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松露收购计划(1 / 1)
张遥和苏魂谈论富人喜欢吃松露的原因时,李野已经做好了午饭。
张遥下午要去江边踩点,为接下来捕捞雅鱼种做准备,所以吃午饭的时间也早了一些。
吃饭的时候,张遥把村长张长荣叫了过来,一起吃饭的同时顺便让他把收购松露的事情通知下去。
张遥耐心的对村长道:“长荣叔,这次猪拱菌的收购,与之前的松茸收购,有一定的区别。
首先是每天的收购量是100斤,最好不多不少控制在这个量最好。
其次是这次等级划分比较严格,每个不同的等级对应着不同的价格。
单个克重在300g以上的800块钱一斤,200g以上的600块钱一斤,100g以上的400块钱一斤,50g以上的300块钱一斤。
我和大伙收的话,在这个价格的基础上,我以六成的价格来收购,平均算下来每斤的收购价格大概在300块钱左右。”
村长思考了一会儿道:“这确实是有些麻烦,如果是这样的话,怎么控制每天的采收量?如果其他村子的人也去采,刚开始100斤岂不是很容易就超了?”
张遥想了一会儿后,道:“松露每年的产量有限,采完之后今年就没有了,既然每天的收购只有100斤,采的太多不合适,采少了也不行,所以咱们要先让者多村的人先采。
者多村的村民在满足每天采收100斤的要求情况下,等把咱们周围山中的松露采完之后,就可以把采收的指标逐步转移到南山区的其他村小组,让其他小组也可以通过采松露赚钱。
这样不仅可以控制每天的采收量,满足每天的供应量,也不至于前期一下子把松露采完,导致超过供应量,从而造成浪费。”
村长听了张遥的话后,瞬间豁然开朗,立刻点了点头道:“这个办法好,还是你想的周到,这样一来不仅方便控制收购量,而且咱们村可以赚钱,等咱们村采完之后,其他村也可以赚到钱。”
张遥继续道:“没错,就是这个意思,松露的产量毕竟有限,别人要的也有限,最重要的是如何长期稳定的给他们供货。”
村长顿了顿,道:“行,我一会儿就去通知,明天就让村里其他能抽出空来的人去采猪拱菌去,就是不知道咱们村还能不能抽出人来去捡去了,毕竟这会儿家家户户都忙着翻地了。
今年有一部分人在你这边干活儿,还有一部分人上山挖黄芪,空余时间还要干家里的农活儿,今年劳动力减弱了许多,大伙儿都担心地里的活忙不过来呢。”
张遥摆了摆手道:“捡这个其实要比简松茸要简单的多,毕竟这玩意儿是一窝一窝的长的,只是长在土底下不容易找而已。
而且一斤300块,一个人一天找个10斤就有3000块钱,找的少一点,哪怕找五斤,那也有1500块钱,大伙儿今年干活都可以先缓一缓,先把这笔钱挣了再说。
再说了今年我不是说了要给大家配机器耕地吗?用不着人一锄头一锄头的去挖,也用不着用牛去犁,这机器快的很,以前需要一两个月耕的地,就那个机器10天8天就搞定了。”
村长这时却皱起眉头道:“可是我们没见着那个机器啊,都不知道靠不靠谱,要真像你说的那样厉害的话还行,就怕到时候时间耽搁了,赶不上来年种地,那不是完了嘛?”
张遥放下吃饭的碗,喝了一口水后道:“这有啥不能信的?我说话啥时候不算数过?明年种玉米,种花生,还是种水稻,离现在还早着嘞,往年提前更好了不还是在那晒着的嘛?
再说了,你种一年地,也没有干这个干十天挣的多呀,少了说一天挣1500块钱,10天就是15000块钱。
咱们这附近这么多山,单咱们村捡个一个月没问题吧,一个月就能挣45000块钱了,种地种啥能挣这么多钱啊?”
村长这才认可的点了点头:“嗯,好像确实也是这个道理,那行吧,我就这么和大伙说。”
这个村子里的人们世世代代都在种地,所以种地的思想已经深入了他们的意识里,如果不种地,他们的内心就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罪恶感,好像不种地,不种庄稼,把地撂荒了是一种罪过一样。
这其实是他们因为几十年如一日的循环,导致在大脑里形成了种地的潜意识,突然打破了这种长期的习惯,就会让他们感觉难受。
不过人也是善变的,只要强制让他们改变,最终还是会改变的,何况在这么高的收益面前,也没有不改变的道理。
当然张遥也不是让他们绝对放弃种地,只是他接下来会优化村民们种植的农作物,让他们种植的农作物有更高的商业价值,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以前村民们种地的第一要素是喂饱自己,然后就是喂饱家里的家禽家畜,偶尔会拿到集市上卖一些,但也不会太好卖。
所以以前种植的农作物,除了满足口粮需求,基本上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如果想要变现,就需要把用粮食喂养的家禽家畜变卖了才能变成现金。
现在张遥搭建了电商平台和小程序,面向的客户是全国各地的网友,渠道变广的同时,需求也变广了,只要优化了村民们种的作物,就可以包装成产品直接放在网上售卖了。
网店上售卖,不仅变现方式变得更简单,收益也会比拿到街道上卖的会更好许多。
当然优化种植也非常重要,毕竟要做成一个合格的产品,质量必须要有所保证,所以必须从农作物的类型,品种入手,尽量生产高价值商品。
网站售卖高价值商品,不仅可以提高收益,也可以收获口碑,为之后品牌化发展做铺垫。
现在张遥在网上卖的每一种商品都会进行包装,而且包装的同时还会在包装袋上印上属于自己的品牌名,品牌商标,这都是走品牌化路线的基本操作。
客户在购买了他们的产品之后,耳濡目染的就会记住这种产品,如果未来做的好,能够出现一些爆款,在市场进行铺货的时候,也会有所帮助。
现在想这些似乎有些遥远,不过人不能没有理想,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自然而然的有一些规划意识,会对未来的发展有所帮助。
张遥现在每做一件事情,都会下意识的把他的发展方向归入了自己的计划中,与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当做整体,这样在之后的发展中,才不会忽略和掉队的情况出现。
张遥等人刚吃好午饭,李阳居然也已经回来了,而且他还把捕鱼的工具买回来了。
张遥看着车上的工具,道:“既然工具都买回来了,一会儿去踩点的时候,咱们不妨也去试一试。”
李野却有些担忧的道:“可是今天去的人少,能行吗?”
张遥选了一条小一点的粘网,道:“李阳,阿步和我都是年轻人,咱们今天用小网试一下有没有问题,大网等明天多带两个人再试。”
李阳见张遥提到了自己,便道:“我也去啊?你们先等我会儿,我先把饭给吃了。”
张遥这时道:“你去吃吧,等你吃会儿饭耽误不了多少时间,没有其他交通工具,一会儿咱们还得开着你的货车去江边呢。”
李阳天后立即跑到了厨房,拿了一个小盆,把饭菜都放在小盆里,蹲在院子里就吃了起来。
张遥等人就趁着这个间隙,准备需要用到的东西,并把东西都放到了货车上,只能李阳吃饱饭后,一块儿出发。
张遥等人刚把东西都准备好,李阳也扒完了饭。
“我吃好了,可以走了。”
他收拾好碗筷,便来到了车旁边。
他跑过来的时候脸上还粘着饭粒,张遥看到他的模样后,道:“你这么着急干啥呀?我们又不是不等你,你看看你脸上沾了多少米饭?”
过去这两个月时间里,张遥鱼吃了不少,然而江边却只去了一次。
他能吃到鱼,都是沾了李野的光。
李野为了抓带籽的雅鱼,当时三天两头往江边跑,抓到鱼带回去,放完籽之后,养不过来的基本都拿来吃了。
不过雅鱼是真的好吃,感觉即便天天吃,也根本吃不腻,难怪它的价格会一直保持在一两百块钱一斤。
最重要的是以后已经有专门养殖的了,价格也依旧能保持在一定的区间,也正因为价格稳定,养殖的价值也会比较高。
几人坐着李阳的车,很快就来到了江边。
十一月山上早晚已经很有些凉了,中午有些时候没有太阳的话,也会感觉到有些许冷意,然后来到江边却还有二十五六度以上,太阳照下来甚至还有些热。
因为海拔的差异,这江边即便到了冬季,温度依旧能保持在20多度以上,如果是夏季甚至能到三四十度,只有下雨的时候,才稍微会有些凉意。
不过它的神奇之处不在于这里常年温度高,而在于山上和山下距离如此之近,却出现了雪山冰川和热带雨林两个极端的环境。
有时候隔一座大山,大山背面可能大雪封山了,翻过一座山,或者穿过一个隧道,就可能还是艳阳高照,气候宜人。
停好车后,众人拿了钓鱼的鱼竿鱼线,以及准备做抓捕实验的粘网等相应的工具后,便开始向雅龙江出发。
走一下树林,虽然地面上有了厚厚的落叶,但树上依旧还是一片绿意盎然,树枝上甚至还有许多野花正开放着。
气温湿热的地方,季节的表现都不太明显,所以一年四季看起来都是绿色的,顶多有些地方草丛会有些稀疏。
李阳第一次来江边,不由的称赞道:“村子里面现在有些冷了,这可真舒服啊,正是刚好穿短袖的时候,不冷也不怕晒。”
张遥这时道:“我打算以后在这附近建一间房子,冬天山上冷的时候,我就下来这儿住着,没事儿钓钓鱼,冬天过去了,我再回山上去。”
李阳听到张遥的话后,认可的点了点头,道:“哎,这个想法不错哦,要是没啥事儿的话,这么生活确实很惬意呢。”
者多村虽然在雪线以下,一般冬季下雪的时候,很少会落到村子里,但整体温度确实比较低,冬天会有些难受。
然而在江边,冬天有二十五六度,正是不冷不热的时候,而且冬季雨水还少,大部分时候晴空万里,非常舒服。
这种有反差的地方交换着生活,别提多舒服了。
张遥穿过树林来到江边,眺望着江水说道:“国内有一些北方人,冬天需要到南方猫冬,可以从北方到南方有几千公里的距离,而这里从山上到山下,仅仅只有几公里的距离,这么好的地方可再也找不到了。”
李阳这时好奇的道:“能做到跨越几千公里跑到南方过冬的北方人,经济能力应该也不太差吧,毕竟除了路费,还得吃住呢。”
张遥点了点头:“那当然了,又不像咱们这儿,走路走上一两个小时也能到这江边,他们可是得坐飞机,坐火车呢,要是普通人,那机票钱估计都够一个冬季的暖气费了。”
因为现在不是雨季,所以现在雅龙江的水流变缓了许多,颜色也变得更加湛蓝了,更加像美丽的宝石了。
李阳来到江边捧起水洗了洗脸,道:“我去,这地方是真漂亮,之前咱们吃的那个雅鱼,就是从这里抓的吗?”
李野点了点头,道“对,就是从这里钓的,除了这条江,别的地方也没有这种鱼。”
“难怪味道那么好,原来和这里的环境有关系呀,这里的环境也太好了。”
李阳说着又扭头看向了张遥,“不过有件事我有点好奇,那就是把雅鱼换一个地方养,味道会不会发生变化?毕竟这里的环境和山上的环境,差别有些大。”
张遥回道:“味道确实会有一点点差别,但并不会变得难吃,因为咱们山上用的水,是巴瓦雪山的雪水,水质可一点不比这里差。”
张遥吃过在山上养了一段时间的雅鱼,也吃过刚从这里钓起来的鱼,所以他早就发现了其中的区别。
然而即便发现了区别,他还坚持要养殖,说明味道并没有变差,反而有了一种不一样的味道。
这种情况之下,即便以后有其他养殖户,产生了竞争关系,也会因为味道的差别,反正可以拥有自己的独特性,以及竞争优势。
众人来到一片比较开阔的江面后,道:“这水深不错,水流也不是很急,看着就像有鱼,咱们就在这儿下网吧。”
李野看了看周围的环境后,也点了点头,道:“嗯,这环境不错,你们就在这儿下网,我到上面去钓,抓到的鱼到时候先用鱼护装着,这样可以保持鱼的鲜活度。”
一番商量之后,张遥、李阳和阿步选择下鱼网,李野年纪比较大,腿脚不方便,就选择在上游钓鱼。
他们没有什么经验,不过这种网操作起来也不是很难,只需把网拉开,拦着江放下去,只要有与网眼差不多的鱼游过,就会被缠绕在网上。
三人配合着把网的一头慢慢拉到了江对岸,在比较稳定的状态下,把它放入了水流比较平缓的江水中后,算是下好了网。
接下来只需要慢慢等待,等浮在水面上的泡沫,有明显下沉的痕迹之后,网上很可能已经有鱼了,这时候也可以轻轻拉一拉,只要能感觉到友谊正在挣扎,就能证明上面已经中鱼了。
等待的过程有些漫长,而且总不能中一条鱼就把网拉上来,取了以后再把我放回去,这样折腾下来只会浪费更多的时间。
为此,张遥觉得无论有没有抓到鱼,都要等两个小时左右再把网拉起来,到时候统一取一次鱼货,然后再把网下回去,这样会比较省时省力。
等时间过去的时候,张遥、李阳和阿步也来到了李野身边,拿着钓鱼的工具尝试钓鱼。
不过他们钓鱼的技术都不是很好,他们还在折腾的时候,李野已经开始上鱼了,一条两三斤的雅鱼在他娴熟的操作下,被拉了出来。
上了一条鱼之后,他就像开了挂一样,开始接二连三的上鱼,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他就钓上来了三四条鱼。
只是这些鱼大小都不太平均,有些只有一二两,大一点的有一斤左右。
如果是以往,比较小的鱼一般会被放回去,不过现在他们要拿来做种鱼,所有打算大小都收。
虽然种鱼主要以带籽的雌鱼为主,但小的也可以当做鱼苗来用,到时候直接放到养殖池里,还能比同期的鱼长得更快,等它们长大之后,可以快速接替种鱼的工作。
鱼塘建成之后,他们需要15000多条鱼苗,这并不是一个小数字,想从江里捕捉1000条带籽种鱼,用来培育这15000多条鱼苗,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现在不能只把目标放在带籽的种鱼上,而是要把所有能抓到的都收入囊中,先把基数积累起来。
当然,如果以后培育鱼苗和养殖进入正轨之后,张遥也会把培育出来的一些鱼苗,放回到这江里放生,用于恢复生态。
人工繁育也是保护生态的一种手段,因为人工繁育之后,可以增加成活率,把种苗放归之后,也可以恢复生态的总量。
除此之外,人工繁育,人工养殖,把养殖的鱼卖到市场上之后,也可以减少人们直接从大自然中索取。
买到的比抓到的更容易之后,人们会考量付出的成本,自然而然就会选择去购买,而不是进行捕捞。
所以张遥现在虽然也在捕捞,但他是为了繁衍和更好的保护,而并非索取和破坏。
时间悄然过去,很快两个小时就到了,张遥两个小时的时间只钓上来了一条鱼,而李阳和阿步却一条鱼都没有钓到,他们的心态瞬间就崩了。
好在此刻时间已经到了,可以见证渔网是否捕到鱼了,只要鱼网抓到了鱼,他们刚刚被打击的信心,也可以稍微平复一下了。
三人回到下网的位置后,阿步激动的指着江面大喊道:“阿遥哥,你看你看,好多泡沫都沉下去了,应该是中了很多鱼了。”
李阳也激动的喊道:“钓了两个小时,一条都没有钓起来,我就不信这回还抓不到你。”
张遥看着异常激动的李阳和阿步,表现的很平静,他来到了江边,拿起拴在石头上的线,拉了拉感觉很重,而且确实有鱼正在挣扎的感觉。
“嗯,确实中鱼了,好像还不少。”
他说着便开始慢慢的收起了线,随着线一点一点被收起,网的边缘也被拉了起来,收完了线就开始收网。
网刚拉起来一米左右,一条三四斤左右的雅鱼就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它被鱼网缠绕着,在水里挣扎着,却怎么挣扎也摆脱不了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