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章 火星基建会议(1 / 1)
“星舰着陆成功,三人组安全抵达火星表面。”
火箭公司指挥中心的广播刚落,整栋大楼就炸了锅。
工程师们拍着桌子欢呼,连向来严肃的总设计师都红了眼眶。
当全球媒体还在争论“载人登火是否可行”时,他们已经把人送上去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半小时内冲上全球热搜榜首。
各国航天局的祝贺邮件塞满了服务器。
唯独懂王的竞选团队装聋作哑。
此刻懂王刚结束一场演讲,后台屏幕上“孟川火星登陆”的词条压得他“懂王耿直人设”的热搜抬不起头,他攥着水杯的手差点把玻璃杯捏碎。
而孟川,此刻正靠正在自己的书房里,看着平板上战一传来的实时画面。
这是孟川有史以来最认真的时刻。
也是他难得有些紧张的时刻。
战一身为连大护法之后,实力最强的青帮战堂的堂主。
他被临时充当宇航员了。
这段时间来,他恶补了很多科学知识。
当然了,主要的原因是他的科学只是底子不错。
最重要的是,身为古武者,他的身体素质几乎可以吊打所有专业的宇航员。
还有就是,这种关乎孟川后续重大计划的事情。
交给其他人,孟川都不放行。
战一是最合适的。
画面里,战一踩着红色沙土往前走,每一步都陷出浅坑。
远处的火星地平线泛着诡异的粉紫色。
周明正蹲在一块岩石旁,用取样器敲敲打打。
周明也是青帮的人。
他是材料学的专家。
也是青帮功勋长老的后人。
因为习武天赋不行,只能主攻科学。
当然了,他虽然习武不行,但也是会一些拳脚的。
因此身体素质也还不错。
最后一个科学家是一个金发碧眼的女子。
她是生物学家。
虽然不是青帮之人,但身家清白,是一个狂热的科学分子。
他们各司其职,在上面展开了工作。
只是由于距离太远,实时传回的画面延迟不少,并且画面并不是太清晰。
而且他们在做的事情,孟川也看不懂。
但是小半天之后,战一回到了星舰之内,给指挥中心汇报了一些发现。
“孟总,战一传回消息,在火星上发现了煤!”
影蝶亲自给孟川打电话。
声音充满了兴奋。
这绝对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有了煤,就有了能源。
下一刻,孟川的屏幕上也出现了刚刚传回的照片——一块黑黢黢的块状物,边缘还沾着火星土。
并且周明这个材料学专家,明确写:
含碳量70%,可直接燃烧。
当然了,这个可直接燃烧,指的是运送回地球,可以直接燃烧。
在火星上肯定是不行的。
因为火星上的氧气只有百分之0.2。
没有氧气是不具备燃烧的条件的。
两天后,不断地有数据传回来:
比如在火星的表层土里发现含大量铁、铝氧化物,可提炼建材。
而且无人机还发现了固态水。
那是在火星南北两极的极冠区域,有大量固态水冰。
其中北极极冠的水冰被一层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覆盖。
而南极极冠的水冰则位于更深处。
这些水冰若是可以提取,很有可能会成为孟川征服火星时重要的水资源。
可以说,目前的发现让孟川极为的兴奋。
“告诉战一,让无人机把登陆点周围一百公里扫一遍,标出土矿、煤田、冰湖的位置,越细越好。”
孟川说道。
接下来就要在火星上修建工事了。
必须要选好地点。
“早扫上了!周明说,这煤田要是开起来,能源够建十个基地的。”
影蝶兴奋地说道。
“好,通知各部门负责人,除了指挥中心,其他人十分钟后开会,议题——火星基建。”
孟川说着挂断了电话,打开了电脑。
第一次,孟川如此的雷厉风行。
很快,远在大洋彼岸火箭公司的很多高层都集齐了。
特别是火星基建部,和火星生命改造部,全都到齐了。
这是火箭公司这两年才成立的两个部门。
从名字上就可以知道,他们的主要研究的方向和“火箭”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火星基建部,只负责针对火星的环境,进行针对性的建筑材料研究,建造技术研究和能源供应系统研究。
而火星生命改造部,研究的就火星生命的改造,和火星氧气的生产和分解等等。
很快会议室里,高管们刚坐稳,孟川的投影就出现在了巨大的投影屏上。
“煤田有了,建材原料有了,水也有了。”
孟川的声音斩钉截铁:
“我要在火星建个‘前哨站’,先搭个能住人的城堡,再建工厂,一年内必须能自己产钢筋水泥。”
航天部总监有些为难地开口:
“孟总,运输是个大问题,星舰一次顶多运……”
“那就建中转站。”
孟川打断他:
“在地球和火星之间,建一个太空中转站,一百艘星舰轮着跑,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能运多少运多少。机器人负责挖煤烧窑,机器狗运材料,无人机接着探矿,人在地球远程指挥就行。”
孟川顿了顿,继续说道:
“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解决氧气的问题。火星生命改造部说说你们的看法!”
孟川只负责策略的制定,但具体的科学性的问题,还得征求在场专业的科学家。
“孟总,火星上的氧气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然产生。这是火星上的二氧化碳,在太阳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光解反应,分解出氧气和碳,这是火星氧气的自然来源之一,但产生的量非常少。”
“第二个是火星表面的一些矿物,如氧化铁,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少量氧气。”
“我们想要在火星上建立基地,只能利用火星上的二氧化碳,通过电解等方式将其转化为氧气和燃料。”
“氧气电解设备我们已经研发出来了,主要是利用太阳能驱动,但是制氧效率较低。只能满足三五个人的消耗所需。”
“除非是运输大量的制氧设备,但是,我们目前的制氧设备较大,重达百吨,运输的难度……”
“暂时够了。”
生命改造部的负责人还没说完,孟川便是打断道:
“先不惜代价运送两台过去,一台主机,一台备用。我们前期也只需要三五人长期在上面就可以了。”
“你们继续研发,一个是轻量化,一个是高效化。重点是藻类的研发。机器制氧只是过渡,生命制氧才是主要研究方向。”
“是,孟总!”
生命改造部的负责人点头答应道。
“基建部,说说你们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