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改稻为桑,天下士子楷模,方孝孺!(1 / 1)
看着朱允炆这幅沮丧、无能狂怒的样子,黄子澄和齐泰纷纷皱起眉头,他们发现原来自己扶持的二皇孙朱允炆殿下,似乎能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强,但凡遇到任何困难,就失去了理智,变得冲动起来。
甚至,有种想要放弃的想法。
这,怎么能行?
夺嫡之争已经开始了啊,关键那朱允熥还不是个善茬,对方若是真的夺走了皇太孙的位置,朱允炆是绝对不会落得好下场的,他们两个更不用说了,身死族灭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黄子澄第一时间安抚朱允炆,然后道:
“殿下切勿太急,陛下确实封三皇孙为吴王,这不假。”
“但殿下想一想,为何事发如此突然?根本没有走任何流程,在这之前也没有任何消息,朱允熥突然就被封为吴王了,要知道封王是有着大典的,还有祭祀宗庙等等一系列流程,可这全部都没有。”
“这说明,在这之后朱允熥还需要补全这些流程。”
黄子澄说到这里,朱允炆的情绪依旧那般激动,他的眼睛通红,看向了黄子澄:
“那又如何?最终朱允熥还不是被封为了吴王?”
“这是事实,皇爷爷已经开始偏袒朱允熥了!”
朱允炆这般样子,让黄子澄心中格外不满意,他甚至有些后悔支持朱允炆了,但现在木已成舟,他们已经没有任何路可以退了,他随即再度言道:
“这确实不假,但朱允熥被封的,可是吴王。”
“按照我大明朝的律法,藩王是需要前往封地的,这代表着什么?代表着陛下未必是偏袒于朱允熥,而是想着把朱允熥给驱赶出京城,让他前往江南地区好好的当一个王爷,此次夺嫡系之战是朱允熥主动挑起的,而一旦朱允熥离开了京城,那么夺嫡之战自然而然不就结束了吗?”
这句话。
立刻让沮丧的朱允炆,表情变幻,他脸上渐渐露出欣喜之色,不由自主的伸出双手,抓住黄子澄的胳膊,道:“老师这话可是真的?”
“陛下的心思谁也琢磨不透,这未必是真的,但按照法度确实是这样的,毕竟朱允熥能站出来争夺皇太孙的位置,不也是因为法度、法统吗?”
黄子澄可不敢把话说的太死,他现在只是为了安抚朱允炆的情绪罢了,万一未来和他想象中的不一样呢?那朱允炆岂不是要把所有责任全部怪罪在他的身上?
“那我现在该怎么做?去和皇爷爷说,让朱允熥尽快离开京城?”
朱允炆的情绪确实冷静了许多,经过黄子澄的分析,他发现自己现在的处境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那这就代表着还有一搏的机会。
“殿下万万不可这般做。”
齐泰这个时候言道。
随即他思索一番,良久后言道:
“现在朱允熥确实已经被封为了吴王,大典对于他而言是否举行也没有任何意义,当务之急是确定这朱允熥是否会留在京城,因为按照法制,朱允熥被封为藩王后,是要前往江南地区开府的。”
“而一旦朱允熥真的前往了江南地区,去开设吴王府邸的话,那么他将离开了京城这里,也将失去了任何政治资源,这对于他而言是不利的,换而言之朱允熥若真的离开了京城,那么他将失去了争夺皇太孙之位的可能。”
“所以,朱允熥现在想的,就是该如何在京城内开府,打造吴王府邸,也唯有这样朱允熥才能留在京城中,就犹如唐太宗时期,魏王李泰在京城中有着自己的魏王府一样。”
“那么,我们要做的只有两点。”
“第一,朱允熥若是想在京城内开府的话,我们要千方百计的阻止他,绝对不能让他成功,他若是真的开府成功的话,那局势就变得太危险了,这代表着他的地位将远远超越其他皇子,因为我大明朝就没有任何一位藩王是能在京城内开府的,同时因为朱允熥被封的是吴王,吴王掌管江南区域,这也势必会代表着大量的江南士族会投靠朱允熥,此长彼消,我们将变得更加弱势。”
“第二步,必须想办法把朱允熥赶出京城,让他前往江南地区开府,让他远离政治中心!朱允熥只要离开这京城,我们就胜利了。”
齐泰给出了自己的想法。
朱允炆闻言,心情好了不少,看起来这两点似乎都不难啊,因为他现在占据优势了,朱允熥能利用法统,他们也能利用法度,不管这朱允熥有多大的能耐,藩王不允许在京城内开府,这是已经定死的。
藩王必须要前往封地,这也是定死的。
“商量商量,该如何做吧...”
局势变动,自然也需要思索出相应的针对方法。
三人就这么坐在了案侧,黄子澄和齐泰两个人目光不时的闪烁,堪称绞尽脑汁了。
而朱允炆,也就在旁听着,他自然没有什么方法,只能听从两个老师的,最终他选择同意就行。
良久之后,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
黄子澄、齐泰二人大致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方法。
“这个方法很大胆,恐怕还是需要殿下的帮助。”
“江南地区富庶,这个地带百姓们安居乐业,基本上都能吃得上饭,再加上距离京城近,堪称是最稳定的区域,那么就势必需要让这江南地区乱起来,一旦江南地区乱起来的话,那么朱允熥身为吴王,就需要去江南处理这件事情,他自然而然就离开京城了,到时候也就有办法顺理成章的让朱允熥在江南地区开设吴王府。”
“不过,具体如何让江南地区乱起来....”
两人思索。
忽然,黄子澄双眼一亮。
看那样子,已经想到馊主意了。
肚子里面,全是坏水。
“你说,改稻为桑这个问题,让朱允熥来解决,如何?”
黄子澄看向齐泰道。
旁边的朱允炆满脑子疑惑,改稻为桑,什么是改稻为桑?
朱允炆看过很多儒家书籍,若是谈论儒学的话他能说的条条是道,可还真的不懂各地的情况。
听了黄子澄的话,齐泰思索起来,“改稻为桑,改稻为桑,哈哈哈,妙,妙!”
“这件事情,朝廷都没有办法解决,若是丢给朱允熥,足够他忙活的了。”
他们二人所说的改稻为桑,乃是当今大明朝江南地区的一个很明显的问题。
江南地区全年炎热,最适合用来种植水稻了,自古以来这里也是种植水稻的地带。
可自从大明朝开始,就已经变了。
因为丝绸的利润远高于种稻。
江南一亩桑田的年收益约为四五两白银,而稻田仅一二两。
这价值能相同吗?
傻子都知道,到底是种植稻田,还是种植桑田。
再加上,桑田种植出来的生丝利润极高,若是和商人合作的话,那么收益将再度翻倍。
一亩桑田可能能获得十两白银,而稻田也就一二两。
现如今,大明朝已经陷入稳定状态了,因此国内宫廷、官僚消费量大,南京织造局年需丝绸十万匹以上,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改种桑田。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今的政策与赋税压力。
江南承担全国最重赋税,农民为凑足税银,被迫改种经济作物。
官府对桑蚕户征收‘丝绢税’,税率可是低于粮税,就算是省这份税钱,百姓们也肯定会选择种植桑田啊。
同样的一亩田。
种植桑田,赚的钱更多,交的税更少。
你说到底种哪个?
再者,江南地区的气候与地理条件,也适合种植桑田,太湖流域水网密布,适合桑树种植,且可‘桑基鱼塘’模式,塘边植桑,塘中养鱼,江南气候温暖,桑树一年可采叶三四次,效率高于北方。
这也是宋元时期的传统了,南宋时江南已出现‘稻桑争地’,但比例控制在桑田占二成以下,元代鼓励丝绸出口,桑田扩张至三成,到了明朝,朱元璋虽重农抑商,但江南民间自发改种。
苏州府之地,吴江、震泽等地桑田占比达四成。
湖州府之地,归安、德清出现‘无粮乡’的恐怖景象,全境植桑。
而这种情况,也是朝廷默许,因丝绸可折抵税粮,洪武十八年就出过一条命令,‘绢一匹折米一石’。
可这样子看起来确实不错,但却出现了很多问题。
这也是黄子澄和齐泰等人对付朱允熥的关键,朝廷这两年对于江南地区改稻为桑的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一部分人认为改稻为桑是好事,一部人认为是坏事,渐渐的陛下也决定,开始扼制这种现象了,可这个问题哪里是那么好解决的?
由于江南地区大面积改稻为桑,这使得农业结构失衡,因此产生了粮食安全危机,江南从‘苏湖熟,天下足’的粮仓转变为缺粮区,甚这两年来,苏州府每年需从湖广调入粮食两百万石以上,形成‘仰食四方’的形式,本地种植的粮食,都不够本地人吃的了,甚至需要周围其他地区运送粮食过来。
桑田占比超过四成的地区,更是出现了‘蚕桑失业则举家无食’的现象,大约洪武二十年的时候,太湖流域霜冻导致桑叶绝收,直接引发织户暴动。
同时也使得豪强土地兼并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当地官吏采用‘诡寄’‘飞洒’等手段逃税,松江府出现甚至出现‘一田三主’的荒诞怪象,田底权、田面权、永佃权分离。
“江南地区改稻为桑,如此多的问题,难以解决,而现在朱允熥贵为吴王,他理应有责任解决这些事情啊。”
黄子澄露出笑容来,齐泰也随即哈哈大笑道:
“这个方法,确实不错。”
“若是朱允熥不解决的话,那他担任这个吴王有何道理,岂不是无能?这既让陛下失望,又让文武百官觉得不妥,很有可能他的吴王之位就要被罢黜了,那这样对于朱允熥的政治威望将是一个重重的打击。”
“而若朱允熥去解决的话,那势必要前往江南地区亲自解决,这样的话他就顺理成章的离开了京城这个政治中心了。”
“而解决这个问题,岂是一日两日就能完事的?至少三两年,到那个时候京城内恐怕殿下已经被册立为皇太孙了,到那个时候朱允熥就只能在当地担任藩王了。”
“更不用说,朱允熥还未必有方法解决。”
两人对视一笑。
他们这个方法,可谓是一个阳谋,不管朱允熥如何做,都会陷入到他们的圈套中,不管最终如何,他们都是获益的一方。
其实这也是借鉴了唐朝初期,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太子争夺之战中,李建成的方法,当时李建成就准备让李世民离开京城的,不过当时李渊并没有允许。
而现在,大明朝的情况和那一次可不同,朱允熥现在是正了八经的吴王,去解决这些事情理所应当,你不去解决,你当什么吴王?
“就这么办吧,殿下,我们去联系联系一些官员,明日朝会上就提一下这件事情。”
黄子澄和齐泰,本身并不认识很多朝廷中的重臣,毕竟能上早朝的至少也是正五品的官员,而他们根本没有这个资格,不过得益于他们是二皇孙朱允炆的老师的关系,这导致他们站在了朱允炆的阵营中,也因此和朱允炆背后的政治资源产生了联系。
太子妃吕氏所出身的家族,宋元明三朝为官,在朝廷中的政治能量太过浑厚了,他们只需要出面提一提这件事情,自然会有人出手的,也不用殿下亲自去了。
“哦,对了,殿下,我们近日发现了一位才能不凡的学子,不如给殿下引荐一番?”
黄子澄忽然想起来了一件事情。
眼下。
就他们两人能在这宫内给朱允炆出谋划策,说实话力量并不算是充足。
这也势必需要增加一些人手。
因为,迟早会有他们也无法解决的问题的,群策群力这个道理谁都懂,毕竟人多力量大嘛,朱允熥被封为吴王已经有资格开始征召人手了,他们这边自然也不能落后?
“哦?不知是何人?”朱允炆好奇道。
能多一个人来帮他,自然是好事。
“哈哈,此人名叫方孝孺,其师乃是大儒宋濂。”
大儒宋濂!
朱允炆脸色顿了顿,心中立刻浮现出喜意。
要知道,宋濂就是当初父亲的老师。
那么,这也代表着这位名叫方孝孺的士子,其身为宋濂的门生,自然能继承大量宋濂的资源和人脉,方孝孺是一个值得拉拢的人。
“在哪里,快快引路,带我去看看。”
朱允炆急迫的道。
“就在明道书院,我等这就前去。”
明道书院。
这是自南宋时期,就已经建造的书院了,若是拿观星书院来和其作比较的话,两者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
南宋嘉定年间,明道书院开始建造,据闻,这座书院乃是为了纪念北宋理学家程颢而建,因为程颢,就号明道。
哪怕到了元朝,南宋灭亡后,书院一度衰落,但元朝仍保留其建制,作为江南儒学教育中心。
到了洪武朝,这明道书院再度复兴了起来,再加上当今的槐底朱元璋重视文教,洪武初年,朱元璋恢复科举,并下令重修天下书院,明道书院得以重建。
也就是今年,洪武二十五年,明道书院被纳入南京国子监附属体系,成为培养官员的重要场所。
天下士子十之八九,出自于明道!
这就是这个时代,明道书院的声名!
同时,明道书院也象征着理学正统,从这个书院走出来的士子,全部都是尊崇程朱理学的文人,他们以程朱理学为核心,强调‘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明道书院中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并注重经世致用之学,已故太子朱标的老师宋濂,就曾在此讲学,洪武朝大儒胡翰、苏伯衡也曾在这里执教。
书院学生,更是有资格直接参加应天府乡试,中举者可直接入仕。
洪武年间,明道书院培养的进士多达二十余人。
这也是朱允炆第一次来到明道书院,他刚刚进入到明道书院,就感到惊讶,因为这里的读书人实在是太多了,有的在孜孜不倦的阅读着书卷,有的在小声的辩论着什么。
朱允炆立刻意识到。
若是真的能把方孝孺招揽到的话,那么这明道书院也将成为他培养忠诚于自己的人才来源之一。
毕竟,方孝孺作为宋濂的门生,在这里一定也有着相应的影响力,不然的话方孝孺为何这段时间一直生活在这明道书院中?
“不用打扰他们。”
朱允炆表现出低调,不想因为自己的到来而兴师动众,打扰到士子们的学习,不过他想了想,可以在离开之后,再把自己来过这里的消息传播出去。
这样,很多士子就会认为他朱允炆亲自来到明道书院,竟然没有打扰到士子们的学习,特意换上普通的衣服,装成普通人。
如此肯定会对他大大的增加好感。
很快,朱允炆就见到了方孝孺。
方孝孺,大概三十五岁左右的年龄。
当方孝孺知晓来人的身份后,立刻行了大礼,面色极其庄重,没想到他的声名已经流传到了当今二皇孙朱允炆殿下的耳朵里,而这位殿下更是亲自来见他,这简直是对自己的殊荣!
二皇孙殿下,当真是一个善待臣子的殿下啊!
颇有已故太子之风!
朱允炆随即让黄子澄、齐泰两人,安排一个合适的地方,他不想让人打扰,随即四人就来到了明道书院深处,一个小亭内。
四人一番畅聊,谈天说地,交谈古今,顿时互相间大声好感。
最后,朱允炆要求方孝孺,加入他这一派。
方孝孺自然不会拒绝了。
不然的话,读这么书,有什么意义?
而加入到朱允炆这边后,方孝孺准备立刻就送上来一道见面礼,毕竟自己需要好好表现一下,让朱允炆知晓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殿下,据闻近日来拿陈南宾四处结交反对程朱理学思想的文人,并抬高荀学的地位,这对于殿下太不利了,一旦真的让陈南宾成功了,那么朱允熥手底下将会多出来一部分文官力量,这就会对殿下身后的文官力量造成一定的冲击,同时也会让原本平衡的局势,发生逆转。”
“这朱允熥,本身就有着武将集体的支持,和殿下势均力敌,若是其手底下在多出来一部分文官集体的力量,这殿下该如何抗衡,岂不是将沦为粘板上的鱼肉,任由那朱允熥宰割?”
方孝孺说了一下自己的想法,朱允炆立刻露出笑容来,心中不禁一喜,看来黄子澄和齐泰引荐的这个人,并没有让他失望,仅仅这一番话,就证明方孝孺有点东西。
能力不俗啊。
“先生可有应对之法?”
朱允炆立刻露出恭敬之色,甚至拱了拱手,对着方孝孺行了一个礼,这让方孝孺心中很是满意,他随即就言道:
“我等本身就是文人出身,自然知晓若是信奉某一种思想学说,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精神信仰;而若想击溃陈南宾等人扶持的荀子学说,甚至让他们消失的话,那也很简单,就是让这群人知晓,荀学对比程朱理学,根本就是一无是处,就可以了。”
“那么,自然而然就不会有人坚持什么荀子学说了,也更不会有人信那陈南宾的话,被陈南宾骗到了朱允熥那里。”
“所以,我的想法是,和这陈南宾辩儒。”
方孝孺说到这里,朱允炆顿时点了点头,这确实是一个好方法。
这个时候,黄子澄忽然道:
“方兄误会了,这辩儒可并非是和陈南宾辩的,实际上这个方法,我们已经想过了,甚至请翰林学士六三吾之子刘景去辩儒,可却被朱允熥辩的哑口无言。”
“最终,是要和朱允熥辩儒的。”
“方兄虽然年轻,但却是有名的大儒,不知道面对朱允熥,可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