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破除皇太极的反间计(1 / 1)

加入書籤

“诛心?”

温体仁针锋相对,

“下官只是据实提出疑问!若非有所默契,皇太极数万大军,如何能在我关宁铁骑和数万步卒的夹击之下,如此轻易地全身而退?袁督师,您倒是解释解释,为何不全力追击?为何不将其围歼于城下?”

他身后的党羽立刻附和:

“是啊!袁督师,您手握重兵,坐视鞑酋远遁,是何道理?”

“莫非真如传言所说,与那皇太极有旧?或是……养寇自重?”

“陛下!臣弹劾袁崇焕,坐失良机,纵敌远遁!恐有通敌之嫌!请陛下明察!”

主和派的官员此时也纷纷出言:

“陛下!袁督师纵敌,致使鞑酋皇太极未受重创,此獠逃回关外,必卷土重来,届时,我大明边患永无宁日,袁崇焕难辞其咎!”

“臣附议!袁崇焕身为蓟辽督师,守土有责。此番鞑虏入寇,京畿糜烂,百姓涂炭,皆因其失职所致,如今又纵放元凶,其罪当究!”

“你们……你们……”袁崇焕气得浑身发抖,脸色铁青。

他万万没想到,自己浴血奋战,解了京城之围,非但没得到应有的封赏,反而在朝堂上被如此构陷围攻!

纵敌?通敌?

这简直是天大的污蔑!

他看向龙椅上的崇祯,希望皇帝能主持公道。

崇祯的脸色阴沉得可怕。

温体仁等人的话,像毒刺一样扎进他心里。

袁崇焕手握关宁重兵,尾大不掉。

未能阻敌于关外,纵放皇太极,私下往来,养寇自重,这些词语在他脑中盘旋,与他内心深处对武将的猜忌和多疑完美契合。

他看向袁崇焕的眼神,已经带上了浓浓的审视和怀疑。

“袁卿,”

崇祯的声音冰冷,带着压抑的怒气,

“温卿等人所奏,你可有话说?为何不全力追击皇太极?为何任其逃脱?”

他没有直接问通敌,但“纵敌”的帽子,已经扣了下来。

袁崇焕心中一片冰凉,他强忍悲愤,抱拳道:

“陛下!臣冤枉!当时战场形势,鞑虏虽败,然困兽犹斗,兵力仍数倍于我关宁铁骑!且其以精锐重骑为前锋,亡命突围!臣若强行拦截,必陷入苦战!关宁军乃国之精锐,若伤亡过重,辽东防线将岌岌可危!此其一!”

“其二,祖大寿部步卒虽众,然多为仓促集结之勤王兵,战阵生疏,难以在野战中完全困住鞑虏精锐骑兵!臣权衡利弊,方令其集中火力,猛击鞑虏后队与辎重,力求最大程度杀伤其有生力量,断其筋骨!

此乃务实之策!绝非纵敌!更无任何私通之举!臣之心,天地可鉴!日月可表!请陛下明察!”

他声音悲怆,带着武将的刚烈。

“务实之策?”

温体仁嗤笑,

“好一个‘务实’!袁督师的‘务实’,就是放走鞑酋,保全自己的关宁军?置京畿安危于何地?置陛下安危于何地?

陛下!袁崇焕拥兵自重,其心叵测!此番纵敌,恐为日后要挟朝廷,索要粮饷军权,此风断不可长,请陛下即刻下旨,夺其兵权,锁拿问罪!”

“请陛下夺袁崇焕兵权!锁拿问罪!”

温体仁一党纷纷跪倒,声势逼人。

申用懋、曹于汴等主战派也跪倒一片:

“陛下!袁督师忠心为国,战功赫赫!温体仁等构陷忠良,动摇国本!请陛下勿信谗言!”

朝堂之上,顿时分成泾渭分明的两派,吵得不可开交。

崇祯脸色铁青,看着下面争吵的群臣,看着孤立中央、面色悲愤的袁崇焕,心中的猜疑如同野草般疯长。

辽东。

关宁军。

皇太极。

袁崇焕。

这几个词在他脑中反复纠缠。

他需要时间思考,需要证据。

但此刻,看着温体仁等人步步紧逼,看着袁崇焕的辩解,他只觉得心烦意乱,一股暴戾之气直冲脑门。

“够了!”

崇祯猛地一拍御案,声音嘶哑,

“都给朕闭嘴!”

殿内瞬间安静,所有人都看向皇帝。

崇祯的目光在袁崇焕和温体仁等人脸上扫过,最后落在一直沉默站在袁崇焕侧后方的楚轩身上。

这个少年,是唯一的变数。

“楚轩!”

崇祯的声音带着一种不易察觉的急切,

“你于京郊袭扰鞑虏,可曾……可曾探得皇太极与袁卿有何异常往来?”

他竟直接向楚轩求证。

显然,温体仁的“通敌”指控,已在他心中投下了浓重的阴影。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楚轩身上。

袁崇焕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温体仁等人则露出期待和阴冷的笑意。

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小子……

据他们调查,这个楚轩之前根本就不认识袁崇焕,肯定说不出什么有利于袁崇焕的话。

楚轩迎着崇祯审视的目光,声音清晰而沉稳:

“陛下,末将斗胆直言。袁督师通敌之说,纯属子虚乌有,此乃皇太极毒辣之反间计!”

殿内瞬间安静,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看向这个年轻的游击将军。

楚轩继续道:

“末将率部在外围袭扰,曾擒获鞑子斥候及溃兵数人。据其供述及战场观察,袁督师此次勤王,率八千关宁铁骑星夜兼程,轻装简从,日夜疾行。

此等行军速度,若非救驾心切,何至于此?若袁督师真与皇太极勾结,大可拖延时日,坐视京城陷落,何必亲冒矢石,以疲敝之师硬撼鞑虏主力?此其一!”

他目光扫过温体仁等人,带着一丝冷意:

“其二,皇太极大军入关,绕道蒙古,破长城隘口,其行军路线诡秘迅速。袁督师坐镇蓟辽,防线绵长,岂能处处设防?

此乃鞑虏蓄谋已久,钻了空子,非督师一人之失!若以此论罪,岂非正中了皇太极离间君臣、自毁长城之下怀?”

“其三,”

楚轩声音提高,

“末将审问俘虏得知,皇太极曾扬言:‘袁蛮子与我早有密约,故不拦我入关,亦不阻我退兵!’此等拙劣谣言,目的为何?正是要借朝中某些人之口,传到陛下耳中,让陛下猜忌袁督师!

一旦陛下信了,夺了袁督师兵权,甚至问罪下狱,则关宁军心必散!辽东防线必溃!届时,皇太极卷土重来,谁人能挡?此乃其反间计最毒之处!陛下明察秋毫,岂能中此奸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