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洪武(大结局)(1 / 1)
如今,萧峰雄踞十七路江山,南至闽越,北抵燕云,西接秦陇,东临江淮,麾下文臣如雨,猛将如云,天下三分已有其二。
因此不知从何时起,登基称帝的呼声早已传遍朝野内外,文武百官纷纷私相议论,皆道萧王爷功德巍巍,当承天命。
这日清晨,沈博毅身着紫袍玉带,手持劝进表章,率领许贯忠、卢俊义等十八位心腹大臣,步履沉稳地步入王府正厅。
众人面色凝重,目光坚定,显是经过深思熟虑。
萧峰正在批阅军报,见众人鱼贯而入,神色肃穆,心中不禁一颤。
他放下朱笔,缓缓起身看着众人问道:“诸位这是要作甚?”
沈博毅上前一步,拜倒在地,将表章高举过顶,声若洪钟:“主公连克十七路,仁德布于四海,百姓归心,当承天命,登基称帝,以安万民!”
十八位大臣齐齐躬身,异口同声道:“请主公登基称帝,以安万民!”
萧峰目光扫过众人,见都是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心中百感交集。
他沉吟良久,缓缓摇头道:“诸位谬赞了,萧某出身草莽,才疏德薄,能与众兄弟并肩作战,已属侥幸,岂敢妄自称帝?”
许贯忠急忙道:“主公过谦了!自起义以来,主公严令部属不扰百姓,开仓赈济饥民,严惩贪官污吏,这些岂是德薄之人所能为?天下百姓望主公如望云霓啊!”
萧峰仍是摆手,将表章原封退回,言辞恳切:“天下未定,强敌环伺,此时称帝,未免为时过早。待扫平四海,再择一德才兼备之贤者吧!”
众人见他心意坚决,虽心有不甘,却也只得告退。
然而不出十日,沈博毅与许贯忠再次率领卢俊义、岳飞、关胜等七十余位文武大臣前来劝进。
这次众人带来的不仅有表章,更有各地百姓联名的万民书,墨迹淋漓间满是赤诚。
卢俊义按捺不住,粗声说道:“主公若不称帝,何以号令天下?难道让百姓永远处于无主之境吗?”
关胜亦上前道:“主公德被四海,仁及万物,登基称帝乃是顺应民心之举。今北有金寇,西有残辽,南有宋室,正需主公登基立号,以安四海啊!”
萧峰看着堆积如山的劝进文书,想起这些年南征北战,无数将士血染沙场,才有今日局面。
但念及尚未平定的蜀地赵宋、东北金国与西辽耶律大石,仍是摇头不允。
转眼到了腊月初八,燕京城内积雪初融,红梅绽放。
这日清晨,王府外忽然人声鼎沸,沈博毅、许贯忠、卢俊义为首,率领着各路知府等近千名官员,连同各地书院山长与学子代表,齐齐跪在王府大厅前。
众人手捧表章,齐声高呼:“请主公顺应天命,登基称帝!”
声浪此起彼伏,传遍全城。
萧峰正在书房批阅奏章,听闻外面呼声震天,披衣而出。
只见大厅前黑鸦鸦跪满了人,老臣们鬓发染霜,青年学子意气风发,武将们甲胄鲜明,人人眼中都闪烁着期盼的光芒。
鲁智深更是高声道:“主公若再不应允,便是寒了天下百姓之心!”
李逵也在嚷嚷着:“天下合该主公来坐,旁人坐了,俺铁牛第一个不服气!”
几位山长也说道:“天数已定,主公当承应天命啊!”
萧峰长叹一声,目光扫过众人,终于点头:“罢了,萧某便顺应天命民心,担此重任!”
话音刚落,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众人纷纷叩首,山呼万岁。
当下萧峰传下命令,由公孙胜主持筹备登基大典,欧阳宪辅助制定礼仪流程。
燕京城内顿时忙碌起来,工匠们日夜赶工修缮天坛,绣工们加紧制作龙袍御座。
萧峰不愿劳民伤财,便让欧阳宪将辽国建在南京析津府的皇宫修缮一番即可。
公孙胜则夜观天象,选定次年二月初四为黄道吉日。
此日紫气东来,日月同辉,正是登基的绝佳日子。
二月初四这天,燕京城内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从王府到天坛的街道两旁,早已挤满了身着新衣的百姓,他们手持香烛,脸上满是期盼与喜悦。
天边刚泛起鱼肚白,三十六声礼炮响彻云霄,宣告登基大典正式开始。
萧峰身着崭新的明黄色龙袍,头戴十二旒冕冠,在沈博毅、许贯忠的搀扶下走出王府。
龙袍上用金丝绣着十二章纹,日月星辰、山龙华虫栩栩如生,行走间环佩叮当,威仪非凡。
街道两旁的百姓纷纷跪倒在地,山呼万岁,声音此起彼伏,绵延不绝。
仪仗队伍绵延数里,最前方是二十四名手持金瓜钺斧的武士,接着是吹奏雅乐的乐队,编钟玉磬声悠扬婉转。
随后是手捧玉玺、宝剑、香炉等礼器的内侍,个个步履沉稳,神情肃穆。
萧峰乘坐三十六抬大轿,轿帘绣着五爪金龙,在万众簇拥下缓缓向天坛行去。
天坛建于燕京城北的高岗之上,用洁白的汉白玉砌成三层高台,象征着天、地、人三才。
高台周围环绕着雕花栏杆,每根栏杆下都有螭首排水口,造型精美。
坛顶铺设蓝色琉璃瓦,在朝阳下闪闪发光。
萧峰下轿后,拾级而上,每登上一层台阶,乐师便奏响相应的乐章,礼官则高声唱喏。
登上坛顶,只见正中央摆放着祭天的神位,供奉着皇天后土的牌位,前面摆满了牛羊豕三牲及各类祭品,香烟袅袅。
吉时一到,公孙胜高声唱赞:“吉时到,祭天起!”
萧峰整理衣冠,走到神位前,祭拜天地。
文武百官按品级分列坛下两侧,随着萧峰一同跪拜,黑压压的人群如同麦浪般起伏。
祭天仪式分为迎神、奠玉帛、进俎、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撤馔、送神等环节。
当行初献礼时,萧峰亲自向神位敬献玉帛与美酒,神情虔诚。
欧阳宪作为礼部尚书,上前宣读祝文,声音洪亮,传遍四野:
维洪武元年正月初四,皇帝萧峰敢昭告于皇天上帝:
昔者天地洪荒,生民涂炭。
金寇肆虐,辽室倾覆,宋室南迁,苍生无依。
萧峰以匹夫之身,举义兵,除暴乱,救万民于水火。
今四海归心,群贤毕至,乃承天命,登大位,建国号曰明,改元洪武。
愿上天佑我大明,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四海归一。
谨告!
祝文读毕,萧峰再次叩拜,随后将祝文与玉帛放入燎炉焚烧。
青烟袅袅升空,仿佛将这份心愿带给了上天。
坛下百官与百姓一同叩拜,山呼万岁,声震九霄。
祭天仪式结束后,萧峰在众人簇拥下前往皇宫太极殿。
这座宫殿刚刚修缮完毕,雕梁画栋,气势恢宏。
殿内金砖铺地,光亮如镜,正中央摆放着崭新的九龙御座,上铺明黄色龙纹锦缎,两侧矗立着六根盘龙金柱,庄严肃穆。
萧峰走上丹陛,在御座上坐定。
此时沈博毅手捧传国玉玺上前,这方玉玺由和田美玉雕琢而成,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温润通透。
原本的传国玉玺早已丢失,赵宋政权沿用了后周的皇帝神宝作为皇权象征。
萧峰伸出双手,郑重接过玉玺,紧紧握在手中。
随后礼官唱赞:“百官朝贺!”
殿外文武百官按品级依次进入大殿,分列两侧,向萧峰行三跪九叩大礼。
卢俊义、武松、关胜等开国武将甲胄鲜明,躬身行礼时甲叶碰撞作响。
沈博毅、许贯忠、吴用等文臣则身着朝服,动作整齐划一。
众人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朝贺仪式完毕,萧峰起身说道:“众卿平身,自今日起,定国号为明,改元洪武。愿与众卿同心同德,共兴大明!”
话音刚落,殿内外再次响起山呼万岁之声。
接着便是颁布即位诏书,由许贯忠在殿外宣读。
诏书细数这些年的征战历程,宣告大明立国,并重申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兴修水利、开办学校等国策。
皇宫外围观的百姓听得欢欣鼓舞,纷纷叩拜谢恩。
诏书宣读完毕,萧峰在太极殿设宴款待文武百官。
殿内摆满了丰盛的宴席,乐师演奏着喜庆的乐曲,舞姬们翩翩起舞。
萧峰举杯起身,望着满堂功臣,感慨道:“今日之功,非某一一人之力,乃是众卿与天下百姓共同成就。某敬诸位一杯,愿大明江山永固,百姓安康!”
众人纷纷举杯响应,殿内气氛最是热烈。
席间,萧峰颁布封赏令:封沈博毅为内阁首辅,许贯忠为内阁次辅,其余文臣武将皆有封赏。
最后,萧峰郑重宣布:“朕今日登基,亦当立后定妃,以安后宫。梁红玉随朕征战多年,贤良淑德,封为皇后,统摄六宫。花宝燕封贤妃,曹小佛奴封淑妃,答里孛封庄妃,扈三娘封敬妃,阿育迦楼罗封惠妃。”
后宫中,被点到名的诸位女子纷纷谢恩,梁红玉身着凤冠霞帔,仪态万方,其余诸妃也各具风姿。
接着,萧峰再次扩军,将原本的四十五万大军扩充至六十五万,其中麒麟营、毕方营、腾蛇营分别从原本的五万扩充至十万。
六月初旬,塞北草原上朔风渐起,青草已长至马腹之高。
大明皇帝萧峰在燕京太极殿颁布北伐诏书,令三路大军齐出,直捣金国腹地。
诏书一下,三军将士欢声雷动。
卢俊义统领十万麒麟营精锐,自大定府而出,剑指金国西南重镇沈州。
他身披亮银锁子甲,胯下踏云麒麟马、手持金钻提泸枪,于军前勒马而立,目光如电,扫视着前方巍峨的沈州城墙。
沈州守将完颜赛里乃金国皇室,麾下八千铁骑皆是百战余生之精锐。
闻说明军来攻,早已在城外列阵等候。
两军在沈州城外旷野相遇,但见金军铁骑如黑云压城,完颜赛里亲率铁骑冲锋。
卢俊义毫无惧色,挺枪迎上。
金钻提泸枪在他手中舞动如银蛇出洞,所过之处,金兵纷纷落马。
麒麟营将士列成方阵,长枪如林,弓弩齐发,箭雨密集如蝗。
金军铁骑三次冲锋皆被挡回,战场上尸横遍野,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
然金军悍勇异常,退而复进,与麒麟营鏖战三日。
旷野之上,人马尸骸堆积如山,断枪折戟随地可见。
至第四日,卢俊义见金军锐气渐挫,亲率五千精锐绕至金军侧后,趁夜发动突袭。
卢俊义一马当先,金钻提泸枪挑开金军营门,大军如潮水般涌入。
金军猝不及防,营中大乱。
完颜赛里奋力抵抗,与卢俊义战在一处。
两人交手十回合,最终完颜宗翰力怯败走,沈州守兵见主帅溃逃,无心恋战,城门遂破。
此役麒麟营斩敌万余,自身折损三千余将士,可谓大胜!
与此同时,岳飞统领十万腾蛇营大军,自河北行省出征,目标直指丰圣州。
丰圣州地处辽河平原,地势开阔,利于骑兵奔袭。
金将完颜宗弼率一万精锐骑兵、五万步卒驻守于此,号称铁骑无敌。
岳飞深知金军骑兵之利,并不与之野战,金军每日前来挑战,岳飞皆闭垒不出,只令弓弩手射杀金兵,消磨其锐气。
待至半月,完颜宗弼渐生骄慢,以为岳飞怯战,竟放松了警惕。
七月中旬,辽河突降暴雨,河水暴涨,岳飞见时机已到,亲率三万精兵,趁雨夜从上游偷渡,绕至金军大营侧后。
暴雨如注,腾蛇营将士涉水而行,泥泞没膝。
天将亮时,岳飞令将士举火为号,前后夹击。
金军从睡梦中惊醒,但见营地已被洪水与火光围困,人马自相践踏,乱作一团。
岳飞手持沥泉神枪,于乱军之中往来冲杀。
腾蛇营将士早已养精蓄锐,此刻如猛虎下山,奋勇杀敌。
完颜宗弼虽勇,却挡不住明军两面夹击,麾下骑兵在泥泞中难以施展,最终力战而败走。
此役腾蛇营大获全胜,斩敌三万余,缴获战马万匹。
关胜统领十万毕方营大军,自山西行省出发,进攻金国天德总管府。
天德总管府地处阴山南麓,群山环抱,易守难攻。
守将耶律余睹原是辽将,降金后苦心经营此地,依山势筑起层层堡垒。
关胜率军行至山下,见山高路险,堡垒林立,知道强攻必遭重创。
他令大军扎营山下,每日只派小股人马佯攻,实则命将士沿山勘察地形。
十日后,探马来报,山后有一条隐秘山道,虽险峻难行,却可直达堡垒后方。
关胜闻言大喜,当即挑选五千精兵,由熟悉山地的偏将率领,携带干粮绳索,趁夜沿山道攀援而上。
山路崎岖,荆棘丛生,却挡不住将士们想立功的心。
次日黎明,关胜亲率大军正面强攻。
山上金军倾力抵抗,滚木礌石如雨点般落下,明军死伤惨重。
正当双方激战之时,山后突然响起号角声,五千精兵已摸到堡垒后方,杀声震天。
金军前后受敌,阵脚大乱。
关胜见状,挥动偃月刀,劈开寨门,大军一拥而入。
耶律余睹见大势已去,欲拔剑自刎,被明军擒获。
此役毕方营血战五日,最终攻克天德总管府,斩敌一万五千余,自身亦折损一万余人。
至八月下旬,三路大军皆传捷报:
卢俊义攻克沈州,岳飞拿下丰圣州,关胜夺取天德总管府。
金国西南防线全面崩溃,完颜晟在中都闻讯大惊,急调全国兵马驰援,却已难挽颓势。
大明军队兵锋所指,势如破竹。
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萧峰在燕京接到捷报,既喜且忧。
喜的是大军连战连捷,忧的是伤亡惨重。
只得感叹一将功成万骨枯所言非虚也!
洪武元年秋,正当北伐战事胶着之际,忽有急报传来,如惊雷般炸响在燕京朝堂之上。
蜀宋与西夏暗中结盟,集齐二十万大军,以李纲为帅,自永兴军路骤然北伐。
联军趁大明主力北调之机,攻势迅猛如烈火燎原。
宋夏联军先是突袭邠州,守将虽率部死战,奈何兵力悬殊,城破之日身被数十创而亡。
紧接着泾州失守,知州王义被俘,粮草辎重尽落联军之手。
两州接连沦陷的消息传来,西境震动,关中百姓人心惶惶。
萧峰听闻西南告急,手指重重叩在大同方位:“李纲乃忠勇之臣,西夏铁骑亦非弱旅,二者联手,不可小觑。”
当即传下钧旨,毕方营分兵南下与河南的青龙营合兵十万,由关胜、唐斌统领,务必将联军挡在大同之外。
关胜接到诏命后不敢耽搁,即刻点齐毕方营五万兵马,由中军都督呼延灼领兵南下。
与此同时,青龙营都指挥使唐斌亦率部自潞州出发,在大同城下汇合。
十万明军迅速构筑防线,旌旗在雁门关外连绵数十里,刀枪甲胄在秋日下泛着冷冽寒光。
李纲领着宋夏联军一路势如破竹,进抵大同城南。
他见明军已严阵以待,便下令扎营列阵。
二十万大军连营数百里,帐篷密密麻麻如繁星落地。
只是联军看似声势浩大,实则各怀心思。
宋军将士多念故国之情,战意不强。
西夏兵则惦记着劫掠财物,军纪涣散。
两支军队虽同处一营,却泾渭分明,甚至时有摩擦。
大同城外旷野之上,两军对垒。
呼延灼双鞭在手,立马阵前。
唐斌则在侧翼布阵,中军大旗随风猎猎,麾下将士阵列森严,士气高昂。
战鼓擂响,联军先行发难。
西夏铁骑率先冲锋,数万骑兵踏得烟尘滚滚,弯刀如新月般闪烁,朝着明军左翼杀来。
唐斌见状,令旗一挥,左翼弓弩手齐发,箭矢如飞蝗蔽日,西夏骑兵纷纷落马。
但西夏人悍勇异常,前仆后继冲破箭阵,与明军近身搏杀。
正当左翼激战之时,呼延灼亲率毕方营主力直扑联军中军,双鞭舞得如银龙出海,联军兵将纷纷落马。
明军步兵结成方阵,长枪如林向前推进,硬生生在联军阵中撕开一道口子。
李纲在中军帐内听闻前军告急,急令宋军驰援,谁知宋军将领犹豫观望,行军迟缓,竟错过了救援时机。
呼延灼见联军调度迟缓,知其内部不和,当即对唐斌传令:“西夏军锐不可当,但宋军心志不坚,可先破宋军,再围歼西夏兵!“
唐斌心领神会,即刻亲率精锐绕至联军右翼,猛攻宋军阵地。
宋军本就战意不高,遭此突袭顿时阵脚大乱。
唐斌手持双枪,在宋军中往来冲杀,如入无人之境。
宋军将士无心恋战,纷纷溃逃,竟冲乱了西夏军的后阵。
呼延灼抓住战机,挥军猛攻西夏主力,双鞭所向披靡,西夏兵将死伤惨重。
此时宋夏联军已乱作一团,宋军向东逃窜,西夏军向西突围,全无配合可言。
呼延灼与唐斌分兵追击,明军如虎入羊群,联军死伤无数,尸横遍野。
李纲在中军望见大军溃散,气得呕出一口鲜血,想要收拢残兵却无能为力,只得在亲卫护送下仓皇南逃。
大同城下的激战从清晨持续到黄昏,夕阳将战场染成一片血红。
旷野之上,断枪折戟遍地,人马尸骸堆积如山,流淌的鲜血汇集成小溪,在枯草间蜿蜒。
明军追杀三十余里才收兵回营,此战共斩杀联军三万余,俘虏五万余人,缴获粮草辎重无数。
消息传回燕京,萧峰听闻大同大捷,长舒一口气。
而逃归南方的宋夏联军残部,则再也无力北顾,蜀宋与西夏的联盟经此一败亦瓦解。
洪武二年,卢俊义率领十万麒麟营将士自沈州而出,直取黄龙府。
岳飞率领十万腾蛇营将士往西,攻入西夏夏州,目标直指兴庆府。
中原大地,林冲率领五万玄武营、宋江率领五万当康营、唐斌率领五万青龙营三路齐发,进攻蜀宋夔州路、梓州路。
然而道君皇帝却像开了挂一般,派出了李纲、宗泽的组合来抵御明军,将十五万明军死死挡在夔州路。
洪武三年,卢俊义攻下黄龙府,金国重臣完颜宗磐战死,金国势力被卢俊义赶回了金上京路,不敢南下。
洪武五年,岳飞攻入西夏兴庆府,生擒夏崇宗李乾顺,西夏名将嵬名阿辛拼死保护着李乾顺的儿子李仁孝突出重围,前往吐蕃求援。
西夏建立初期,吐蕃势力强大,西夏为对抗北宋和回鹘,曾与吐蕃董毡政权联姻结盟,共同抵御北宋对河湟地区的进攻。
但双方关系并非完全友好,吐蕃常利用西夏牵制北宋,而西夏也通过分化吐蕃内部势力巩固自身地位。
直到绍圣三年,吐蕃首领阿里骨为转移内部矛盾,与西夏秘密结盟,但次年北宋发动熙河之役,吐蕃为配合宋军,导致夏蕃联盟破裂。
但随着萧峰和金国的崛起,吐蕃与西夏的关系又亲如兄弟了。
而岳飞也成为萧峰麾下第一个达成‘灭国’任务的大将,萧峰高兴不已,封岳飞为鄂国公,封军师李若虚为荣国公,入内阁。
其余跟着岳飞攻入西夏的将领们亦各有封赏。
卢俊义看了,立马上书表示麒麟营整装待发,只需要陛下下令,立马就能攻入金国,亡其国,灭其种,绝其苗裔。
萧峰与许贯忠商议后,决定让麒麟营再修整一年,洪武六年五月再灭金。
林冲、唐斌、宋江三人见岳飞一个后起之秀还爬到他们前头去了,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一般死命的进攻蜀宋。
即便是宗泽加李纲这样的组合也挡不住发了狠的唐斌、胡闳休、宋江、吴用、林冲、李弥逊这三对黄金组合,蜀宋连丢夔州、利州两路,只剩下梓州路与成都府路。
与此同时,武松率领五万朱雀营攻入了大理国,大理国主段和誉不愿生灵涂炭,便上书请求内附。
萧峰可不是赵宋,你自己来那咱们就是兄弟了。
当即派出内阁大臣欧阳宪跟进此事,萧峰封大理国主为大理郡王,允许大理郡王保留一千兵马,而大理国改为云南行省,省内官员任免、律法、书院、军队都由大明接手。
武松成为萧峰麾下第二个完成‘灭国’任务的大将,被封为成国公,军师李助被封为理国公。
洪武六年,萧峰传令薛永率领广西行省驻军与呼延庆率领的平海军汇合,趁着李仁宗驾崩,交趾国内政局不稳的间隙奇袭了交州升龙府,生擒刚刚登基的李阳焕。
薛永成为萧峰麾下第三个完成‘灭国’任务的大将。
捷报传来之后,萧峰封薛永为宁国公、呼延庆为平海侯、穆弘为淮安侯、阮小二为忠勤伯、阮小五为康安郡伯、阮小七为安宁伯。
同年,卢俊义率领扩军十万的麒麟营攻入金国上京路,一路打进了金国上京,生擒刚刚登基的完颜亶。
卢俊义成为萧峰麾下第四个完成‘灭国’任务的大将,被封为渤海郡王,军师雷观被封为曹国公。
因此,卢俊义成为大明第一个异姓王!
洪武八年,武松带领着解珍解宝率领无当飞军穿过龙泉山脉,飞降到了成都城外,道君皇帝大惊,慌忙传位给了长子赵亶。
赵亶被强架着登上了皇位,他同样六神无主,不知该如何是好。
武松传令入城,只要皇帝开城投降,便不会伤害城中之人,萧峰也会善待赵家。
赵亶一咬牙,开城投诚了。
武松领兵入城,果然如他所说,约束着将士们不伤害城中之人,他让赵亶下诏,命令宗泽、李纲接卸投降。
然而不等赵亶的诏令到前线,宗泽便以积劳成疾,病逝于军营之中。
唐斌、宋江、林冲得知消息后,纷纷停止了进攻,转而派人出各自心腹前来悼念。
李纲在宗泽灵堂前痛哭不已,直言“宗父死,大宋亡矣。”
萧峰收到宗泽病逝的消息后同样悲伤,宣布罢朝一日,追赠为内阁大学士、太师、赐谥号为“忠简”。
后由儿子宗颖和爱将韩世忠一起扶柩至镇江,与夫人陈氏合葬于镇江京岘山上。
李纲在收到赵亶的投诚诏书后,心中虽有意料,还是悲痛不已。
吴用一人一马登门劝说,告诉李纲在萧峰的统治下,大明已经灭了西夏、交趾、大理、金国四国,可谓威加四海,正在逐步恢复汉唐的版图,这不比故步自封的赵宋强么?
而且萧峰仁义,从来没有坑杀过降兵,对待投降的官吏,只要是真才实学之人,必然重用。
李纲闻言,不再坚持,下令全军卸甲,蜀宋灭亡!
萧峰封武松为交趾郡王,成为大明第二个异姓王。
胡闳休被封为申国公、李助被封为黔国公、唐斌封为宋国公、林冲被封为卫国公、宋江被封为郑国公、吴用被封为定国公、李弥逊被封为泾国公。
灭宋一战,直接打出了一个异姓王和七个国公,可见萧峰对赵宋的重视程度。
萧峰从政和六年开始,一路摸索,历经二十载终于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