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朱棣北方战略,突然的病重(1 / 1)
朱棣看着朱高燧与朱瞻基消停下来,不再去想,而是不断开始沉思着。
良久,缓缓出声。
“根据发现的踪迹,阿鲁台想要引诱我们,必然也是用大部分兵马在引诱。
而阿鲁台如今不可能放弃大部分兵马,这就说明,阿鲁台部必然在周边,只是我们没有发现。
既然他想要让我们成为一支疲惫之师,想要趁着我们松懈之时出击,那就给他这个机会!”
朱棣目光居然,随即看向众将。
“这段时间,继续寻找阿鲁台踪迹,让他看看,我们没有停下,再找半个月时间。”
“是!”
众人领命,纷纷下去开始带兵四处寻找。
这个时候,朱瞻基也知道,朱棣相信了朱高燧,而不是相信他。
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依旧一无所获,朱棣随即大军开始离去。
经过长时间的折腾,明军显得萎靡不振,行进的队伍都没有队列可言,更是丝毫没有做出防备。
然而在内部,所有人都已经紧绷心弦,各个将领在下面率领大军,随时应对可能到来的袭击。
行进五日,就在朱棣都在怀疑自己是不是想错之时,阿鲁台率领大军出现,直奔明军而来。
朱棣看着这一幕,顿时露出了笑容。
不仅是朱棣,所有明军将领尽皆露出了残忍的笑容。
早有准备的明军,火器部队中的大炮率先开始炮击,在阿鲁台的大军靠近一些后,火枪队列开始展现神威。
与此同时,朱高燧与朱瞻基率领骑兵包抄而来,直接将阿鲁台包围了起来。
这个时候,阿鲁台哪里能不知道自己中计了,他的那些心思,被朱棣猜得通透。
阿鲁台当即带着自己的亲兵开始突围,然而明军哪里能够如他所愿。
一番大战展开,然而结束得却是有些快。
不过两个时辰不到,大战落下帷幕,阿鲁台部大部分被杀,战死的大部分人,都是被明军的火器打死。
至于打伤的那些人,自然也归属到死那一行列,毕竟明军可没有替鞑靼救人的习惯。
剩下少部分人,也尽皆被俘,没有一人能够逃走。
朱瞻基提着被绑好的阿鲁台来到朱棣营帐之内。
“爷爷,你看我把谁带来了。”
朱棣看去,顿时满脸的笑容,这是朱瞻基将阿鲁台给生擒了。
“哈哈,太孙勇武,干得好!”
朱棣话音落下,其他将领也跟着喊了几声太孙勇武。
唯有朱高燧,整个人都很不是滋味,明明他也率领骑兵出击,结果这阿鲁台却是要往朱瞻基方向突围,让朱瞻基捡了一个便宜,这让他很是不爽。
而被俘虏的阿鲁台很自觉的跪在地上。
“阿鲁台参见大明皇帝陛下。”
“呵呵,阿鲁台,你鞑靼屡次犯我大明边地,朕给了你很多次机会,可你却不知珍惜。
当初你劫掠我大明边地时,可有想过今日?”
看着阿鲁台,朱棣只觉得是那么的解气。
之前他虽然也北征击败过阿鲁台,但更多的时候是阿鲁台派人过来递上降书,如今却是直接在战场上生擒,意义完全不一样。
阿鲁台面对朱棣,只得不断道歉认错,那些涵养,早已经被他抛到脑后,现在他只想活命。
这次阿鲁台是真的失算了,他知道明军战力强大,但他没有想到,明军如此的强大,比起之前,更加的强大了。
尤其是那些火器,比起之前见到的,更加的让他畏惧。
他要是早知道如今大明强成这样,他都不会来和朱棣碰一碰,而是看着朱棣就退得远远的。
阿鲁台是真的无语至极,从大明出去的朱高煦,建立的那个大汉国,他只听传言,就强得离谱。
但都还只是听说,尤其是大明曾兵败于大汉手中,他才想着试一试,看看如今的明军到底是怎么回事。
结果这一试,就把他自己搭进去了,阿鲁台心头无比的后悔。
朱棣看着阿鲁台的态度,也没有继续为难,在定下一系列鞑靼需要向大明每年朝贡哪些,定下具体的细节,签订了条约之后,随即放阿鲁台离开。
直到阿鲁台离开,朱瞻基再也忍不住了。
“爷爷,为什么要放他走,就应该将他杀了!”
朱瞻基心都在滴血,这可是他生擒的,是他的战利品,结果朱棣转头就给放了,这让他很是不能接受。
朱棣看着不解,甚至有些暴躁的朱瞻基,又看了看其他沉默,却又欲言又止的将领,一声轻叹。
“你们都在疑惑朕为何要放了那阿鲁台是吧,朕可以告诉你们原因。
即便刚才将阿鲁台杀了,鞑靼也能推出另外一个人,来率领鞑靼。
但如今鞑靼元气大伤,可用之军被重创,实力遭到极大削弱,没有二三十年的休养生息,别想恢复。
可鞑靼伤得太深,而在草原,可不止一个鞑靼,还有瓦剌存在。
那阿鲁台有些本事,在鞑靼本就受到重创的情况下,若是杀了阿鲁台,那瓦剌若是吞并鞑靼,又该如何?”
朱棣说到这里,也是有些无奈。
“如今我们的粮草与物资,还可以坚持半年时间,即便我们现在去找瓦剌,但这个时间内,若是瓦剌避战,我们无法和瓦剌继续耗下去。
而那时,瓦剌实力尚在,阿鲁台若死,鞑靼内部不稳,根本无法抵御瓦剌的吞并。
一旦鞑靼被瓦剌吞并,整个草原,将会是瓦剌一家独大,草原一旦被统一,对中原的危害极大。
到时不仅是大明边地这些地方,奴儿干都司也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而让阿鲁台回去,起码可以保证鞑靼内部不乱,这样瓦剌若是想要吞并鞑靼,也并非那么容易。
你们看着吧,待我们离开,瓦剌与鞑靼之间,必有一战!”
朱棣真正的苦心,其实就在这里。
杀阿鲁台,他朱棣不想吗?
他也很想,若是可以,他早就杀了阿鲁台,哪里会等到现在。
但他就是担心草原再次统一,一个统一的草原,对大明有弊无利,且对大明的危害极大。
历朝历代无数例子已经说明了,一个统一的草原,对中原的危害,太大了,一个不慎,就能祸害中原王朝腹地,甚至掀翻王朝。
而哪怕就是瓦剌,内部也有好几个势力,马哈木、把秃孛罗、太平等等。
如今的大明,根本无法吞并整个草原,想要建立草原秩序,难度太大,大明如今无力做到这些。
朱棣所能做的,就是不断削弱草原的实力,每当草原休养生息,他就要带着大军来将瓦剌或者鞑靼打残。
加上瓦剌与鞑靼之间本来就有争斗,两部之间也爆发过多次大战,相互损耗实力。
这样的瓦剌与鞑靼,撑死了也就只能劫掠一番大明边地,无法对大明造成实质性的危害。
这也是为什么他屡次出兵北征的原因,他想要的,就是打残鞑靼与瓦剌,让这两部回头内耗,无心也无力南下劫掠大明。
只要瓦剌与鞑靼一直这样内耗下去,有谁出头就打谁,大明内部不断休养生息之下,他相信总有一日,大明能够彻底解决瓦剌与鞑靼。
朱高煦的大汉已经证明了很多,如今大明只是需要再休养数年或者数十年,就能一举将瓦剌与鞑靼纳入大明疆域。
且他每次北征,大明的边境就会向北推进一定的距离,也相当于是在不断压榨鞑靼与瓦剌的生存空间。
这已经是如今的大明,能够让他做到的极限。
按照他的这个法子,只需要一二十年,鞑靼与瓦剌就会不复存在。
即便是他刚才放阿鲁台离开,也是让鞑靼付出了不少,钱财与马匹,以及肥沃的马场等等,他也并不是无条件的放阿鲁台离开。
在削弱的同时,也是在增加大明的实力。
接下来,他只需要再清理一次瓦剌,大明边地,又可以维持至少十年的稳定。
而他分割草原,逐步蚕食的战略,也会进一步得到巩固。
朱棣的这个想法,确实非常好,但凡自己能够再活二十年,瓦剌与鞑靼的问题,朱棣是真的能够彻底解决。
但偏偏朱棣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大限快到了啊。
尤其是朱高炽与朱瞻基登基为帝之后,他的这些战略,全部被放弃了呢。
不仅几次北征扩大的边地被放弃,就连重镇开平,也被朱瞻基给放弃了。
不仅如此,朱高炽与朱瞻基,更是坐视瓦剌不断做大,先是脱欢统一瓦剌内部,随后又吞并鞑靼,一统草原。
还不仅如此,就连奴儿干都司,朱瞻基也没有再去怎么经营,坐视瓦剌开始经营女真等族的那些地方,大明在奴儿干都司的影响力,最终被消耗殆尽。
同时还坐视朝鲜北扩,坐视朝鲜做大。
得亏朱棣不知道这些啊,要是知道这些,恐怕会被直接气死吧。
朱棣辛辛苦苦维持的战略支撑,到了宣德时期,被朱瞻基逐个放弃。
大明在永乐时期的外扩,也正式划上句号,开始了以防御为主,由攻转守。
朱高燧听着朱棣的话语,心中是有些认同的,但也只是有些。
在他眼中,其实阿鲁台杀不杀,都无所谓,反正在如今的大明之前,掀不起什么浪花。
朱高燧经历了建立大赵国,经历了不少,但还没有完全经历蜕变出来。
只是比起之前,在战事上,多了一些见解,但也仅此而已了。
而至于其他将领,他们更是没有什么想法。
他们身为大明武将,皇帝怎么吩咐,他们就怎么做,这些事,不是他们所考虑,每个人都很清楚。
武将只需要做好武将该做的事,什么大局等等,自有皇帝与朝廷考虑。
朱棣的这番话,其实更多还是说给朱瞻基听的。
不仅是因为阿鲁台是朱瞻基生擒的,更是因为朱瞻基是大明太孙,后面是会继承皇帝之位的,他必须要给朱瞻基解释清楚。
然而朱瞻基听着朱棣说的这些,尽管什么也没有说,但心头却是没有半分理解。
在朱瞻基眼中,如今的大明,何须在意这些,那阿鲁台屡次犯边,劫掠大明边地,就应该杀,以此来震慑草原诸部。
至于草原诸部是否统一,朱瞻基也同样不关心。
在朱瞻基眼中,草原诸部即便统一又如何?难道还敢对大明动手不成?
在他看来,大明虽然实力有些比不上朱高煦的大汉,但对付瓦剌与鞑靼,哪怕就是统一的草原诸部,同样也是手到擒来。
而且朱高煦都能够在外面接连扩大疆域,接连灭国,大明的实力,也足够解决瓦剌与鞑靼。
这也是他完全无法理解朱棣的原因,因为他压根就不在乎这些,不怕草原诸部统一,不怕草原诸部恢复实力。
因为在他认知里,无论瓦剌还是鞑靼,敢招惹大明吗?
但朱瞻基却是忘了,哪怕就是如今的大明,瓦剌与鞑靼,可也在劫掠大明边地呢。
朱棣解释之后,也不再说什么,随即带着大军开始往瓦剌的地方而去。
如今准备的粮草与物资只能坚持半年,他在鞑靼身上已经浪费了不少时间,他只想尽快将瓦剌也削弱一次,他就可以彻底放心了。
随着大军行进,最终在杭海岭东北处,与瓦剌大军发生遭遇战,大明一举击溃瓦剌两万大军,只让不到五千瓦剌残兵逃出。
然而即便如此,朱棣心中依旧没有想要退兵的想法,在他眼中,紧紧只是击溃一支两万人的瓦剌大军,这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削弱瓦剌,不然鞑靼实力过于弱小,是一个隐患。
尤其是如今粮草与物资已经只剩下可以支撑三个月的量了,这让朱棣尤为着急。
随着战线的拉长,后续即便想要补给,都会无比的困难。
然而朱瞻基却是一心劝着朱棣该班师回朝了,以粮草不足为由。
不仅是朱瞻基,随军的杨士奇等人,也在劝着朱棣。
但却是遭到了朱高燧的坚决反对,并屡屡向朱棣告状,朱瞻基与杨士奇等人抗旨不尊。
朱高燧与朱瞻基两拨人,在朱棣面前吵的不可开交。
但朱棣最终没有去处理这些,而是依旧率领大军继续北进深入。
最终不过一月的时间,朱棣突然病倒,将所有人都吓得不轻。
大军只得停下前行,就地安营扎寨,等待下一步行动的军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