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掖门问对(1 / 1)
天子銮驾缓缓驶入长安城,刘协直奔未央宫。
马腾早已派人将宫殿清扫干净,还安排了少量内侍和宫女候命。
现在虽然不及昔日的繁华,但总算恢复了一些皇家气象。
雪白龙的马蹄踏在未央宫前的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九个月后重返这座象征着汉室权威的宫殿,刘协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豪情。
刘协负手立于掖门前,仰望着这座历经四百年风雨的宏伟宫殿。
夕阳为未央宫镀上一层金边,飞檐翘角在暮色中勾勒出威严的轮廓。
他久久不语,仿佛能听见太祖高皇帝刘邦在此定鼎时的豪言壮语。
马腾小心翼翼地靠近,壮着胆子问道:“陛下,如今长安已归朝廷,是否考虑重新迁都于此?毕竟长安才是大汉国都!”
刘协淡淡笑了笑,不置可否。
马腾心中惴惴不安,以为自己说错了话,缩了缩脖子便不敢再言。
良久,刘协开口问道:“公仁,文和,对于安狄将军的提议,你们怎么看?”
董昭见贾诩一直微低着头,遂笑道:“陛下已经定安邑为中都,不宜再行迁都。否则,定会引起朝局动荡,不利于人心稳定!”
“嗯!”刘协点头,“公仁此言有理!”
稍后,董承接着补充:“此外,长安虽为大汉西都,如今残破不堪,人烟稀少,无法为汉室复兴提供臂助。
即使强行迁移百姓至此,也是要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和财力,得不偿失!”
董承说完,刘协忽然长叹一声:“是啊!朕从安邑一路行来,见民生凋敝,百里无人烟。这样的关中,如何支撑朕的中兴大业?“
一直沉默的贾诩眼中精光一闪,笑道:“陛下此言,臣不敢苟同。”
“哦?”刘协扭头看了看贾诩,颇感兴趣的问道:“文和此话,似乎有一番高见?”
贾诩回道:“陛下可记得初平元年从洛阳随驾迁来的百万之众?”
刘协神色骤变,盯了贾诩半晌,像是想起了什么事情,面色渐渐凝重起来。
他挥了一下衣袖,转头望向掖门内:“你且继续说!”
贾诩不疾不徐:“朝廷迁都长安后,长安及关中虽屡经天灾人祸,导致人口流失很多,可却不至于这么严重。”
刘协已经明白贾诩话中的深意,不由得轻哼一声:“那问题就来了,这高达百万的百姓到底去了何处?”
董昭瞥了一眼仍面带笑意的贾诩,小心的说道:“陛下,朝廷定都安邑后,猗氏哄抬物价、范氏谋逆,两族皆已被诛族,已经是人心浮动。若是此时再大动干戈,恐怕会生变故!”
“变故?”刘协冷笑,“朕自继位以来,经历的变故还少吗?况且,那可是百万之众,若是有了这些百姓,朕何愁汉室不兴?”
“陛下说的是!”贾诩接过话头,“关中诸族趁着战乱和朝廷势弱私匿人口,早已成为顽疾,且时日一长,会成为不稳定的根源!”
说着,他又幽幽道:“陛下莫要忘了范先领家族私兵意图攻打皇宫之事!”
刘协眼中寒光一闪,眼皮微抬,目光眺望的更远。
贾诩观察着刘协神色,继续说道:“如今整个司隶皆是百废待兴,若有了这些百姓,复兴指日可待!
而且有了百姓,荒地可以得到垦殖,如此就可以为朝廷提供粮食和赋税,还有数不尽的兵员!”
如今虽然春耕已过半,但臣以为时间还是来的及的!”
刘协心头火热,他已经被贾诩的话说动。左手攥紧了剑柄,他轻舒一口气,缓缓道:“此策虽好!不过须得鼎定关中才行!”
见天子心意已决,董昭也不再劝说。毕竟贾诩所言皆是事实,而且是势在必行。
说到这,刘协突然转移了话题:“安狄将军,朕问你,李傕和郭汜的族人何在?”
马腾心头一凛,忙回道:“李傕的族人已被臣关押起来,至于郭汜的族人,则是远在郿县。不过,臣早已派出兵马前去捉拿,想必也快押回长安了!”
“你办的很好!”刘协冷冷道:“传旨,李傕、郭汜图谋叛乱、大逆不道,按律诛除三族,以警示天下人!”
说罢,他不再犹豫,向掖门内走去。
三日后,长安西市。
李傕、郭汜三族数百口人被押赴刑场。围观的百姓挤满了街道,有人沉默观望,有人唏嘘,更多的人则是大声唾骂。
随着监斩官一声令下,血光冲天。消息很快传遍关中,向整个大汉天下扩。
又三日,马腾、段煨和徐晃奉旨各领兵马进抵逼关中诸郡,关中诸郡县无不上表归服朝廷。
由此,关中抵定。
至于人事安排,刘协也做了精心部署。
侍御史裴茂转任京兆尹,长水校尉种辑接任左冯翊太守。
此外,改马腾为伏波将军,坐镇郿县,其子马超、马休入禁军为虎贲郎,既示恩宠,又为牵制。
接着,刘协下达两道诏令。
其中一诏发往中都安邑,令安集将军董承留守中都监国,太尉杨彪、司徒赵温等重臣前往长安侍驾。
而另一诏则从长安发出后,直抵东都洛阳。
………
东都洛阳,春耕正忙。
在东郊一大片已经翻耕的农田里,河南尹钟繇赤膊站在田垄间,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
这位以书法闻名天下的名士,此刻却像个老农般亲自下田示范耕作。
周围的百姓见朝廷官员如此,无不振奋,田间地头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劳作一段时间后,他感觉十分疲惫,直起身舒缓了一下身体,顿时觉得舒畅无比。
环顾一周,远处尽是忙碌的百姓,他不禁长舒了一口气,欣慰的点点头。
自从奉诏担任河南尹以来,为了尽快恢复洛阳的农桑,这数月以来,钟繇从未清闲过。
尤其是中都安邑不断传来有关朝廷的消息,他心中更加振奋。
李傕和郭汜覆灭,长安收复,关中鼎定,如今整个司隶尽在朝廷掌控之中。
朝廷振作,汉室中兴可期。
每想及这些,他都是心中振奋,干劲十足。毕竟四百年大汉深入人心,如今汉室威望犹在,只要朝廷振作,必将凝聚天下无数心向汉室的人心。
“使君!”五官掾常林从远处走了过来。
“是伯槐啊!”钟繇回头一看,不禁笑道,“你看我这身打扮,实在是不堪入目!”
常林,字伯槐,河内郡温县人,受洛阳令司马防举荐,被河南尹钟繇征辟为属官。
他虽然出身寒门常氏,但好学且有才智,任职五官掾后,兢兢业业,颇得钟繇赏识。
此时,闻听钟繇的话,常林笑道:“使君此话言过了,如今正值春耕,使君亲自耕种为民表率,正是效仿古人圣贤之风。在下相信,今秋必是丰收之年。”
钟繇心情大好,手指着常林笑道:“你啊!也罢,就借伯槐吉言了!”
“不过,你此时来,定不是为了说这些话的,可是有什么急事?”他心里清楚,常林不会无故来打扰他。
常林从怀中掏出一卷竹简,双手呈上:“使君,这是洛阳令司马公交于在下的!”
“哦?”钟繇连忙接过,待打开一看,顿时惊呼道:“什么?东郡危急?”
随即合上竹简,他顾不得满身的泥垢,抓起官服转身就向田外走去,而且边走边吩咐:“速召司马公和司马梁习来官署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