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改朝换代,自古都是血流成河(1 / 1)
一番安排部署下来,已是夕阳西下。
顾长卿让众臣先行退下,各自处理事务,唯独留下了李鸿泰。
“太师留步。”
李鸿泰心中一紧,不知这位杀神单独留下自己有何用意。
李鸿泰身形一顿,苍老的脸上挤出一丝比哭还难看的笑容,躬身道:“元帅有何吩咐,老臣万死不辞。”
他已年过花甲,见证了三代帝王的更迭,本以为能在武凰朝安稳荣休,谁曾想会亲历这改朝换代的大戏。
顾长卿缓缓转过身,目光落在李鸿泰身上,那目光平静无波,却似能洞穿人心,淡淡开口:“太师乃三朝元老,于朝政民生,想必有诸多独到见解。新朝初立,百废待兴,本帅希望太师能继续为国效力,辅佐新君,稳定朝局。”
李鸿泰心中咯噔一下,这顾长卿的意思,是要他继续当这个太师?
他本以为,最好的结局也不过是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若是这位杀神不喜,恐怕连脑袋都保不住。
“元帅……”李鸿泰声音有些干涩,“老臣年事已高,精力不济,恐难当此大任。况且,老臣乃大乾旧臣,怕是会引人非议。”
顾长卿嘴角勾起一抹似有若无的弧度:“太师是怕本帅不信任你,还是怕那些所谓的‘忠臣义士’日后找你麻烦?”
李鸿泰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不敢接话。
顾长卿继续道:“本帅既用你,便信你。至于非议,太师觉得,这上京城中,还有谁敢非议本帅的决定?”
“本帅需要一个熟悉大乾朝政,又能压得住那些旧臣的人。太师,你是最合适的人选。当然,太师若是不愿,本帅也不勉强。”
不勉强?
李鸿泰苦笑,这话听听就好。
他毫不怀疑,只要自己说个“不”字,下一刻便会人头落地。
他深吸一口气,郑重道:“承蒙元帅信任,老臣……愿为新朝效犬马之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很好。”顾长卿微微颔首,“太师先回去歇息吧,明日早朝,还有许多事宜需要商议。至于礼部尚书黄爍,财部吴青风,礼部尚书张旭,工部尚书王宴,兵部尚书徐龙,刑部尚书朱昊等人,太师也代为转告,未来,新朝依旧器重他们,望他们各司其职,莫生二心。”
“老臣遵命。”李鸿泰如蒙大赦,躬身退下,走出大殿。
……
与此同时,皇宫之外的上京城,已经变了天。
三十万北离大军,在楚子慕和九位将军的指挥下,迅速行动起来。
一部分军队开始清理皇宫周边的战场,搬运尸体,清洗血迹。
更多的军队则开赴上京城的各个要害部门。
前后两大城门,以及诸多小城门,尽数被北离军士接管,城头之上,已经换上了北离王府的玄黑色龙旗。
城内各处要道,皆有北离军士持戈巡逻。
他们军容整肃,步伐铿锵,与先前守城的那些散漫骄横的禁军截然不同,给城中百姓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很快,一张张安民告示,贴满了城中各处的告示墙。
告示的内容很简单:大乾已亡,北离入主。上京城内一切照旧,商铺正常开业,百姓安居乐业,严禁趁火打劫,违者严惩不贷。新君不日登基,开创新朝。
落款是“北离元帅府”。
战争的阴霾尚未完全散去,但突如其来的平静,却让许多紧闭门扉的百姓小心翼翼探出了头。
他们聚集在告示墙前,看着上面的内容,议论纷纷。
“天呐,大乾真的亡了?”
“那位北离元帅顾长卿,好生厉害,一日之间就攻破了皇城。”
“告示上说,一切照旧,咱们是不是不用担惊受怕了?”一个老者忧心忡忡地问道。
“谁知道呢?改朝换代,自古都是血流成河,希望这次能少死些人吧。”
“听说新的皇帝是个小郡主?这……能行吗?”
“嘘,小声点,你想找死啊!没看见那些北离军士,一个个凶神恶煞的,比之前的禁军可厉害多了。”
百姓们心中充满了忐忑与不安,既有对旧朝覆灭的茫然,也有对新朝未知的恐惧和一丝微弱的期盼。
毕竟,武凰在位的这几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换个皇帝,对他们而言,未必是坏事。
然而,对于城中的许多商贾而言,这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消息。
改朝换代,意味着巨大的风险。
他们手中的货物,尤其是粮食、布匹、食盐等重要物资,价值几何,新朝是否承认旧朝的契约,一切都是未知数。
不少消息灵通,或者嗅觉敏锐的商人,第一时间就想带着家产和货物逃离上京这个是非之地。
然而,当他们赶到城门口时,却绝望地发现,城门已经被北离大军重重封锁。
“官爷,行行好,放我们出城吧,家里老母病重,急着回去探望啊。”一个员外郎模样的胖商人,塞给守门军官一锭银子,陪着笑脸说道。
那北离军官面无表情,直接将银子丢了回去,冷声道:“元帅有令,上京城暂时戒严,只许进不许出。任何人不得擅自离城,违令者,杀无赦!”
冰冷的语气,配合着军士们身上散发出的铁血煞气,让那些企图蒙混过关的商人们不寒而栗,纷纷打消了念头。
城内人心惶惶,城外也是暗流涌动。
那些早就潜伏在上京城内,替各路藩王打探消息的探子们,眼见皇城被破,女帝身死,无不骇然。
他们想尽办法,将这个惊天动地的消息传递出去。
城门被封,他们出不去,只能依靠最原始也最快捷的方式——飞鸽传书。
一只只信鸽,扑棱着翅膀,从上京城各个隐秘的角落飞起,带着十万火急的情报,飞向大乾各地。
大乾王朝幅员辽阔,除了京畿之地,尚有十数州。
其中,最有实力的,便是那十八路藩王。
这些藩王,皆是太祖皇帝当年分封的宗室子弟,或是开国功勋之后。
他们坐镇一方,名义上各自拥有五万兵马的调动权,用以拱卫皇室,抵御外敌。
但实际上,三百年过去,皇权日渐衰微,藩王势力却日益坐大。
他们暗中招兵买马,囤积粮草,所蓄养的私兵,早已远远不止五万之数。
先前,武凰下令各地藩王入京勤王,他们便各自心怀鬼胎,磨磨蹭蹭。
有的甚至巴不得女帝早死,他们好趁机争夺那至尊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