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难以置信的姑姑(1 / 1)

加入書籤

价格谈妥之后,张遥发现价格远比自己的预期低,于是决定多订些农用机器。

除了一开始准备订购旋耕机、除草机、油锯,他还订了玉米脱粒机、电动喷雾器、碾米机等等,一共订了200台左右的农用机器。

签订合同,交了定金他们就可以回家了,等到货支付尾款即可。

这200台农用机器,张遥一共花费了100万左右。

这一次合作的达成,农机店的老板周董有很大的功劳,他不仅帮忙讲价格谈合作,还给张遥提供了专业的农机知识,让他不用一头雾水的去谈合作。

不过张遥的这单生意,他也赚到了两三万块钱,这收益比他在店里卖几个月农机赚的还多。

张遥倒是不介意让他赚这笔钱,毕竟她确实帮了自己不少,而且接下来开店等方面还需要他的帮忙,毕竟他开过店有经验。

张遥始终秉承着该省省该花花的理念,该讲价的时候必须讲价,该大方的时候他一点也不吝啬,钱就该花在刀刃上。

时间过得很快,出来一趟就过去了四五天。

农机的合作谈成后,张遥也准备回家了,吃了一顿当地的特色美食后,他们便踏上了回程的火车。

虽然难得出来一趟,但需要操心的事儿实在是太多,他也就没有闲心逗留了。

何况接下来生产农机的厂商马上就要分批发货了,开店的事情已经迫在眉睫,他需要尽快回到县城去筹备起来。

而且开店事情肯定不能他一个人来做,该租店铺租店铺,该招人也要招人,还得考虑以后到底让谁来经营。

张遥坐了两天的火车回到市里,又坐大巴回到县城,此时来县里送货的李阳正等着他一块儿回家。

他这两天天天忙着参观工厂,又连坐两天火车回来,此刻很疲惫,所以即便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去做,但还是决定先回家休息一天再去忙。

张遥上了李阳的车后,问道:“我不在的这几天家里一切都顺利吧?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

这几天他在外面跑的实在是太累了,根本没有时间联系家里,即便偶尔有什么问题,打电话的时候说完事情就挂了,根本来不及说太多。

李阳如实道:“放心吧,家里一切都顺利,小程序和电商每天稳定出货3000单,厂里的生产也一切照旧,松露的收购也没什么问题,每天都稳定在100~150斤左右。”

张遥听后默默的点了点头,松露的货款入账的时候,他每天都能收得到短信,每天他都能收到5~8万左右的松露款,有没有问题他一看短信就知道了。

如果真的有问题,那金额就有可能会低于5万,或者如果没有送到货,他就会收不到货款。

当然如果真的有什么问题,李经理第一时间就会联系他,毕竟这个业务就像他的命门,要是断了那他就得跳脚了。

张遥这时候似乎想到了什么,道:“哎,李伯那边捕鱼捕的怎么样了?”

李阳回道:“你不在的这几天他天天都去捕,好像这几天已经快要达到3000斤目标了,前天好像就已经有2000多斤了,加上今天的收获应该已经达到目标了。”

张遥接着又问道:“那村长那边鱼塘建的怎么样?已经建了一个多月了,按道理也应该差不多了吧。”

李阳想了想,道:“村长那边我还真没怎么关注,不过看着是已经成型了,应该也快了吧。”

张遥若有所思的道:“已经快要入冬了,如果鱼池不能尽快建起来,小溪里的水温继续在降,鱼的密度增加,现在补到了这些鱼如果不能及时转移到鱼塘中,搞不好到时候可能会有损失。”

李阳听后接话道:“李伯可能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这几天鱼捕捞回来之后,他把小溪的拦河网移动了好远。

现在鱼活动的范围已经增加到了差不多2公里左右,从鱼塘下面,一直可以到山谷里的山脚下呢。”

张遥听后认可的点了点头,道:“这么做是对的,增加它们的活动范围,降低密度,可以保障它们的成活率。”

李阳挠了挠头,道“不过虽然如此,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还是有部分鱼出现了死亡的现象。”

张遥听到这话,有些担忧的问道:“死亡的量大不大?占比大概有多少?”

李阳耐心的道:“死亡的量倒不是很大,每天可能有个十几条左右的死鱼,只是不知道它们为什么会突然死掉。”

张遥想了想,道:“可能是捕捞或者转运的过程中受了伤,受伤的鱼很容易受到感染,也可能是因为这些鱼野性太大,有应激反应,换了环境就死了。”

李阳有些担忧的道:“那这种情况严不严重?会不会也影响到其他的鱼?毕竟咱们已经投放了几千条鱼,要是影响到其他,那岂不是很危险?”

李阳从来没有养过鱼,也没有接触过养鱼这个行业,所以并不是很懂这些。

只是现在选择了跟着张遥做事情,加上张遥对他也比较重视,给他开到了每个月一万块钱的工资。

这种情况之下,他对这个团队很有归属感,对张遥所做的事都会上心一些。

虽然张扬让他负责的工作主要是每天运送货物,与快递站对接,以及采购等工作,但如果其他方面用得到他,他也会义无反顾的去做。

正因为如此,他发现有死鱼,且李野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的时候,他也把这件事情放在了心上,他还试图去找过答案,只是最终没有找到而已。

现在他听了张遥的解释后,虽然知道了原因,但他一样也担心鱼的安全。

张遥想了想,道:“水霉病之类的确实容易传播感染,咱们去买一些高锰酸钾吧,等之后把它们转移到鱼池的时候,给它们消消毒,这样会比较好一些。”

这也巧了,不经意的聊天又规避了一个风险。

他们只是坐在车上聊天,还没有启动车子往城外开,正好又聊起这个事儿,就这样想到了可以用高锰酸钾可以消毒。

如果这会儿没聊起这件事儿,说不定他们根本就想不到这个做法,很可能因此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此刻偶然的话题,不仅让他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他无意间排出了一个风险。

当然有这样的经验,主要还是因为前世丰富的经历和知识积累,不然以他这个年纪的见识,他也想不到这么多。

张遥和李阳下了车,找了一圈之后,在药店里买到了高锰酸钾。

买完了药,他们就踏上了回家的路。

他们回到家时,李野知道他要回来,已经做好了晚饭,就等着他到家。

然而他刚到家,他就看到家中有几个许久未见的熟悉身影,他们是姑姑,姑父,以及表弟表妹。

张遥没有想到自己不在家的时候,姑姑,姑父一家会突然回来,他们应该是回来看奶奶的。

表弟表妹看到张遥之后,开心的扑了过来,拉着张遥就问道:

“阿遥哥哥,你去哪里了?”

“阿婆说,你去大城市去了?你去大城市做啥子呀?”

“你是不是读大学去了?为什么你一年到头都要读大学啊?”

“你现在读完回来了吗?明天还要不要去哦?”

两个小孩你一言我一语,问的张遥根本插不上话,他只好示意李阳拿一些刚买的零食来,把零食塞给了他们。

两个小孩接到零食之后,瞬间就安静了下来,跑到一边吃去了。

两个小孩走开后,张遥才有时间向姑姑问道:“小姑,小姑爹,你们啥时候回来的?”

姑姑回道:“我们今天早上刚回来,回来看一下你奶奶,顺便住两天。”

难怪回来的时候李阳没说,原来他们也是今天刚回来,肯定是李阳出门送货之后才回来的。

小姑嫁在了几十公里之外的一个村里,虽然距离不算多远,但因为没有交通工具,出行不方便,就这几十公里,想回来一趟也不容易。

农村人一年到头都在地里忙活,一旦跟农活沾上了,就根本脱不开身,何况还有两个孩子要养,所以小姑嫁了人之后,每年也就只能回来那么两三趟。

这段时间听说张遥在家里搞事业,他们早就想回来看一趟了,然而一直都抽不出时间来,一直到了这会儿才抽空回来了。

小姑父这时也来到张遥跟前,道:“阿遥,你真是让我们惊讶,才回来两三个月,没想到这里已经搞成这样了。

我听说你回来搞事业,以为只是搞个很小的家庭作坊,没想到搞得这么大,这一个厂房都上千平了。

你一下子搞这么大,应该投资了不少吧,可钱是从哪里弄来的?你不怕一不小心亏了吗?”

张遥在院子里坐了下来,给自己倒了一杯茶,又给小姑父倒了一杯。

他喝了一口茶后才悠然的道:“我就是收松茸赚了些钱,然后把赚的钱都投到了这厂里面,不过这都不算啥,一切都只是开始而已。”

小姑父看到张遥这云淡风轻的样子,惊讶的道:“这还不算啥?你这里弄了这么大一个厂房,下面还在建很大的鱼塘,这哪怕是放在县里,也不是一般的老板能干的事情。

你只是在村里面做,就做了这么大的规模,我打听了一下,人家都说你投了将近上百万。

我算了一下,你回来也就刚好三个月多一点点,搞了这么大的动静,我和你小姑刚进门的时候,还以为这里过了几年了呢。

我们作为你的家人,很佩服你能做到这些,但也很担心万一做亏了,你能不能扛得住?”

姑姑也跟着道:“阿遥,你老实告诉我们,你有没有贷款什么的?他们都说你投了100多万,100万可不是小数目啊,你卖松茸真的能挣那么多钱吗?”

小姑和姑父今年三十五六岁,整体上也就比张遥大个十几岁而已,不过他们现在也已经是地道的农民了。

他们作为自家人,张遥这种大刀阔斧的创业行为,确实让他们又惊又喜的时候,也不免会有些担忧。

农村人一辈子守着一亩三分地,除了生老病死,其实大部分人没有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所以张遥做的这些事情对他们来说确实已经很大了。

小姑和姑父自从早上回到家里,看到张遥做的这些事情后,内心就一直忐忑不安。

他们无法理解张遥怎么想到去做这些事情,又是如何把这些事情做起来,也无法理解他如何承受经营带来的压力。

这个年代农村大部分人的经济水平都很差,一般有个几千块钱的经济问题,就会让大部分农村人吃不好,睡不好了。

其实这也是农村人穷的原因之一,他们对金钱太过于敬畏,对生意却不敏感,害怕欠债,害怕亏损。

有钱就攒着,舍不得花,根本不敢用来投资,也不敢拿来做生意,这样财富增长就会非常的缓慢。

所以作为普通农民的姑姑,姑父现在有这样的反应也很正常。

张遥看到姑姑姑父的担忧神情后,只好道:“哎呀,你们瞎操心什么呢?我没贷款也不差钱,而且我的厂房每天都在赚钱,我还收着松露,每天也在赚的钱。

之前我搜松茸的时候,每天单我就赚几万块钱呢,收了两个来月,一共赚了200多万,就算是现在我每天的收入也是几万块钱。

我不仅不欠钱,而且每天钱还像流水一样往我的银行卡里面流着呢,我给我们厂里面的工人发工资都是3000,5000元一个人,多的还有8000,1万呢。”

姑姑姑父听着张遥的话,此刻已经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得道:“哎呦,你不是在说梦话吧?你一天挣几万块钱?你知道几万块钱是啥概念吗?很多人一年也赚不了几万块钱。”

张遥有些无奈的道:“难道我的这个厂房是做梦梦出来的?我这个厂房前前后后已经投了将近七八十万了,下面那个鱼塘也投了四五十万了,这几天我去外省还订农用机器,我还花了100万呢,我要是没钱,拿什么搞这些?

前段时间我收松茸的时候就叫你们回来,已经告诉你们那玩意儿很挣钱,比你们种地强,你们却说忙着收玉米,回不来,你们知道我们村里有些人一家两个多月赚了十几万吗?

你们看看他们现在家家户户都是买了各种家具,家电,三轮摩托,两轮摩托已经买了,其他人也就跟上了,明年全村都要盖房子了。”

张遥此时反而对姑姑和姑父有些恨铁不成钢,因为他一直都叫他们回来,可他们不是这样,就是那样,拖到现在才回来。

姑姑和姑父在他们村里算是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家里的地多,牲口多,每年的收入能达到几万块钱,在农村里整体来说收入算比较高的了。

不过这比起在张遥的厂里干活儿,那根本就算不了什么,而且在这个厂里干活还不用那么累。

姑姑和姑父被张遥这么一说,有些尴尬的互相看了看,道:“你那时候说的确实有些太夸张了,什么捡松茸一天能赚上千块钱,我们以为也就是偶然而已,加上家里要收粮食,还要管牲口,实在是走不开呀。

我们这次回来,也是因为刚收完了玉米,然后才好不容易抽了空回来,谁知道一进村就发现村里变化这么大,我们也怀疑自己是不是回错地方了。”

姑姑和姑父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何况他们在农村的收入也算数一数二,所以虽然苦,但也有他们的骄傲和自信。

他们家在他们那一片这几年脱颖而出后,已经是别人都夸赞和学习的家庭,村里甚至给他们家拼了致富能手的称号。

然而此刻回到这里,他们累死累活一个家庭一年赚几万块钱,完全就像一个笑话一样。

张遥厂里的工人每人每个月的工资是5000块钱,一年算下来就是6万块钱,而且家庭成员还有其他的收入。

比如捡松茸、挖黄芪、捡松露,卖家里的农产品,或者采香菇、木耳、白参,这些的收入就有几万到十几万,再加厂里的工资6万块钱,那就是妥妥的几十万。

姑姑和姑父干活的时候,还要带上他的公公婆婆,一年到头一个家庭干下来,可能也就四五万块钱左右,而且这还是加上卖猪,卖牛才能赚到的钱,然而连张遥的厂里工人一个人的工资都赶不上。

张遥喝了一口茶水,然后道:“行了,你们那苦活累活以后就别回去干了,我给你们安排个活儿,保准你们一年赚上几十万,而且也不用那么累。”

姑姑和姑父用疑惑的眼神看着张遥,问道:“一年赚几十万?你要给我们安排什么活儿呀?我们出苦力的,本来就没啥文化,帮你做啥能赚几十万呀?

如果是让你贴钱的活儿,那我们可不干,我们自己有手有脚,靠我们自己也能吃饱,就算苦点累点,但能挣多少就吃多少也就行了。”

张遥摆了摆手,道:“放心吧,我也没那么好心,每年白给你们几十万。

我只是给你们一个平台,实际上赚的每一分钱还是得靠你们自己努力,只是赚钱的空间比你们种地大得多。

反正根据我的估计,一年赚小几十万还是轻轻松松的,当然如果你们努努力,赚大几十万也没问题。

不过不管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比你们种地还辛苦,你们刚刚那两个小娃儿,都跟着你们晒得又黑又瘦,都快没人样了。”

张遥这会儿正愁着没有人帮自己经营农机店,正好他们来了,不如就把这个活给他们安排上。

姑姑和姑父在农村也算比较有上进心,同时也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人,所以这事儿给他们干也没问题。

可能前期他们会比较难接受,但有自己协助着,只要他们肯学习,应该很快就能进入状态。

姑姑和姑父还是一脸茫然,不明白张遥究竟要让他们做什么。

他俩皱着眉头,道:“靠我们自己就能挣那么多钱?我们怎么不知道我们有这能力呀?你能跟我们说说要我们做什么吗?违法犯罪的事儿我们可不做。”

张遥听到这话无奈的摇了摇头,难道他们也听说过赚钱的活儿都写在刑法里这句话?

他接着继续道:“放心吧,绝对合法合规,以你们的能力靠违法犯罪赚钱还不是很现实,只有老老实实认认真真的干,才有赚钱的可能。”

姑姑和姑父听到这话,瞬间老脸一红,张遥的这话听着虽然不像坏话,但也绝不是在夸他们。

只是他们想破脑袋也想不到,以他们的认知和能力,究竟可以干什么才能赚那么多钱。

毕竟这几年他们绞尽脑汁,吃尽苦头,才好不容易做出来点成绩,可也不过是一年赚了几万块钱而已。

而且这个收入在农村已经非常可观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