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的大限(1 / 1)

加入書籤

一月时间转瞬而逝,大汉再度的出兵的消息,也在大汉逐渐传递开来。

各地百姓,都在三三两两的讨论着此次的出兵,但所有人的态度都是出奇的一致,那就是支持朝廷,看好大汉必胜。

唯一让他们讨论的,就是这次是由大汉世子朱瞻壑亲自领军,以及这次又是攻打哪里。

朱瞻壑的亲自领军,让所有人都很是意外,也是大汉百姓意见分歧最大的。

有的认为朱瞻壑根本不用亲自去上战场,因为战场危险,一旦朱瞻壑有了危险,那大汉以后该怎么办?

所有人都清楚朱瞻壑就是大汉下一任的王,而朱瞻壑也有着诸多仁政,更是做过许多实事的,他们都信任。

若是朱瞻壑一旦有事,换一个人接任大汉,难免会让人担心。

哪怕是那些有学识与见识的人,其实都是有些反对的,因为以大汉如今的强大,根本不需要朱瞻壑亲自去犯险。

尽管这部分大概能够猜到朱高煦的良苦用心,但在他们看来,依旧是弊大于利。

而在普通百姓眼中,则是赞成,在他们看来,朱瞻壑亲自领军,多振奋人心,鼓舞士气。

除了讨论着这点,就是接下来大汉用兵的方向。

如今大汉的疆域已经太大了,绝大部分人就连大汉都没有走遍,更遑论周边还有哪些小国。

原本他们熟悉一点的小国,现在都成了大汉疆土,如今这些人对外面,都是不熟悉的。

只有少部分人,以及一些远洋外贸的商人,知道得更多一些。

一时间,所有人都在热烈的讨论着,但没有一人站出来反对出兵。

大汉王城之外,朱高煦也是送别朱瞻壑,目送着朱瞻壑远去。

“王爷,世子已经走远,该回去了。”

李定荣轻声提醒着,朱高煦这才回过神来,带着百官返回王宫。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朱高煦都有些不平静,或许是朱瞻壑第一次这样上战场,他心中还是存在着担心。

毕竟他自己也是久经沙场的人,朱高煦哪里不清楚战场的凶险。

凉亭内,李定荣缓缓来到朱高煦身前。

“王爷,如今世子已经率领大军而出,您应当放宽心才是。

现在我大汉的武器装备比起之前更加的先进,当初那些小国尚且不敌,更遑论如今。

我大汉一万军,足以击败敌人十万军,更何况这次还出动了二十万大军,哪怕就是新军,但也是相对于原本的野战军有些不如。

但那些新军,也依旧是精锐,有着精良的武器装备,必然不会差的。”

朱高煦听着这些,也是在不断调整着心绪。

其实要说担心吧,他也没有那么的担心,他很清楚如今自己大军的强大。

但总有些不是滋味,毕竟还是他亲自让朱瞻壑去的。

困扰了他两三日的时间,朱高煦也清楚,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当初那么恶劣的情况之下,他都走过来的,若是朱瞻壑这样都有危险,那便是命吧。

深呼吸一口气,不再去想。

“定荣啊,你这劝导人的法子,可是不怎么好。

放心吧,这点事情,还不至于让我一直这样下去,这些,是他该要经历的。

你此来是有什么事,总不能只是为了这事吧?”

朱高煦恢复过来,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

李定荣见状,心头也松了一口气,他其实知道朱高煦自己也能调整过来,但如今大汉国事繁多,没法用更多的时间让朱高煦自己恢复过来了。

他也能够理解朱高煦心中的担忧,但理解归理解,事情还没有定型前他可以反对,但定型之后,他也能够坦然接受。

快速调整好心绪,李定荣一脸严肃的开口。

“王爷,大明传来消息,皇帝正式对鞑靼出兵了,大军已出重镇开平。”

“嗯?大明也在这个时候出兵了?大明不是提前准备了这么久的时间,怎么这个时候才从开平出去?”

朱高煦一时都有些疑惑,大明的动静那么大,还瞒住大汉的,朱高煦也是早早就知道了的。

本来他都快要以为朱棣只是做做样子,因为一直没有出兵,结果现在才出兵。

这个时间卡得也是真不错,就在大汉确定出兵之后,可真是够巧的。

李定荣看着朱高煦却是笑了,随即也是笑了。

“王爷,恐怕大明对我们还是不放心呢,这次我们调动二十万大军,又在短时间内集中调集了大量物资,应该是在防着我们。

在确定我们出兵的方向,大军完成集结后,才开始动兵的。”

朱高煦只是笑了笑,哪怕不用李定荣说,他都能够想到。

因为除了这点,他都想不到其他原因了。

而且这事,在他看来,必然还是朝中的那些人劝着朱棣这样做的。

尽管他已经对朱棣无感,但朱棣的性子,他还是知道一点的。

从当初带着八百府兵靖难成功,虽然中途依靠着他,但这样的人,如今掌控着大明,哪怕大汉强大,但会避大汉的锋芒?

朱高煦只是想想,都觉得不可能。

“赵王与我那大侄儿,也在军中吗?”

“是的王爷。”

朱高煦得到确认,脸上的笑意更浓。

朱高燧与朱瞻基也在大军之中,那这次可就热闹了啊。

朱高煦可是清楚,如今是永乐二十一年,朱棣的大限,差不多就是明年了。

且这个时候出兵,抛开行军的时间,接下来恐怕最多也就是和鞑靼来一次接触,就到了那个时间。

那时大军在外,朱高燧又在军中,朱棣一旦不测,这会是朱高燧此生仅有的机会,肯定不会放过。

而朱瞻基也在军中,必然不会让那样的事情发生,必然会将大军掌控在手中。

到了那时,两人必然会有争斗,这可就精彩了。

挥手示意李定荣下去,朱高煦一个人静静的思考着。

不管他与朱棣之间关系如何,有没有感情,但想到明年就是朱棣最后的时间,朱高煦心头一时有些惆怅。

到底是那位永乐大帝,真的到了这个时间,朱高煦心头还是有些感伤。

但大限将至,他也没有什么办法。

至于拿增寿丹给朱棣?

朱高煦一时也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放弃了。

就连他自己,都没有去吃,且哪怕就是他,也终究会面临那一天的到来。

且即便真的给朱棣送过去,时间能不能赶得及,都还是一个问题。

而真的赶上了,朱瞻基与朱高燧会让朱棣吃?

更多的可能,是他派去的人连朱棣的面都见不到。

延年益寿的丹药,谁会信啊,朱棣是最不信这些的。

到了这最后的时间,就给两人,留下最后的美好一面吧。

如今朱棣带着大军开始了自己最后的一舞,朱高煦只希望,朱棣能够一切顺利,能够达成自己的目标吧。

心头一时忧愁,拿来一壶酒,对着漠北方向举杯饮下。

一阵思绪过后,朱高煦又不得不思考起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朱棣一旦去了,那大明天下,就是朱高炽掌权,紧接着就是朱瞻基了。

至于朱高燧,朱高煦压根没有考虑,在他看来,朱高燧想要成事,极难。

毕竟朱棣营地之中绝大部分都是朱高炽与朱瞻基的人,朱高燧想要做什么,很难。

而哪怕是朱高炽上位,他也没有什么担心。

朱高炽是聪明人,聪明人就知道界限,不会与他发生什么事。

但换成朱瞻基上位,可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个人心思,与朱高炽完全不同。

再想到历史上被朱瞻基做成了瓦罐鸡,活活烤死,朱高煦的心头,是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以往他没有这样想过,但是大明那里的消息不断传来,对他的敌视越来越深,尤其是之前对他的伏杀,那些朝堂百官就有参与,但现在那些人却是活得好好的,朱高煦心头就极为不爽。

如今他思考这些,就是在考虑着,他自己要不要起兵。

至于什么大义,他并没有去想太多,无非成王败寇罢了。

思考一会,朱高煦突然笑了。

“我纠结这个做什么,我那大侄儿若是敢做出什么举动,到时自然就有理由了,又何须再想。”

朱高煦笑了,他笃定朱高炽忍得住,朱瞻基都忍不住。

只要朱瞻基敢有动作,又哪里需要他这样想,只要朱瞻基但凡敢先动手,他就不会有任何的犹豫。

如今他要做的,还是以开阔外面的疆域为主。

时间缓缓流逝,前方战场,朱瞻壑与张辅率领的十二万大军,不仅进入小亚细亚之地,更是攻下安卡拉,击溃奥斯曼帝国近五万军,大军正向着奥斯曼帝国国都布尔萨逼进。

而另一边的王斌,已经率领大军攻下莫斯科,大军正向基辅方向开始推进。

两路大军,两处战场,汉军强大的火炮与步枪没有任何人能够抵挡,推进之势势不可挡。

朱高煦看着两路大军传来的捷报,脸上也是浮现出了笑容。

如今的汉军,已经没有人可以击败了。

很快,永乐二十二年到来,朱瞻壑正式拿下奥斯曼帝国,同时又派出一部分大军,开始向着红海以东之地开始发起进攻。

王斌也攻灭弗拉基米尔公国的基辅,攻灭诸多公国,大军开始向着芬兰王国、波兰王国靠近。

而在漠北,朱棣率领大军正在向着答兰纳木儿河方向行进。

因为前番击败阿鲁台部后,阿鲁台逃窜,结果因为寒冬到来,延缓了追击的脚步,直到冬雪消融了一些,朱棣才开始追击。

当追击到这里,朱棣依旧没有发现阿鲁台部的踪迹,顿时脸色一沉。

“周边全部派人去打探,这么一股大军,还能凭空消失不成,给朕尽快找出来!”

朱棣很是愤怒,下方哪怕是朱高燧与朱瞻基,也是心头一惊。

他们都很清楚,朱棣这次是真的动了肝火。

所有人当即下去开始四处寻找阿鲁台部的踪迹。

朱棣看着地图,心中也是真的气,本来好不容易找到阿鲁台的主力,他都准备好重创阿鲁台后,大军继续深入,将瓦剌也一起再度削弱一番。

结果这个阿鲁台却是格外谨慎,见势不妙直接跑了,导致他虽然大胜,但是根本就没有重创阿鲁台。

这让朱棣怎么能忍,兴师动众而来,连阿鲁台都没有重创,那这次北征还有什么意义?

也就是这次准备得极为充分,粮草物资也充足,朱棣才得以继续作战。

但他也深知一点,准备的那些粮草物资,也就够他再打一年的,他必须要尽快重创阿鲁台,然后转兵去打瓦剌。

随着时间流逝,方圆三百里都找了一个遍,但就是没有找到阿鲁台部的踪迹,这个时候朱棣也反应了过来,是他中计了。

“爷爷,我们恐怕中了阿鲁台的奸计,他故意漏出破绽,让我们以为逃窜到了这里。

如今这里没有发现,他必然向北而逃,我们需要立即调整方向,继续展开追击!”

“太孙,你说皇上中了奸计?你可知皇上打过仗的,比你吃的饭还要多。

阿鲁台部人马众多,这样用计根本无法实行,他必然掩藏在某一处,只是我们没有找到,他在等待着我们露出疲态,然后挥兵来攻!

你若是不会打仗,就不要说话!”

朱高燧直接沉着脸怒斥着朱瞻基,丝毫没有给朱瞻基这个大明太孙丝毫面子。

朱瞻基闻言,涨红着脸,一时间有些恼羞成怒,也是怒声开口。

“赵王!如今这里是战场,你不要觉得自己....”

“够了!”

朱瞻基话还没有说完,就被朱棣打断。

当看见朱棣那锐利的目光,充满怒气的脸庞时,顿时低下头来。

朱棣看着朱瞻基,心头一时有些失望。

“朕将你带在身边,虽教你不少,但你确实稚嫩了点,向赵王道歉!”

朱瞻基咬着牙,阴沉着脸向着朱高燧拱手。

“是侄儿错了,请三叔原谅。”

朱瞻基后槽牙都快要咬碎了,但却是不得不听朱棣的话。

朱高燧见状,斜着嘴无声笑了。

“大侄子,下次记得不要再犯了。”

朱高燧语气轻佻,仿佛完全没有将朱瞻基放在眼中一般。

事实也是这样,他朱高燧虽然不如朱棣、朱高煦那样能征善战,但之前出去建立大赵国,可以说是打了不少仗。

将之前没有怎么打仗的经验,完全弥补了回来,几年的时间,大赵可是就一直没有消停过。

最后他的大赵国能够在吐鲁番一带站稳脚跟,都是他打出来的。

后面战过瓦剌,打过东察合台汗国,甚至还和白帐汗国都交过手。

经过这些历练的朱高燧,又哪里能够是如今这个稚嫩的朱瞻基所能比的。

朱瞻基心头暗恨,但如今也只能在心头记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