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成公英疑心(1 / 1)

加入書籤

翌日,未央宫。

宣室殿,这里是天子日常听政、召见重臣议事的核心场所。

殿内,一鼎青铜香炉升起袅袅青烟,檀香的气息弥漫在殿中,令人心神沉静。

刘协端坐在御案之后,身着素色深衣,腰间只悬一枚白玉佩,显得简约而庄重。

他的眼睛微闭,静默沉思,而指尖轻轻敲击着案几,发出轻微的“笃笃”声。

“陛下,校事府佥事史阿求见。”小黄门穆顺轻脚走入,声音压的极低。

“宣。”刘协眼也不睁。

殿门处,史阿快步走入,在距离御阶十步处停下,跪地拜道:“臣校事府佥事史阿,叩见陛下。”

“起来吧!”刘协这才睁开眼,打量了一番后,淡淡的问道:“朕让你做的事情,如今怎么样了?”

在关中鼎定后不久,刘协便已命校事府传出消息——朝廷要追查初平元年被董卓强行迁至关中的百姓下落。

史阿起身,小心的回道:“陛下,据臣了解,关中诸族对朝廷清查隐匿百姓一事……反应很大。”

刘协稍作沉吟,随后轻笑一声:“这么说,这些大族都与藏匿百姓有关了?”

“正是!”史阿又低了一下头。

稍后,他又谨慎的说道:“陛下,若真的要清缴隐匿人口,恐怕会造成关中动荡……”

刘协的目光顷刻间变得锐利,吓得史阿浑身一颤,连忙跪地拜道:“臣……臣失言,请陛下治罪!”

刘协盯着史阿半晌,冷冷道:“你要谨记,校事府是天子鹰犬,你只对朕负责。至于其他的,朕若问你你才可以说!”

“是!臣定会铭记!”史阿心头微松,连忙叩谢。

刘协点点头,脸色缓和了些,继续问道:“那你可知,诸族中谁的反应最为强烈?”

史阿犹豫了一下,最终回道:“是……弘农杨氏!”

“哦?原来是杨太尉的家族!”刘协莫名的笑了,“朕还清醒的记得,在移驾安邑后,朕曾请求诸族献粮,弘农杨氏却只献了一千石!”

“一千石?”他顿了顿,语气森冷,“一介河东范氏,诛族时就查出了十万石以上。

而弘农杨氏世代公卿,与汝南袁氏齐名,乃天下望族,却只肯拿出一千石?”

史阿屏住呼吸,不敢接话。

片刻后,刘协轻叹了口气:“看来,朕诛除猗氏和范氏,他们还是没有警醒,仍是认为朕软弱可欺!”

殿内一时寂静,小黄门穆顺不知何时已经跪在了地上。

良久,刘协又忽然笑道:“罢了,先不必理会他们。不过,校事府要盯紧他们的一举一动,若有异动,即刻禀报。”

史阿连忙叩首:“臣遵旨!”

刘协敲了一下案几,转念一想,说道:“你且起来吧,不知关东可有消息?”

史阿稍稍松了口气,起身后答道:“河南尹传来消息,钟繇正奉诏推行盐铁新政,其中洛阳令司马防出力甚多!而且其已经遣诸子准备归朝!”

“钟繇不愧是精明能干之人,而司马防也是识大局的老臣!”刘协微微颔首,甚是满意的笑道,“那……其他地方如何?”

“至于其他州郡……由于校事府人手不足,还没有派人前往,所以无法探查确切消息……”

想了想,史阿又急忙补充:“可据来往的行商所言,徐州恐怕会再起战火,而扬州孙策再度起兵与刺史刘繇争锋!”

“孙策?”刘协一皱眉,“看来周忠的劝诫,他并未放在心上。”

他冷哼一声,摆了摆手,“罢了,江东之事暂且不论,但校事府要继续向各州派遣人手,尤其是兖州、冀州、徐州、扬州、荆州、益州,朕要知道确切的消息。”

“臣遵旨!”史阿心头一松。

刘协沉吟片刻,忽然道:“既然校事府的人手不足,朕准许你从贤良馆中挑选可用之才!但要记住,不可强迫!”

史阿大喜,连忙叩首拜谢,随后才起身离去。

望着史阿走出殿外,刘协转头对身旁的穆顺道:“传朕口谕,诏宁辑将军段煨即刻率军返回弘农坐镇,不必来见朕了。”

缓了缓,他补充了一句:“另外,宣秘书郎杨修和成公英进殿!”

“唯!”穆顺躬身领命。

不多时,秘书郎杨修和成公英一前一后走入殿中。

杨修面色肃然,上前叩首道:“臣秘书郎杨修,奉诏出使归来,特向陛下复命!”

刘协微微一笑,轻抬了一下手示意他起身:“德祖此行辛苦了,虽未能说服韩遂出兵,但朕仍记你大功一件!”

“臣谢陛下!”杨修叩首谢恩,压抑着内心的激动,起身后退至一旁。

他知道,今日天子要见的是成公英。

成公英自进殿后,便一直留意打量御阶上的大汉天子。

虽然还是一位稚嫩少年,但举手投足间,均显得成熟稳重。

而刘协审视着成公英,见其虽然是一副文士打扮,却是透着一股武将的锐气。

不过,对于成公英无礼的表现,天子刘协看在眼里,泛起了一丝冷意:“怎么?朕是不是很让你失望?没有你想象中的懦弱无能!”

成公英心头一凛,感受着天子锐利的目光,连忙伏地拜道:“安西将军麾下主簿成公英,拜见陛下!”

“安西将军麾下主簿?”刘协冷笑,“你前来拜见朕却没有称臣,难道韩遂的不臣之心已经昭然若揭了吗?”

成公英头皮有些发麻,没想到初见天子就如此咄咄逼人。

他收敛起心中的轻视,不得不郑重拜道:“臣金城郡主簿成公英,叩见陛下!惟愿陛下长乐未央!”

刘协轻轻点头,缓和了脸色,淡淡道:“这才是为臣之道,起来吧!”

稍后,他又问道:“朕遣秘书郎杨修出使,为何韩遂迟迟不肯派兵?”

成公英起身后,微躬着身子,定了定神后笑道:“陛下,安西将军镇守西凉,可西凉羌人众多又时常叛乱,若是贸然聚兵东进,势必会给那些羌胡以可趁之机!届时西凉若是大乱,恐非朝廷之福!”

“哦!”刘协轻笑一声,“这么说,韩遂还是为朕、为朝廷考虑的!”

“那是自然!”成公英微微抬起头,“陛下,安西将军心向汉室,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李傕和郭汜授首,朝廷危局已解,安西将军若知,定会欣慰不已!”

刘协轻轻“嗯”了一声:“既然如此,那朕就不追究韩遂不出兵之过。”

他顿了顿,“不过,朕想知道,在西凉诸羌之中,谁是最为猖獗?”

成公英犹豫了一下,终究还是回道:“陛下,有一羌首宋建,割据枹罕自称‘河首平汉王’。

此人时常出兵掳掠汉人百姓和过往汉商,从未把朝廷放在眼里!只是其实力太过强横,而且与诸羌关系莫逆,安西将军不敢轻动,只得小心警惕防备!”

“河首平汉王?”刘协的眼神微冷,但转瞬间他又淡淡笑道:“既是这样,安西将军确实有功于朝廷!”

他敲了一下案几,“朕自会下诏嘉奖!”

说罢,他便沉默不语。

成公英很是识趣,行礼之后拜辞而去。

走出宣室殿来到宫外,他才轻舒了一口气,但心中却是隐隐有些不安。

今日见驾,天子给他的感觉就是——看似宽厚,实则是深不可测!

重要的是,天子没有追究韩遂未出兵之过,反而是称赞有加,这分明是安抚的手段。

至于其中原因,他一时又摸不到头绪,但总觉得有些蹊跷。

不过他可以确定一点,那就是天子绝非庸碌之主,而是圣明之君。

他思虑一番,急忙回到住处修书一封,招来一名侍从命其带着书信速回西凉。

至于他自己,则是暗中留下来继续观望,要看看朝廷的局势发展,要看看天子接下来究竟有什么举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