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宣室殿诘问(1 / 1)

加入書籤

宣室殿内,刘协转头看向御阶下的贾诩:“文和,你是凉州武威人,应熟知西凉事宜,成公英所言,你以为如何?”

贾诩笑了笑,他心里清楚,天子今日虽然接见了成公英,表面上是褒奖,但暗地里却透着一股子不信任。

对天子的诏令阳奉阴违,安西将军韩遂已经注定了结局。

沉思片刻后,他回道:“成公英所言,是真,也是假!”

刘协双眉挑了一下,疑惑的问道:“哦?文和此话何意?”

贾诩回道:“陛下,韩遂乃金城豪强出身,素有名望。中平元年,北宫伯玉、李文侯发动羌胡叛乱,只是苦无有威望之人为首,他们遂劫持韩遂为叛军之首!”

刘协微微颔首:“朕明白了,韩遂在羌人心中威望甚高,这也是他能够屡次聚集羌人叛乱的原因所在!”

说着,他语气变得生冷,“韩遂之心,与豺狼何异!若非朝廷力有不逮,朕岂会容他嚣张!”

“陛下说的是!”贾诩赞道,“宋建雄霸枹罕,称王建国,若没有韩遂的纵容和支持,其怎会安稳数年无事!”

一旁的秘书郎杨修闻言,脸色微变。

虽然他出使西凉时,曾受韩遂的羞辱,但后来却是甚为礼待,这让他有了一种错觉。

可听贾诩一番话,他才觉得自己的见识还是太过浅陋。

他忍不住插嘴道:“陛下,既然韩遂不忠于朝廷,那不如诏其入朝!若其不从,朝廷可令伏波将军马腾率军西进予以讨伐!”

刘协没有回话,而是看向了贾诩。

贾诩微微摇头:“杨秘书郎此计太过于理想,韩遂此人素来奸滑,怎会轻易入朝。

每当朝廷诏其前来时,他必定以羌人叛乱为由推脱。至于诏伏波将军马腾西进,更是不可取!”

杨修有心辩解,却又听贾诩说道:“西凉若起战火,诸羌胡必定会趁机生事,一旦波及关中,与朝不利!”

“可是……”

“好了!”刘协打断了杨修,“文和所言皆是谋国之道,朝廷此时无力顾及西边,唯有暂时安抚!”

杨修即使心有不甘,也只能心情沮丧的退下。此次奉诏出使,他必定是落后同为秘书郎裴潜一头了,若是传至伏德而耳中,定会惹其嘲笑。

刘协缓了缓心情,正色道:“西凉之事暂且搁置,眼中关中才是重中之重!”

说着,他转头吩咐杨修:“德祖,你去通传诸臣进殿吧!”

杨修退出宣室殿后,殿外早已候着一众朝臣——太尉杨彪、司徒赵溫、少府兼尚书令周忠、大司农王邑等人。

得到宣诏之后,太尉杨彪和司徒赵溫率先走入。踏入殿门时,望着熟悉的宫殿陈设,二人不禁心生感慨。

“想不到,我等还有重回长安的一日。”杨彪低声叹道。

赵溫微微颔首,目光复杂:“昔日董卓强迁朝廷西行,洛阳及周边百万百姓流离失所,如今陛下竟能重返长安,实乃天佑汉室。”

毕竟当初銮驾东归时,他们认为自此再不会回到长安。谁却想,朝廷这么快重振起来,长安归附,关中鼎定。

众臣进殿后,心情振奋的跪拜叩首。

刘协轻抬了一下手,温言笑道:“都起来吧!朕要在长安暂住一些时日,所以就宣诏诸卿前来奉驾!”

众臣起身后径直走向在御阶下两侧落座,杨彪忍不住心中的欢喜:“陛下,臣请问,朝廷莫不是要还都长安了?”

刘协微怔,再看看其余朝臣也是同样的表情,心中瞬间明了。

长安,大汉西都,象征着强汉的荣光。

朝廷虽然定安邑为中都,可其毕竟只是一座规模不大的城池,无法彰显出大汉朝廷的威仪。

如今长安重归朝廷治下,朝臣们希望还都于长安也是情理之中。

稍后,刘协淡淡一笑:“朕并无此意,朕东归洛阳之心未改。不过,朕今日诏你们来,却实为一件大事!”

朝臣们心中怅然若失,但很快又振奋起精神。司徒赵溫拱手笑道:“既有大事,还请陛下诏示,臣自当奉旨行事!”

刘协点点头,沉声道:“诸卿可还记得,当年董卓强迁朝廷至关中时,洛阳及河南尹百姓被掳掠而来的,共有多少人?”

杨彪心头一紧。

他刚至长安时就听到一些风言风语,为此心事重重。今日天子主动提起此事,看来并非是无的放矢。

想起一些旧事,他的手指不自觉的微微攥紧袖口。

至于其余朝臣大多都不是关中人,虽然没有杨彪那么紧张,但微微看了看天子的神色,便紧紧闭嘴不言。

而赵溫心思敏锐,隐隐猜到天子此问背后的深意。但他是蜀地人,即使有冲突也与他无关。

他瞥了一眼脸色紧绷的杨彪,随后回道:“陛下,臣知道!”

“既然司徒知道,那就说说!”刘协今日对赵溫的态度很是满意。

赵溫抖擞精神,回道:“陛下,初平元年朝廷西迁时,洛阳城内数十万百姓被强行驱离家园,再加河南尹诸地,还有劫掠的关东之民,前前后后加起来应有一百五十万之众!”

“一百五十万?”刘协心中倒吸一口凉气,“既然这一百五十万百姓迁至关中,可朕从中都一路走来,却是发现关中凋敝,百里无人烟!”

他顿了顿,一字一顿的问道:“朕想问的是,那些百姓究竟去了何处?诸卿可清楚?”

话音刚落,殿内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众臣心头惴惴不安,他们此时才明白天子的意图,明白天子收复长安后却暂时留在下,还有天子只诏部分朝臣来的原因。

天子要清查那些百姓的下落,自然会牵扯部分朝臣的利益。

为了减少掣肘,天子也是煞费苦心。

想及此处,他们的目光微微瞥向右侧最前的太尉杨彪。

杨彪此时神色异常紧张,他已经猜到天子要做什么了,只是不敢相信天子初定关中就敢行此大事!

刘协见众臣不回应,也没有生气,目光一转落在杨彪身上:“太尉,当初迁都长安时,你随驾前来,且你出身弘农杨氏,对此应该是深知吧?”

杨彪觉得喉咙有些发干。他稍作迟疑,最终回道:“回陛下,此事……臣不太清楚……”

“是不太清楚?还是不敢说?”刘协目光微冷,又追问了一句:“亦或者不愿说?”

“陛下~”杨彪起身跪在殿中,伏地颤抖着声音叩道:“臣对大汉是忠心的,怎敢欺瞒陛下?”

“朕知道太尉的忠心!”刘协摆了一下手,语气冰冷,“可朕问的是那些百姓的下落!他们不是奴隶,而是大汉的百姓,是朕的子民!难道就这么无缘无故消失无踪?”

杨彪额头渗出了细汗,勉强回道:“陛下深知,这些年关中战乱频仍,百姓或死于饥荒,或流散四方……”

刘协抬手打断了杨彪,“你说的朕都知道,可那是一百五十万!”

说到这,他忍不住怒道:“朕调查了案牍,竟然没有发现他们的踪迹!堂堂百万人口竟然消失了!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他猛的抓起御案上的竹简,随手扔向了殿中:“你们都好好看看,那些百姓到底去了哪里?”

几卷竹简哗啦啦的滚落在殿内的地板上,发出阵阵清脆的声音。

但传入众臣耳中,却是如当头一棒,惊的头又低了几分。

赵溫上前捡了一卷竹简,待打开一看,不禁是脸色大变。“陛……陛下!这……这是如何得知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