七路,麾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势力如日中天,有问鼎天下之势。

赵宋朝廷龟缩蜀地,倚仗山川险峻苟延残喘,虽有李纲等忠臣竭力支撑,终究难掩颓势。

金国则雄踞北方,虎视中原,新君即位后野心更胜一筹。

三方势力犬牙交错,各有优劣。

萧峰占尽地利人和,却需防备南北夹击。

赵宋虽弱,却有百余年正统根基。

金国兵锋正锐,奈何腹背受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