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合作共赢(1 / 1)

加入書籤

次日早上。

张遥把这群意外闯入他生活的游客送走了。

在过去的两天里,张遥如同一位热情的向导,全程陪伴着他们。

张遥早早地来到了办公室,看了一眼最近的数据。

之后,他又跟着收购农产品的苏大年,一同朝着南山区的各个村子进发。

首先,他想去看一看村民们使用农机的情况。

毕竟这些农机是他经过多方考察、精心挑选后,推荐并销售给村民们的。而村民们也是生平第一次接触和使用这一类相对现代化的机器。

所以,他内心满是关切,迫切希望了解村民们在使用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是否需要对农机进行改进。

他觉得自己肩负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必须凭借自己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为村民们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处置意见,帮助他们更好地驾驭这些农机,让它们如同忠诚的伙伴一般,为村民们的农业生产助力。

其次,他此行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目的,那就是为李野物色几个得力的员工。

张遥为了建设鱼塘,可谓是殚精竭虑,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资金。那鱼塘,就像他精心培育的幼苗,承载着他无数的期望,是他事业规划中的一个重点项目。

如今鱼塘已经顺利投入使用,平静的水面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仿佛一片梦幻的世界。但这仅仅是开始,如同刚刚起航的船只,必须小心呵护,确保其正常且健康地运营。

这么大的一个鱼塘,如果只让李野一个人独自负责,那无疑是一项难以承受的重负,肯定是忙不过来的。

为了能够让鱼塘像一台精密的仪器一样顺利运转,增加人手已然是当务之急。

然而,者多村的劳动力基本都已经各有其职,被分配到了不同的工作中,现在着实已经无人可用了。

所以,若想继续招人,就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其他村子。

而且,对于这类岗位,张遥经过深思熟虑,希望能招一些年轻人。

因为在他看来,年轻人就像初升的太阳,充满活力与朝气。他们一般思维比较活跃,如同灵动的飞鸟,能够迅速捕捉新事物的闪光点,思维的火花在他们脑海中不断跳跃。

他们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与探索的欲望,学习能力也比较突出,仿佛海绵一样,能够快速吸收新知识,迅速适应新环境。这种特质使得他们更容易适应企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如同灵动的舞者,能够跟上时代的节奏。

虽然这样的想法听起来有些书面化、文绉绉的,但既然决定开始做一个项目,那项目就如同一场漫长而精彩的旅程,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面临各种各样截然不同的问题。

比如现在,员工们过来只需要专注负责养殖方面的工作,可等以后,随着业务如同枝叶般不断拓展,就需要进行销售,对接形形色色的客户等等。

在这些方面,年轻人往往凭借其敏锐的思维和充沛的精力,比中老年人更具优势。他们能够迅速洞察市场的变化,灵活应对客户的需求,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的思维开拓业务。

而且,随着业务如同滚雪球般不断发展壮大,所需的专业性也会越来越高,如同攀登陡峭的山峰,只有年轻人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沉淀,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积累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南山区大多数年轻人的文化水平虽然不是很高,相较于城市里的同龄人,可能略显逊色。

但相较于他们的父辈来说,也算是多少有一些文化基础。

这使得他们在面对新知识、新技术时,能够更容易接受并学习更多专业知识。他们就像一张张尚未完全绘制的画卷,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只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机会,就能描绘出绚丽多彩的图案。

张遥骑着一辆略显破旧但性能良好的山地摩托车,发动机发出低沉的轰鸣声,跟在苏大年那辆有些年头的皮卡身后,在各个村子里不知疲倦地穿梭往来。

皮卡的车身有些斑驳,仿佛在诉说着它曾经走过的漫长旅程。

有时候,在半路上遇到有人在田间辛勤地干活儿,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停下来,兴致勃勃地走到田间地头去。

田野里弥漫着泥土的芬芳,混合着青草的香气,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如果遇到有人正在专注地使用农机,张遥会满脸笑容地快步上前,主动亲切地询问使用情况,以及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他的眼神中充满关切,语气中带着真诚,让人感受到他对村民们的关心和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这一路走来,他惊喜地发现许多村民都已经把地翻了起来。

若是放在往年,这些地可能需要等到年后,在凛冽的寒风中,村民们才会慢慢地开始翻地。那时,他们需要挥舞着沉重的锄头,一下一下地翻动坚硬的土地,每一下都饱含着艰辛与汗水。

但今年因为有了农机,这神奇的铁家伙仅仅用了几天时间,就轻松完成了以前需要耗费个把月时间和大量体力才能完成的活儿。农机的轰鸣声仿佛是一首胜利的赞歌,宣告着农业生产效率的巨大提升。

这让张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机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变革和便利,仿佛为村民们的劳作插上了一双翅膀,让他们能够更加轻松地耕耘这片土地。

他还格外留意到,有些人家在地里种上了土豆、豌豆和蚕豆,而且种植的规模并不小,放眼望去,一片生机勃勃。嫩绿的芽苗从土里探出脑袋,好奇地张望着这个世界,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活力。

在以往,这种大面积种植这些作物的情况并不是很常见。

今年由于农机大大提高了他们干活的效率,就像给他们的劳作按下了加速键,让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尝试新的种植品种。所以村民们决定多种一些。

这些土豆、豌豆和蚕豆现在种下去,等来年二三月份,当春风拂过大地,带来温暖与生机,就可以迎来收获的季节了。

从他们现在种植的规模来看,到时候的产量应该也不会太差,丰收的希望在田野间悄然孕育。想象着那沉甸甸的豆荚、饱满的土豆,仿佛已经看到了村民们脸上洋溢的喜悦笑容。

看到这种充满希望的景象,张遥灵机一动,还兴致勃勃地提议村民们种油菜。

他深知,这个季节正适合种油菜,就像一把钥匙恰好对上了锁孔,一切都是那么恰到好处。此时的气候、土壤条件都为油菜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环境。

到来年,油菜成熟后还可以用来榨油。

自己榨的油菜油,就像自家酿造的美酒,既可以供自家食用,享受那独特的香醇滋味,又可以拿来售卖,增加一份收入。那金黄的菜籽油,不仅色泽诱人,而且营养丰富,是大自然赐予的珍贵礼物。

而且,这种油不仅吃起来更香,仿佛带着田野间的芬芳,还非常健康,就像大自然赐予的珍贵礼物,绝对是适合在当地种植的农作物。相较于传统的动物油,菜籽油更加符合现代健康饮食的理念。

过去,当地村民吃的基本都是动物油,像猪油、牛油之类的比较多。

他们祖祖辈辈都遵循着这样的饮食习惯,没有种植油菜的经验,也没有谁家自己尝试过榨油。

植物油一般都是从集市上买来吃,所以对于油菜榨油这件事,他们并不是很了解,心中充满了疑惑和好奇。在他们的认知里,榨油似乎是一件遥远而陌生的事情。

于是,当张遥向他们提出这个建议之后,便有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脸上带着疑惑的神情,缓缓地问道:“阿遥,可哪里可以买得到油菜的种子?还有到时候如果种出来了,我们上哪儿可以榨油?”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新知识的渴望与迷茫。

张遥立即热情洋溢地向他们解答道:“油菜种子县城里就有卖,县城的种子店种类可全乎了。榨油的话,到时候等你们种出来了,也可以拿到县城里去榨,县城里有专业的榨油机器,出油率可高了。”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试图让村民们更直观地了解。

村民听到这话后,面露难色,无奈地说道:“可是县城离咱们村里来回就近百公里了,咱们折腾一趟,油钱、时间啥的,都搭进去了,哪里折腾得起呀?还不如直接买油来吃呢。”他微微摇着头,脸上满是无奈与担忧。

张遥听他们这么一说,仔细琢磨了一番,感觉也有道理。

毕竟就算村民们种出来油菜籽,每家种个几亩地,收下来可能也就百来斤而已,为了这么点量,确实不值得如此大费周章地折腾。从成本和效益的角度来看,村民们的担忧是合理的。

不过,如果家家户户都种的话,那总体的产量就相当可观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嘛。庞大的产量或许能够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

只是榨油这件事,从运输到加工,终究还是有些麻烦,需要好好想想办法。如何在保证村民利益的前提下,解决榨油的难题,成了张遥此刻思考的重点。

张遥沉思了一会儿后,眼睛一亮,又说道:“要不这样吧?到时候你们种出来了,把油菜籽儿卖给我。当然,这些土豆、豌豆、蚕豆也都可以卖给我。这些土豆,豌豆,蚕豆我可以直接放在网上卖,现在网络可发达了,销路不愁。油菜籽儿我就自己来榨油,到时候你们自个儿想吃的也可以拿回去一些,就当是咱一起合作的福利,其他的我直接卖就行。”他的语气中充满了自信与诚意,试图打消村民们的顾虑。

村民听张遥这样一说,脸上立刻露出了开心的神情,就像乌云散开,阳光重新照耀大地,连忙说道:“好啊,这样我们种出来就不怕了,只要有利可图,大家就愿意种了,只是这又得麻烦你了。”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感激与期待,仿佛看到了一条新的致富之路。

张遥摆了摆手,笑着说道:“有钱大家一起赚嘛,反正这事大家不吃亏,我也不吃亏,互利共赢。等过些日子,就和之前答应大家的一样,我还会给大家发一批种子,到时候大家一块儿种了,你们种出来了,我再和你们详细说。”他的笑容如同阳光般温暖,让人感受到他的真诚与热情。

村民们纷纷应道:“你只管弄来就行了,只要你愿意收,我们就愿意做,这会儿地都翻起来了,就等着播种呢。这一季种地也不用怎么除草,很省心,比种玉米都要轻松很多,我们也很乐意种。”他们的声音中充满了干劲,对未来的种植充满了信心。

对于张遥来说,村民们种出东西来,他正好能用,这其实是最好的结果,就像榫卯结构一样,严丝合缝。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够满足他的商业需求,还能带动村民们增收致富,实现双赢的局面。

他又是给村民们安排农机,又给他们提种植建议,就是为了借助他们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商业需求,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大家都能在这个循环中受益。通过这种方式,村庄的经济能够得到发展,村民的生活也能得到改善。

如此一来,不仅村民们可以通过种植赚钱,改善生活,他自己也能够从中获利,推动事业的发展。他的事业如同大树,在与村民们的合作中不断茁壮成长。

“阿叔阿婶,你们村里有没有人比较机灵,干活比较踏实的年轻人?我想找几个人去我那儿干活。”

张遥和村民们交流一番后,话锋一转,开始向他们打听起了靠谱的年轻人。

现在已经接近年底了,部分年轻人已经提前回到了村里,如同归巢的鸟儿。村子里渐渐热闹起来,偶尔能听到年轻人的欢声笑语。

当然也有一些一直在村里的年轻人。

只是张遥对他们认识的并不多,毕竟平时忙于各种事务,接触的机会有限。他对村里年轻人的印象大多还停留在模糊的记忆中。

其实那种还没有开始过年,就提前回家的年轻人,一般来说,和干活靠谱似乎也沾不上边,给人的感觉总是有些浮躁,不够沉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