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开府之权?你怎么不把刀架在咱的脖子上?(1 / 1)
朱允熥义正严词,就这么注视着刘景,刘景彻底被朱允熥这一番话说的哑口无言。
他很想反驳。
但对方确实所说的,没有任何问题。
甚至他不知道该如何反驳,从哪方面反驳。
他的父亲翰林学士刘三吾乃当代理学宗师,而他从小也对于程朱理学思想耳濡目染,对于理学同代之人鲜有能胜过他的,可此时却被朱允熥所说的哑口无言!
不是说,这个三皇孙朱允熥从小就不学无术吗?甚至见到生人都不敢说话!
对方自幼就不喜欢读书,怎么可能把程朱理学研究的如此透彻?
这不可能。
但就算他心中再怎么不相信,此时也没有任何理由反驳,不禁低下头道:
“在下,无言以对。”
朱允熥面色平静,挥了挥袖袍,那意思很明显了。
没什么事情,你可以滚了。
刘景自然没有脸皮继续留在这里了,身为刘三吾的子嗣,辩儒却没有辩过这样一个不学无术的皇孙,他哪里还有脸面?随即立刻灰溜溜的带着其他文人们离开。
不过。
走归走。
这件事情他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
他们很多人早就清楚,这些日子以来陈南宾始终在招揽人手,对方就是准备来攻击程朱理学思想的,他们确实说不过这朱允熥,难道其他人还辩不过吗?
看来需要请兄长等人出手了。
随着刘景灰头土脸的离去,众多落魄的文人不禁感到神清气爽,这么多年了,他们何时这般心情通畅过?
这也是头一次,见到程朱理学宗室的子嗣,这般吃瘪啊!
“哈哈哈,舒服,舒服!”
“这刘景,平日里可是没少挖苦嘲笑我们,今日确实栽了!”
“没想到,三皇孙殿下有如此学识!”
这群落魄文人,除了对刘景等人充满怨言和怒骂外,也对朱允熥没有丝毫吝啬的夸赞,这其中有部分原因,是因为朱允熥是皇孙,但更多的是朱允熥今日确实帮他们出了口气。
“老师,你带着他们去购置一些衣物,然后先给众人寻找一个落脚的地点。”
“我去‘朔方酒楼’内等着你们,诸位一起吃吃、喝喝,然后我和诸位探讨探讨文学。”
朱允熥制定出了接下来的安排,首先就是看看这群人中,到底是有几个滥竽充数的,有几个是真材实料的。
“好。”陈南宾颔首。
他带着落魄书生们,向着南京城中,专门置够衣物的方向去,朱允熥则来到了朔方酒楼。
进入酒楼,朱允熥让店家给自己安排了一个宽敞、合适,位于正中心的位置,然后留下一些金银,示意今日要包场整个酒楼。
让店家立刻准备饭菜,至少五六十个人的量那种。
店家感到惊讶,脸上立刻浮现出笑容来,今日来贵客了。
朱允熥坐在酒楼二层的天台上。
这个时代,酒楼也是存在着天台的,同时也有了相应的防雨方法。
坐在天台一侧的桌案前,朱允熥望着下方的人流,这里位于秦淮河畔,大明朝立国二十五年,南京城渐渐成为了人文、政治、经济的中心,每日来往的人很多。
士子、学生、贵族、百姓等等,他们穿梭于南京城的各个地方,让这里充满着生气。
秦淮河畔,也很是热闹。
他特意选择了这个酒楼,也是有原因的。
这酒楼是有一定来头的。
其主人就是徐增寿,已故魏国公徐达的第三子,现如今担任前军都督府佥事,朔方酒楼的名字也有着一定的来历,朔方取自徐达北伐时收复的河套朔方故地,寓意北疆永靖,胡尘不犯。
洪武五年,徐达曾在此大破北元王保保,此战奠定明朝北疆十年安宁,故徐增寿以朔方为名,纪念其父功业。
虽然魏国公徐达已经故去了。
但武将一系仍然是站在自己身后的。
不过,其实有些事情也不绝对,毕竟魏国公徐达的女儿徐妙云就嫁给了燕王朱棣,这导致徐辉祖、徐增寿等人站在燕王朱棣这一边,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也没考虑那么多,而今京城内的诸多酒楼,背后都由文官大族掌控,去那些地方,反倒是不如这里自在逍遥。
大约半个时辰。
陈南宾带着那些已经‘焕然一新’的落魄文人们来到了这朔方酒楼,能看出门来他们每个人或多或少还洗了洗脸和头,不像之前蓬头污面,邋里邋遢了。
朱允熥招呼他们,直接前来这二层的天台,此时店家早已经把一张张桌案摆放好了,众人随之安坐。
不一会,菜肴就被端了上来。
有菜有肉,有饭有汤。
这对于他们而言,可谓是大餐了,一个个没有顾及自己的形象,直接大吃特吃起来。
朱允熥本来想着,是否给他们安排一些酒的,但想了想算了,以免有人喝多了,再生出来事端。
他之所以如此善待这群人,是为了给自己发展力量的,而不是来给自己找麻烦的。
等到众人吃吃喝喝的差不多了,朱允熥令店家收拾了一些,又让店家去泡茶,随即这才看向他们,缓声道:
“诸位,对于荀学取代我大明朝现如今主流的程朱理学思想,有何看法?”
文人们立刻面面相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没有吱声。
朱允熥见到这一幕,不禁皱了皱眉头,难道说他今日这些钱白花了,这群家伙全部都是饭桶?
而就在这时。
一个很明显气度不凡的人,拱了拱手,对着朱允熥道:
“殿下,我有话说。”
朱允熥顺着话音的来源看去,那大约是一个二十多岁出头的年轻男子,面容英俊,气度不凡,他对此人有印象,刚才在众多落魄文人身影中,这个人始终昂着首。
“哦?说说你的看法。”
朱允熥笑着道。
闻言。
此人立刻道:
“对荀学,乃是务实与人性之辩。”
“荀卿之学,本于‘性恶’,‘礼制’,其言‘化性起伪’‘明分使群’,实乃治世之良方!今程朱高谈‘天理’‘性命’,而天下困于苛法、民不聊生,岂非迂阔?荀子重‘礼法并施’‘积学成圣’,恰可补理学空疏之弊。”
仅仅是两句话,就让朱允熥意识到,这个人不简单,看来可能真的有点真材实料,他露出正色,认真的倾听着。
“荀学强调“法后王”,主张制度因时变革,较之理学‘法三代’的复古理想,更契合我大明朝严刑峻需求。”
“而程朱倡‘存天理,灭人欲’,荀子直言‘人性本恶,其善者伪’,荀学更加承认欲望的合理性,更贴近市井百态。”
随着此人给出看法后,朱允熥不禁双手合拍,发出清脆的响声。
“说得好。”
“敢问先生名讳?”
朱允熥拱了拱手道,这个人绝对是个人才,可以让他成为自己的初期文人班底。
“在下林鸿。”
年轻文人躬身道。
林鸿?
朱允熥不禁思索了一下,随即想起来了此人。
历史上,这个林鸿出身于福建福清,号称‘闽中十子’之一,洪武末年任礼部精膳司员外郎,不过仅仅是个低级官员。
其师从乡儒,诗学盛唐,尤崇李白、高适,洪武十四年因诗才被荐,但未受重用,曾游历吴越,与高启、杨基等‘吴中四杰’唱和,洪武十六年的时候,这林鸿再度以‘博学宏词’荐入京,授礼部精膳司员外郎,主管祭祀宴飨,实为闲职。
洪武二十五年,因诗作被指\"浮艳失体\",遭御史弹劾,贬为浙江台州府学训导。
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爆发后辞官归闽,隐居福州锦江之畔,与‘闽中十子’结社吟诗。
这林鸿,其实就是个小人物。
但已经很不错很不错了。
明朝洪武时期,真正历史上有名的文人,尽皆尊崇程朱理学思想,九成九都是朱允炆的人,他想发展自己的文官班底可谓是难上加难,而能意外见到这林鸿,可谓是宝贵的收获。
更重要的是,林鸿很反对程朱理学思想。
他与高棅编《唐诗品汇》,共倡‘诗必盛唐’,与陈亮更是好友,乃是永嘉学派后学,与其论‘诗情’与‘理法’之辩,除此之外他还想到一事,那就是方孝孺曾批评林鸿诗‘过求情致,有违风教’,林鸿反讥其‘以理杀人’。
方孝孺可是民间的儒学大宗,林鸿能把方孝孺说的哑口无言,可见其对于文学的理解。
而且关于他反对程朱理学,可不仅仅是这一件事情,在这个天下九成九文人都尊崇程朱理学的时代,林鸿更是敢公然批判朱熹‘诗教’说,认为‘《三百篇》本乎人情,岂为说理而作?’,又在《咏怀》诗中暗讽理学官僚:‘终日谈天理,何曾见本心。’。
他与方孝孺,前前后后更是出现过两次争吵辩论,第二次方孝孺指责其诗‘导人淫佚’,林鸿回击:‘诗之妙,正在程朱不能解。’。
怎么看,都是个得力助手。
“殿下,我的看法不仅仅只有这些。”
对于林鸿而言,他这些年来皆郁郁不得志,他对于程朱理学的理解并非带着偏见,而是心中就认为,此学说可能毁了整个大明,若是按照这种情况继续延续下去的话,未来继位的皇帝是一位被文官集体扶持的,那大明朝必然会犹如南宋时期那般,抑武崇文!
看起来,这就是一件小事而已。
可这事情大了。
岳飞怎么死的?就是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是抑武崇文,军权都在文人手中握着呢,武将根本没有权力,甚至文人们想要搞死一位战功赫赫的武将,太简单了。
大明朝未来若真的变成南宋那般,岂不是面对异族又是无尽的耻辱?
而今。
见到当今的三皇孙殿下反对程朱理学思想,林鸿心中激动,仿佛有熊熊之火在燃烧,他想把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全部道出。
“程朱之学,束人心于‘纲常’‘名教’,其弊有三。”
“其一,‘格物穷理’流于空谈,士人皓首穷经,却无益于国计民生;”
“其二,‘灭欲’之说虚伪难行,官僚口诵圣贤,而私德败坏者众;”
“其三,‘道统’之论排斥异端,使学术沦为党同伐异之具。”
“今之讲学者,以理杀人甚于刀锯,这不就是指理学成为思想禁锢的工具么?”
说完对程朱理学的看法,林鸿对于朱允熥的荀子学说,也有一定的理解。
“殿下所提出的荀学,虽很适合我大明,但亦然有着些许的问题,其一,‘尊君’过甚,易为专制张目,若遇暴君,则‘礼法’反成酷政之盾;其二,‘性恶论’若失节制,或导人唯利是图,使世风浇薄;其三,荀学‘排斥思孟’,若独尊一家,恐复蹈理学独断之覆辙。”
林鸿并非胡编乱造,而是根据当今洪武朝的各种现象,总结出来的。
洪武朝锦衣卫横行,若以荀学‘重法轻德’为据,必然加剧严刑峻法之弊。
而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若被曲解,可能更加会助长滥用民力。
“那你认为,荀学并不适合在我大明朝使用么?”
朱允熥心中很是好奇,看着这林鸿,他其实心中也清楚,荀学若是直接替代程朱理学思想,是有着一定问题的,但若是将荀学改进,就不同了。
也不知道,这林鸿能不能给出满意的答案。
只见。
林鸿清了清嗓子,抿了一口杯中的淡茶,继续言道:
“臣以为,当以荀学为政术之补,而非全盘替代;可取其‘礼法并重’,‘务实致用’之髓,而弃其‘极端尊君’之弊;同时,容道家之自然、陆学之心性、陈亮之事功,使学术如百川竞流,不锢于一渠。”
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在政治层面上,用荀学‘明分使群’强化吏治,但需以‘民本’,譬如孟子思想,来制衡君权。
在社会层面,需要采荀子‘化性起伪’教化民众,但需保留‘人欲合理’的调节空间。。
林鸿所说的这些话,其实已经很不错了,朱允熥很是满意。
“好,你从此就留在我身边吧,我去和陛下请示,让你担任我的属官。”
朱允熥本来想直接让林鸿担任自己的伴读,但想了想他也没有这种资格,毕竟伴读的官职身份太高了,需要朱元璋亲自同意。
至于属官,则没问题了。
对了。
他现在还有一件麻烦的事情,那就是自己现在还居住在东宫的西配阁,太不方便了。
需要搬出来住了。
最好能够开府。
这样才拥有征召门人和属官的资格。
不然的话,就比如这林鸿已经被他看重了,甚至任命为属官了,可是自己连给他一个住着的地方都没有。
“臣,谢殿下。”
林鸿心中不免有些激动,他终于能够踏入仕途了吗?
林鸿,这就相当于‘面试‘成功了,这顿时给其他人打了一个榜样,不少人蠢蠢欲动,立刻就有人出列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朱允熥又陆陆续续的发现了几个,看着还不错的。
嗯。
这次的收获还可以。
不过,最终也就发掘出来五六个人而已,相当于十个人中,才能出现一个起码凑合的人才,而像林鸿这样的,基本上没有。
这,基本上也就差不多了。
朱允熥把从自己身上剩下的钱,都交给了陈南宾,让他帮助自己处于文人们剩下的事情,而他则准备去乾清宫一趟。
自己需要和皇爷爷朱元璋,提一下这开府的事情。
不然的话,太被动了。
自己这手底下算来算去,也就陈南宾一个能用之人,这都参与到夺嫡之战中了,却没有幕僚。
这怎么行?
要知道,唐朝贞观时期,那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各自还有府呢,他们手底下可是一帮子人,自己现在没有开府,手底下没有可用之人,怎么可能打得过朱允炆等人?
前往乾清宫的路上,朱允熥也在思索,朱元璋是否会同意他开府。
因为按照大明朝的规矩,皇孙是不能随便开府的。
按照洪武制度,皇孙无独立开府权,这源自于《皇明祖训》规定,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训》明确,亲王,皇子成年后可就藩开府,如燕王朱棣、晋王朱棡等,但需离京赴封地;皇孙作为‘郡王’层级,需依附父亲亲王府,无独立开府资格,除非其父去世且本人袭爵。
历史上,洪武年间无皇孙开府记载,因朱元璋在位时,皇孙譬如朱允炆、朱高炽等均年幼,未达就藩年龄。
唯一接近的特例是朱标嫡子朱允炆,但他在洪武二十五年朱标死后被立为皇太孙,以储君身份居东宫,而非开府。
也就是,从来没有这种先例。
既是皇孙,又要开府,而且还要在京城内开府,这怎么可能?
但,他争夺皇太孙之位,原本不也是没有什么成功的可能性么,自己依旧站了出来,准备一搏;夺嫡之战都有着可能胜利,为何开府却不能?
朱允熥还是有着一定的底气的。
毕竟,他立下了不少功劳。
比如这公侯岁俸制度的制定,还有台州蝗患之事,这些事情可不是做完了,当时接受朱元璋一句表扬完事了,这全部都是政治资本,显然这个时候,它们已经派上用场了。
心中思绪涌动间,不久他就来到了乾清宫,侍卫随即进入乾清宫禀告,朱元璋让朱允熥进去。
“孙儿,见过皇爷爷。”
朱允熥躬了躬身。
“嗯。”朱元璋不冷不淡的也应了一声,头都没有抬,依旧静静的阅读着面前的奏折,处理着政务。
朱允熥见状,倒是也没有直接提起开府的事情,他准备等皇爷爷朱元璋处理完这封奏折,才提此事。
可随着时间的流逝,朱允熥发现朱元璋刚处理外一份奏折,然后立刻就开始处理下一份奏折了,丝毫不给他说话的机会。
这是故意的吧?
随即,朱允熥也不准备再等了,他直接言道:
“皇爷爷,孙儿此来,是想请皇爷爷赐予孙儿开府之权。”
砰!
朱元璋手中的奏折,直接掉到了桌案上,朱允熥这番话就连朱元璋都愣了愣,他转过头来看着朱允熥,道:
“你要开府?”
“是。”面对着朱元璋的眼神,朱允熥丝毫不惧,直言道。
“放肆!!”
朱元璋大手猛的一拍桌子,脸色震怒,不禁呵斥道:
“你可懂,什么是开府?”
“我看你的意思,是准备在京城内开府,你这是让咱给你招揽属官、培养幕僚的权力啊,怎么的你准备招揽人手,对付咱这个皇帝了?”
“下一步是不是准备招揽完足够的人后,就开始谋反了?不行你现在就拿刀架在咱的脖子上。”
朱元璋脸色发红,看样子是真的生气了。
可朱允熥依旧没有被吓到。
同时,他更是直接反问朱元璋道:
“皇爷爷这话,倒是有意思了。”
“皇兄朱允炆现如今在文华殿内读书,他何德何能,能在文华殿内读书?他可曾为我大明朝立下功劳?可是皇嫡长孙?”
“要知道,在文华殿内读书,那老师可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这相当于太子的配置,不然有着伴读、侍讲、老师,甚至太子太傅等官员也会围绕在文华殿。”
“为何,皇爷爷给了皇兄朱允炆这等机会,而不让我进入文华殿内读书?”
“我才是正统的皇家嫡孙,同时我为大明立下功劳,台州蝗患是我给出的解决方法,新的公侯岁俸制度是我定下的,而今我现在又在为攻打鞑靼、瓦剌两部研究新的火器和大炮,我立下这么多功劳,都不能进入到文华殿,反而让朱允炆进入?”
“朱允炆在文华殿内,能享受到诸多文人的效力,可我呢?”
“我不忍心站出来,争夺这进入文华殿的资格,不想让皇爷爷为难,因此才提出来这开府之事,皇爷爷不但不同意,反而训斥于我!”
说着说着,朱允熥叹息道。
“没娘的孩子,确实没有人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