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姜东的分析(1 / 1)
40分钟后,那辆黑色商务车缓缓停靠在城中村边缘。
夕阳的余晖为这片杂乱的建筑群镀上一层暗金色的光晕,在众多低矮破旧的平房中,一栋灰白色的两层小楼显得格外突兀。
小王拉紧手刹,透过车窗打量着这栋建筑——斑驳的外墙上爬满了枯黄的藤蔓,门框上贴着早已褪色的封条,在风中微微颤动,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李旭和王佳教导员同时摇下车窗,熟悉的景象让两人的表情瞬间凝重起来。
这已经是他们第五次重返这个现场了。
每一次案件重启,他们都要来这里走一遭,却始终一无所获。
随着周边房屋陆续拆迁改建,现场的环境早已与当年的照片大相径庭,唯有这栋小楼依旧孤零零地矗立着,像一座被时光遗忘的纪念碑。
“吱呀“一声,李旭推开车门,皮鞋踩在碎石路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他一边向姜东介绍情况,一边走向那扇锈迹斑斑的铁门。
姜东紧随其后,注意到门楣上已经长出了几丛杂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王佳教导员拍了拍手上的灰尘,声音有些沙哑:“这栋房子空置快十年了。”
“虽然我们来过好几次,但每次都是匆匆查看,里面的陈设都保持着案发时的模样。“
就在这时,一名年轻警员气喘吁吁地跑来,制服后背已经被汗水浸透:“李队,王教,实在抱歉!路上遇到交通事故,耽搁了...“
李旭摆摆手示意无妨。
年轻警员连忙掏出钥匙,生锈的锁芯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当院门被推开时,腐朽的门轴发出悠长的“吱嘎“声。
勘察组提着工具箱鱼贯而入,姜东却站在门口仔细观察着四周。
他注意到不远处新安装的监控摄像头,与记忆中案卷里的老照片形成鲜明对比。
“李队,现在的监控覆盖和当年相比...“
不等他说完,李旭就接过话茬:“数量是多了,但整体布局没变。倒是这些房子,“
他指着周围几栋翻新的民房,“外立面都重新装修过。“
王佳教导员补充道:“除了这些表面变化,其他都保持着原貌。“
姜东点点头,迈步走进院子。
荒芜的院落里,半人高的杂草在风中沙沙作响,几株野灌木已经长得比围墙还高。
李旭踢开挡路的枯枝,苦笑道:“上次来勘查时,这里还没这么多杂草。现在倒好,都快成小树林了。“
姜东蹲下身,拨开一丛野草,露出下面龟裂的水泥地面。
“没关系,“
他的手指轻轻抚过地面,“现场照片我反复研究过很多遍,每个细节都记得很清楚。“
李旭闻言露出欣慰的笑容:“那就好。”
他的目光扫过斑驳的墙面,那里还残留着当年勘查时用粉笔做的标记。
紧接着,一行人穿过狭窄的走廊,来到了这栋两层住宅的客厅和厨房区域。
整栋房子呈现出上世纪九十年代典型的砖混结构,方方正正的布局透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建筑风格。
斑驳的墙面上还残留着几处褪色的年画痕迹,墙角堆积着厚厚的灰尘。
姜东的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个角落,脑海中不断比对当年看到的现场勘察照片——整体格局确实保持着原貌,只是岁月的侵蚀让这里显得更加破败。
墙皮大面积剥落,地板缝隙间生出霉斑,空气中弥漫着腐朽的气息。
王佳教导员戴上白手套,指向客厅那扇锈迹斑斑的钢窗。
“当时这个窗户被撬压得相当严重。“
他的手指轻轻划过窗框上几道明显的凹痕,“九十年代的家居窗户基本都是这种简易钢窗,锁具结构简单,只要施加足够的力道,很容易就能掰出足够成年人进出的空间。“
他顿了顿,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泛黄的现场记录,“根据当年的勘察报告,窗框变形程度与人体通过痕迹完全吻合,可以确定凶手就是从这个位置侵入的。“
姜东凑近观察,发现窗棂上还残留着几处暗褐色的痕迹,不由得眯起眼睛:“王教,我记得卷宗里特别标注了窗户的测量数据?“
“没错,“
王佳翻开记录本,“最窄处直径38厘米,最高处42厘米,中间部位40厘米。这些数据很有价值...“
李旭接过话头,手指不自觉地比划着:“以这样的通过空间推算,凶手的体型肯定偏瘦。如果是个胖子,“
他摇摇头,“光是这个窗框的变形程度就说不通。“
说话间,一阵穿堂风掠过,生锈的合页发出令人牙酸的吱呀声。
姜东的指尖抚过窗框上深深的凹痕,金属表面的锈屑簌簌落下。
他转身示意警员打开通往内室的门,随着“嘎吱“一声响,一股混合着霉味、尘土和陈旧家具气味的浊浪迎面扑来。
跟在后面的小王和方言不约而同地皱起鼻子,方言甚至下意识地掏出手帕掩住口鼻。
虽然两人没有参与当年的现场初勘,但无数次研读案卷的经历,早已让每个细节都深深刻在他们的脑海里。
此刻真正站在案发现场,那些黑白照片上的场景突然变得鲜活起来——小王的目光不自觉地落在客厅中央那块褪色的地板上,恍惚间仿佛又看到卷宗里那张触目惊心的现场照片。
年幼的受害者倒在血泊中,稚嫩的小手还保持着向前伸出的姿势...
王佳教导员沉重的声音打破了沉默:“这孩子要是还在...现在该上初二了吧?“
他摩挲着口袋里那张已经泛黄的生活照,照片里穿着红色毛衣的男孩正冲着镜头甜甜地笑着。
姜东沉默地点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勘察记录本。
李旭走到客厅与卧室的连接处,指着地板上几处几乎难以辨认的痕迹:“根据当年的血迹分布和脚印分析,孩子应该是听到动静从卧室跑出来...“
他的声音突然变得干涩,“正好在客厅这个位置与凶手迎面相遇...“
瞬间,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只有取证相机的快门声在空荡的房间里格外刺耳。
姜东缓步走进卧室,目光如炬地扫视着整个空间。
他一边倾听同事的汇报,一边细致地观察着现场的每一个细节。
在向李旭和王佳教导员点头示意后,他来到卧室中央,神情凝重地注视着地面上用白粉勾勒出的两个人形轮廓。
“根据现场勘验照片和目前的痕迹来看,“
姜东蹲下身,用手指轻轻划过其中一个人形轮廓的边缘,“这两个位置就是被害人最后倒下的地方。”
“从间距来看,两人遇害时的位置相当接近,这很可能说明凶手是在短时间内连续作案。“
他站起身,双手背在身后,继续分析道:“从死者当时的衣着状态和手腕位置判断,案发时间应该是在深夜至凌晨时分,正是被害人熟睡的时候。”
“但值得注意的是,“
姜东突然停顿了一下,指向人形轮廓附近的几处标记,“这些抵抗伤的位置和程度表明,被害人在与凶手接触的过程中,曾经进行过激烈的反抗。“
王佳教导员若有所思地补充道:“确实,我们在尸检时发现,男性死者的手掌和手臂有多处防御性伤口。“
“没错,“姜东点点头,“这说明凶手虽然携带了凶器,在装备上占据优势,但被害人并没有束手就擒。”
“双方很可能发生了肢体冲突和搏斗,最终因为力量悬殊和失血过多导致死亡。“
他的声音低沉而平稳,却透着一股不容忽视的笃定。
在场的警员们站在卧室门口,压低声音交换着意见。
然而细心的人会发现,自从进入这个院子开始,姜东就表现得异常沉默。
作为新调来的刑侦警员,他对这个案发现场确实不如其他长期跟进的同事熟悉。
但此刻,他的大脑正在高速运转,将眼前所见与之前看过的现场照片在脑海中不断重叠、比对。
'现场勘查最重要的就是立体思维和全局观。'
姜东在心里默念着导师曾经的教诲。
他微微眯起眼睛,仿佛要将整个犯罪现场的三维图像烙印在脑海中。
散落的证据就像一个个孤立的点,而他的任务就是找到将这些点串联成线的关键。
这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与案发现场建立某种“共鸣“。
经过近五分钟的沉浸式观察,姜东突然开口问道:“关于这个案件的死亡性质,专案组当时有没有达成共识?“
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让李旭和王佳同时一怔。
两人不约而同地转向姜东,又交换了一个困惑的眼神。
李旭深吸一口气,声音略显沉重:“江队,关于死亡性质的认定,我们确实进行过多次讨论。”
“最初倾向于仇杀的可能性较大,而且...“
他停顿了一下,“应该是深仇大恨那种。“
王佳接过话茬:“我们排查了男性死者的社会关系网,包括他的商业往来、家庭矛盾、债务纠纷等各个方面。”
“甚至连女性死者从学生时代到婚后的社交圈都查了个底朝天。“
她摇摇头,“可惜一无所获。“
“至于那个孩子...“
李旭的声音不自觉地低了几分,“更不可能与人结下如此深仇。”
“所以仇杀这条线,我们实在是...“
他的话语最终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在寂静的卧室里显得格外沉重。
姜东的目光在两个人形轮廓之间来回游移,眉头越皱越紧。
现场遗留的种种细节与同事们提供的信息在他脑海中不断碰撞,一个新的侦查方向正在逐渐成形。
“另一种观点认为,凶案可能与感情纠纷或商业矛盾有关。”
“针对这一可能性,我们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
“专案组不仅调取了死者近五年的通讯记录和银行流水,还走访了其生前的三十多位生意伙伴和客户。”
“令人困惑的是,所有证据都显示死者为人谦和,从未与人发生过激烈冲突。”
“死者经营的是一家小型建材店,年净利润维持在十二万左右,在业内属于典型的小本经营。”
“这种规模的生意通常不会涉及大额资金往来,也不太可能引发足以导致凶杀的重大矛盾。“
姜东仔细聆听着,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从调查结果来看,当时的侦办工作确实陷入了僵局,缺乏明确的侦查方向和突破口。“
稍作停顿后,姜东继续分析道:“王教、李队,在研读案件材料时,我发现几个关键疑点始终无法解释。”
“首先是作案动机问题——凶手究竟是临时起意还是蓄谋已久!”
“其次,从现场痕迹来看,凶手选择从二楼窗户强行侵入,这需要相当的体力和攀爬能力。”
“更令人费解的是,这种侵入方式虽然看似直接,实则风险极高:不仅容易在窗框留下指纹、衣物纤维等物证,过程中还可能惊动邻居。”
“按照常理,具备反侦察意识的罪犯通常会选择更隐蔽的进入方式。“
瞬间,室内陷入短暂的沉默。
姜东接着指出:“但矛盾之处在于,从后续调查来看,凶手又表现得极为老练——案发现场除了几枚模糊的鞋印外,几乎没有留下其他有价值的线索。”
“更蹊跷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无论是DNA数据库比对还是周边排查,都未能锁定嫌疑人。“
李旭和王佳教导员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这正是困扰我们多年的谜团,“
李旭缓缓说道,“如果凶手反侦察能力薄弱,为何能完美隐匿至今?”
“如果他是经验丰富的罪犯,又为何会选择如此冒险的侵入方式?”
“这种矛盾的行为特征,让我们很难准确刻画嫌疑人的画像。“
随着讨论的深入,室内的气氛越发凝重。
这个看似简单的侵入方式背后,隐藏着关于凶手身份的关键谜题:他究竟是初出茅庐的新手,还是伪装成生手的职业罪犯?
这个核心矛盾,将成为解开整个案件的第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