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朱棣北方战略,突然的病重(1 / 1)

加入書籤

朱棣看着朱高燧与朱瞻基消停下来,不再去想,而是不断开始沉思着。

良久,缓缓出声。

“根据发现的踪迹,阿鲁台想要引诱我们,必然也是用大部分兵马在引诱。

而阿鲁台如今不可能放弃大部分兵马,这就说明,阿鲁台部必然在周边,只是我们没有发现。

既然他想要让我们成为一支疲惫之师,想要趁着我们松懈之时出击,那就给他这个机会!”

朱棣目光居然,随即看向众将。

“这段时间,继续寻找阿鲁台踪迹,让他看看,我们没有停下,再找半个月时间。”

“是!”

众人领命,纷纷下去开始带兵四处寻找。

这个时候,朱瞻基也知道,朱棣相信了朱高燧,而不是相信他。

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依旧一无所获,朱棣随即大军开始离去。

经过长时间的折腾,明军显得萎靡不振,行进的队伍都没有队列可言,更是丝毫没有做出防备。

然而在内部,所有人都已经紧绷心弦,各个将领在下面率领大军,随时应对可能到来的袭击。

行进五日,就在朱棣都在怀疑自己是不是想错之时,阿鲁台率领大军出现,直奔明军而来。

朱棣看着这一幕,顿时露出了笑容。

不仅是朱棣,所有明军将领尽皆露出了残忍的笑容。

早有准备的明军,火器部队中的大炮率先开始炮击,在阿鲁台的大军靠近一些后,火枪队列开始展现神威。

与此同时,朱高燧与朱瞻基率领骑兵包抄而来,直接将阿鲁台包围了起来。

这个时候,阿鲁台哪里能不知道自己中计了,他的那些心思,被朱棣猜得通透。

阿鲁台当即带着自己的亲兵开始突围,然而明军哪里能够如他所愿。

一番大战展开,然而结束得却是有些快。

不过两个时辰不到,大战落下帷幕,阿鲁台部大部分被杀,战死的大部分人,都是被明军的火器打死。

至于打伤的那些人,自然也归属到死那一行列,毕竟明军可没有替鞑靼救人的习惯。

剩下少部分人,也尽皆被俘,没有一人能够逃走。

朱瞻基提着被绑好的阿鲁台来到朱棣营帐之内。

“爷爷,你看我把谁带来了。”

朱棣看去,顿时满脸的笑容,这是朱瞻基将阿鲁台给生擒了。

“哈哈,太孙勇武,干得好!”

朱棣话音落下,其他将领也跟着喊了几声太孙勇武。

唯有朱高燧,整个人都很不是滋味,明明他也率领骑兵出击,结果这阿鲁台却是要往朱瞻基方向突围,让朱瞻基捡了一个便宜,这让他很是不爽。

而被俘虏的阿鲁台很自觉的跪在地上。

“阿鲁台参见大明皇帝陛下。”

“呵呵,阿鲁台,你鞑靼屡次犯我大明边地,朕给了你很多次机会,可你却不知珍惜。

当初你劫掠我大明边地时,可有想过今日?”

看着阿鲁台,朱棣只觉得是那么的解气。

之前他虽然也北征击败过阿鲁台,但更多的时候是阿鲁台派人过来递上降书,如今却是直接在战场上生擒,意义完全不一样。

阿鲁台面对朱棣,只得不断道歉认错,那些涵养,早已经被他抛到脑后,现在他只想活命。

这次阿鲁台是真的失算了,他知道明军战力强大,但他没有想到,明军如此的强大,比起之前,更加的强大了。

尤其是那些火器,比起之前见到的,更加的让他畏惧。

他要是早知道如今大明强成这样,他都不会来和朱棣碰一碰,而是看着朱棣就退得远远的。

阿鲁台是真的无语至极,从大明出去的朱高煦,建立的那个大汉国,他只听传言,就强得离谱。

但都还只是听说,尤其是大明曾兵败于大汉手中,他才想着试一试,看看如今的明军到底是怎么回事。

结果这一试,就把他自己搭进去了,阿鲁台心头无比的后悔。

朱棣看着阿鲁台的态度,也没有继续为难,在定下一系列鞑靼需要向大明每年朝贡哪些,定下具体的细节,签订了条约之后,随即放阿鲁台离开。

直到阿鲁台离开,朱瞻基再也忍不住了。

“爷爷,为什么要放他走,就应该将他杀了!”

朱瞻基心都在滴血,这可是他生擒的,是他的战利品,结果朱棣转头就给放了,这让他很是不能接受。

朱棣看着不解,甚至有些暴躁的朱瞻基,又看了看其他沉默,却又欲言又止的将领,一声轻叹。

“你们都在疑惑朕为何要放了那阿鲁台是吧,朕可以告诉你们原因。

即便刚才将阿鲁台杀了,鞑靼也能推出另外一个人,来率领鞑靼。

但如今鞑靼元气大伤,可用之军被重创,实力遭到极大削弱,没有二三十年的休养生息,别想恢复。

可鞑靼伤得太深,而在草原,可不止一个鞑靼,还有瓦剌存在。

那阿鲁台有些本事,在鞑靼本就受到重创的情况下,若是杀了阿鲁台,那瓦剌若是吞并鞑靼,又该如何?”

朱棣说到这里,也是有些无奈。

“如今我们的粮草与物资,还可以坚持半年时间,即便我们现在去找瓦剌,但这个时间内,若是瓦剌避战,我们无法和瓦剌继续耗下去。

而那时,瓦剌实力尚在,阿鲁台若死,鞑靼内部不稳,根本无法抵御瓦剌的吞并。

一旦鞑靼被瓦剌吞并,整个草原,将会是瓦剌一家独大,草原一旦被统一,对中原的危害极大。

到时不仅是大明边地这些地方,奴儿干都司也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而让阿鲁台回去,起码可以保证鞑靼内部不乱,这样瓦剌若是想要吞并鞑靼,也并非那么容易。

你们看着吧,待我们离开,瓦剌与鞑靼之间,必有一战!”

朱棣真正的苦心,其实就在这里。

杀阿鲁台,他朱棣不想吗?

他也很想,若是可以,他早就杀了阿鲁台,哪里会等到现在。

但他就是担心草原再次统一,一个统一的草原,对大明有弊无利,且对大明的危害极大。

历朝历代无数例子已经说明了,一个统一的草原,对中原的危害,太大了,一个不慎,就能祸害中原王朝腹地,甚至掀翻王朝。

而哪怕就是瓦剌,内部也有好几个势力,马哈木、把秃孛罗、太平等等。

如今的大明,根本无法吞并整个草原,想要建立草原秩序,难度太大,大明如今无力做到这些。

朱棣所能做的,就是不断削弱草原的实力,每当草原休养生息,他就要带着大军来将瓦剌或者鞑靼打残。

加上瓦剌与鞑靼之间本来就有争斗,两部之间也爆发过多次大战,相互损耗实力。

这样的瓦剌与鞑靼,撑死了也就只能劫掠一番大明边地,无法对大明造成实质性的危害。

这也是为什么他屡次出兵北征的原因,他想要的,就是打残鞑靼与瓦剌,让这两部回头内耗,无心也无力南下劫掠大明。

只要瓦剌与鞑靼一直这样内耗下去,有谁出头就打谁,大明内部不断休养生息之下,他相信总有一日,大明能够彻底解决瓦剌与鞑靼。

朱高煦的大汉已经证明了很多,如今大明只是需要再休养数年或者数十年,就能一举将瓦剌与鞑靼纳入大明疆域。

且他每次北征,大明的边境就会向北推进一定的距离,也相当于是在不断压榨鞑靼与瓦剌的生存空间。

这已经是如今的大明,能够让他做到的极限。

按照他的这个法子,只需要一二十年,鞑靼与瓦剌就会不复存在。

即便是他刚才放阿鲁台离开,也是让鞑靼付出了不少,钱财与马匹,以及肥沃的马场等等,他也并不是无条件的放阿鲁台离开。

在削弱的同时,也是在增加大明的实力。

接下来,他只需要再清理一次瓦剌,大明边地,又可以维持至少十年的稳定。

而他分割草原,逐步蚕食的战略,也会进一步得到巩固。

朱棣的这个想法,确实非常好,但凡自己能够再活二十年,瓦剌与鞑靼的问题,朱棣是真的能够彻底解决。

但偏偏朱棣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大限快到了啊。

尤其是朱高炽与朱瞻基登基为帝之后,他的这些战略,全部被放弃了呢。

不仅几次北征扩大的边地被放弃,就连重镇开平,也被朱瞻基给放弃了。

不仅如此,朱高炽与朱瞻基,更是坐视瓦剌不断做大,先是脱欢统一瓦剌内部,随后又吞并鞑靼,一统草原。

还不仅如此,就连奴儿干都司,朱瞻基也没有再去怎么经营,坐视瓦剌开始经营女真等族的那些地方,大明在奴儿干都司的影响力,最终被消耗殆尽。

同时还坐视朝鲜北扩,坐视朝鲜做大。

得亏朱棣不知道这些啊,要是知道这些,恐怕会被直接气死吧。

朱棣辛辛苦苦维持的战略支撑,到了宣德时期,被朱瞻基逐个放弃。

大明在永乐时期的外扩,也正式划上句号,开始了以防御为主,由攻转守。

朱高燧听着朱棣的话语,心中是有些认同的,但也只是有些。

在他眼中,其实阿鲁台杀不杀,都无所谓,反正在如今的大明之前,掀不起什么浪花。

朱高燧经历了建立大赵国,经历了不少,但还没有完全经历蜕变出来。

只是比起之前,在战事上,多了一些见解,但也仅此而已了。

而至于其他将领,他们更是没有什么想法。

他们身为大明武将,皇帝怎么吩咐,他们就怎么做,这些事,不是他们所考虑,每个人都很清楚。

武将只需要做好武将该做的事,什么大局等等,自有皇帝与朝廷考虑。

朱棣的这番话,其实更多还是说给朱瞻基听的。

不仅是因为阿鲁台是朱瞻基生擒的,更是因为朱瞻基是大明太孙,后面是会继承皇帝之位的,他必须要给朱瞻基解释清楚。

然而朱瞻基听着朱棣说的这些,尽管什么也没有说,但心头却是没有半分理解。

在朱瞻基眼中,如今的大明,何须在意这些,那阿鲁台屡次犯边,劫掠大明边地,就应该杀,以此来震慑草原诸部。

至于草原诸部是否统一,朱瞻基也同样不关心。

在朱瞻基眼中,草原诸部即便统一又如何?难道还敢对大明动手不成?

在他看来,大明虽然实力有些比不上朱高煦的大汉,但对付瓦剌与鞑靼,哪怕就是统一的草原诸部,同样也是手到擒来。

而且朱高煦都能够在外面接连扩大疆域,接连灭国,大明的实力,也足够解决瓦剌与鞑靼。

这也是他完全无法理解朱棣的原因,因为他压根就不在乎这些,不怕草原诸部统一,不怕草原诸部恢复实力。

因为在他认知里,无论瓦剌还是鞑靼,敢招惹大明吗?

但朱瞻基却是忘了,哪怕就是如今的大明,瓦剌与鞑靼,可也在劫掠大明边地呢。

朱棣解释之后,也不再说什么,随即带着大军开始往瓦剌的地方而去。

如今准备的粮草与物资只能坚持半年,他在鞑靼身上已经浪费了不少时间,他只想尽快将瓦剌也削弱一次,他就可以彻底放心了。

随着大军行进,最终在杭海岭东北处,与瓦剌大军发生遭遇战,大明一举击溃瓦剌两万大军,只让不到五千瓦剌残兵逃出。

然而即便如此,朱棣心中依旧没有想要退兵的想法,在他眼中,紧紧只是击溃一支两万人的瓦剌大军,这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削弱瓦剌,不然鞑靼实力过于弱小,是一个隐患。

尤其是如今粮草与物资已经只剩下可以支撑三个月的量了,这让朱棣尤为着急。

随着战线的拉长,后续即便想要补给,都会无比的困难。

然而朱瞻基却是一心劝着朱棣该班师回朝了,以粮草不足为由。

不仅是朱瞻基,随军的杨士奇等人,也在劝着朱棣。

但却是遭到了朱高燧的坚决反对,并屡屡向朱棣告状,朱瞻基与杨士奇等人抗旨不尊。

朱高燧与朱瞻基两拨人,在朱棣面前吵的不可开交。

但朱棣最终没有去处理这些,而是依旧率领大军继续北进深入。

最终不过一月的时间,朱棣突然病倒,将所有人都吓得不轻。

大军只得停下前行,就地安营扎寨,等待下一步行动的军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