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入梦心禅(1 / 1)
说话间,几人已经来到村西头一处破旧的土坯房前。
院门虚掩着,里面传来一阵压抑的叹息声。
张里正上前推开门,高声道:“王二,郡守府的黄捕头和几位仙师来了,快出来!”
一个皮肤黝黑、身材壮实的汉子从屋里走了出来,正是王二。
他看起来比卷宗上描述的要憔悴许多,眼窝深陷,布满了血丝,脸上满是愁苦和自责。
见到众人,他“噗通”一声就跪了下来,不住地磕头:“求求各位官爷,各位仙师,救救我大哥吧!都是我的错,要不是我贪杯,我大哥也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啊!”
李浩然上前一步,虚扶了一下,温和道:“你先起来,我们此来,正是为了此事,带我们去看看你大哥。”
王二千恩万谢地站起身,擦了擦眼泪,将众人引进了光线昏暗的屋内。
一股淡淡的草药味和霉味混合在一起,扑面而来。
屋内的陈设极为简陋,一张木板床上,躺着一个面容与王二有几分相似的男子,正是王大。
双眼无神地望着房梁,嘴角流着口水,喉咙里发出“嗬嗬”的无意识声响,对众人的到来毫无反应,果然是一副痴痴傻傻的模样。
“仙师请看,我哥自从那天晚上回来,就变成这样了。”王二哽咽道,“请了多少郎中,吃了多少药,都没用啊!”
众人看着王大的惨状,这绝非寻常的惊吓过度。
王二强忍悲痛,又将那晚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向众人再次描述了一遍。
他所说的内容,与卷宗上的记录基本一致,只是语气中的恐惧与悔恨,是冰冷的文字无法传达的。
他反复强调,自己当时醉得厉害,只恍惚看到一个高大的黑影骑马飞驰而过,连对方是人是鬼、有没有头都没看清,就倒地睡着了。
待他说完,一直沉默的静心禅师走到了床边。
他伸出两根手指,轻轻搭在王大的手腕上,闭目凝神,为他探查起来。
黄捕头见状,压低声音问身旁的李浩然:“李仙师,静心大师……还精通医术?”
静心禅师闻言,并未睁眼,只是摇了摇头,缓缓开口,声音平和而肃穆。
“贫僧于医道一窍不通,只是探查他体内气血经脉。奇怪……他脉搏沉稳有力,气血充盈,五脏六腑并无损伤,从身体上看,与常人无异。
只是……他的三魂七魄似乎紊乱不堪,尤其是那执掌神智的灵慧,更是黯淡如风中残烛,仿佛被一股至阴至邪的煞气冲散,困于识海深处,无法归位,这才是他痴傻的根源。”
王二一听,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再次跪倒在静心禅师面前,哭求道:“大师!您是得道高僧,一定有办法的是不是?求求您,救救我哥!只要能救活他,我王二给您做牛做马都愿意!”
静心禅师睁开双眼,目光中流露出一丝慈悲,他叹了口气。
“你且起来。救死扶伤,乃我佛门本分,他这情况,药石无医,寻常的安神法门也无用。贫僧倒是有一法,可以一试,但成与不成,皆看他的造化。”
说着,他看向王二,神情变得严肃:“贫僧要施法入他梦境,寻回他失散的灵慧,此法凶险,不可有丝毫打扰。你可愿意让贫僧一试?”
“愿意!我愿意!”王二毫不犹豫地连连点头。
“好。”静心禅师点了点头,随即对王二吩咐道,“将你兄长平放在地上。”
王二赶忙和黄捕头一起,小心翼翼地将王大抬下床,平躺在屋子中央的空地上。
静心禅师盘膝坐在王大的头顶方向,深吸一口气,神情庄重。
他伸出右手食指,指尖上隐隐泛起一圈柔和的金色佛光,而后,他一指轻轻点在了王大的眉心祖窍之上。
“唔!”王大喉咙里发出一声闷哼,身子一挺,便昏了过去。
静心禅师收回手指,双手合十,口中开始念诵起一段深奥晦涩的佛经。
那经文并非众人熟知的《心经》或《金刚经》,音节古老而神秘,每一个字仿佛都蕴含着奇异的力量,在小小的土坯房内回荡,竟让众人焦躁的心都渐渐平静下来。
黄捕头看得是心惊胆战,忍不住又凑到李浩然身边,低声问道:“李仙师,这……这是什么疗法?怎么看着比那邪祟还玄乎?”
李浩然神情凝重,目不转睛地盯着静心禅师,缓缓解释道。
“黄捕头莫慌,如果我没有看错,大师施展的,应该是佛门中一种极为高深的神通,入梦心禅。”
“入梦心禅?”黄捕头瞪大了眼睛。
“不错。”李浩然点头道。
“人的神魂,尤其是灵慧,一旦受到剧烈惊吓或是被强大外力冲击,便可能离体,或是在自身识海中迷失方向,陷入一片混沌,这便是俗称的‘失了魂’。
大师此刻念诵的,乃是《大藏安魂咒》,用以稳固王大的残存魂魄。
而他接下来要做的,便是以自身禅定之功,将一缕神念投入到王大的梦境,或者说是混乱的识海之中,像一盏明灯,为他那迷失的灵慧指引方向,助其归位。
此法对施法者心神消耗极大,且过程凶险万分,稍有不慎,非但救不了人,连自己的神念都可能被困在对方的混乱识海中,我们万万不可打扰。”
听了李浩然的解释,黄捕头倒吸一口凉气,再看静心禅师时,眼神中已满是敬畏。
而罗宇,则在听到“入梦心禅”四个字时,目光微微一动,心中泛起了更深的波澜。
入梦心禅……李浩然所知,已是儒门典籍所载的极限,但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而罗宇的思绪,却已穿透表象,触及了此法的深层源流。
佛门神通,浩如烟海,其缘起并非为了逞凶斗狠,而是源于禅定修行中自然产生的境界。
在最早的《阿含经》等典籍中便有记载,佛陀及其弟子在进入甚深禅定后,便可证得“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然而,在佛法初传的时代,对于神通的态度是极为审慎的。
佛陀曾严厉告诫弟子,不可轻易在俗人面前显露神通,以免世人只见神通之奇,不见佛法之理,本末倒置。
此时的神通,更多是作为修行者自身境界的验证,最终的追求是“漏尽通”,即断尽一切烦恼,解脱生死轮回,神通不过是此过程中的副产品。
但随着佛法发展,大乘之风兴起,修行者目标从自我解脱的阿罗汉,转向了普度众生的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