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衣柜里的重要发现(1 / 1)
尽管这个看似轻描淡写的问题只是轻飘飘地抛了出来,但在刑侦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李旭却像被雷击中一般,后脊梁猛地窜上一股寒意。
一个可怕的念头在他脑海中炸开——难道自己带领的专案组在前期的现场勘查和案情分析中出现了重大疏漏?
李旭下意识地转头看向并肩作战多年的搭档王佳教导员。
只见这位素来沉稳的老刑警此刻眉头紧锁,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显然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两人交换了一个凝重的眼神,却都默契地没有立即开口,因为此刻他们都需要时间来消化这个突如其来的发现。
姜东将两位前辈的反应尽收眼底,继续分析道:“李队长、王教导,从现场的血迹分布来看,凶手的作案过程呈现出非常明确的针对性。”
“男性死者身上共有七处刀伤,其中三处集中在胸腹部要害位置,这说明凶手下手极为狠辣。”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死者手臂和手掌上的防御性伤口显示其进行了激烈反抗,但所有血迹都集中在地面,床单上却异常干净。“
说到这里,姜东稍微停顿一下,“如果按照最初的推断,案发时被害人正在床上睡觉,那么第一现场应该在床铺区域。”
“但实际情况是,床单连褶皱都保持完好,枕头上甚至没有血迹喷溅的痕迹。”
“这只能说明一个关键问题——当凶手实施犯罪时,男性死者根本不在床上,而是已经起身站在地面,与凶手发生了正面冲突。“
他停顿片刻,“更值得推敲的是,女性死者虽然体型瘦小,但是身体上有刀伤,说明她也进行了殊死搏斗。”
“试想,一个凶手要同时制服两个成年人,即便持有刀具,也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和身体条件。”
“结合现场门窗完好的情况,我怀疑凶手极可能熟悉被害人家的内部结构,甚至清楚知道卧室就是进门后的第一个房间。”
姜东最后抛出一个重磅问题:“我仔细查阅了原始卷宗,发现对两名死者生前身体状况的评估非常简略。”
“但根据伤口形态学分析,男性死者的肌肉发达程度显示他应该具备较强的反抗能力。”
“这样的两个人同时被制服,凶手要么经过专业训练,要么...“
他意味深长地环视会议室,“这个所谓的'入室杀人'现场,很可能根本就不是第一现场。“
听到这里,李旭稍作思索后回答道:“根据当时的尸检报告显示,虽然两名成年死者已经死亡多时,但从他们的肌肉发育程度和骨骼结构来看,两人的体力状况确实比较普通。”
“男性死者身高约170厘米,体重在60公斤左右,肌肉组织并不发达;女性死者更为瘦弱,身高不足160厘米,体重估计只有45公斤左右。这样的体格特征,在法医学上属于中等偏下的体力水平。“
姜东闻言微微颔首,“这非常关键。从犯罪动力学的角度来分析,如果死者体格非常强壮的话,单个犯罪嫌疑人确实很难实现有效控制。”
“即便嫌疑人持有刀具这类凶器,在一对二的对抗情境中,刀具的优势也会被大大削弱。”
“要知道,在激烈的搏斗过程中,刀具可能会被抢夺,或者因为空间限制而难以发挥最大杀伤力。“
王佳教导员接过话茬,眉头微蹙:“不过,当时专案组也重点分析了嫌疑人的身体条件。”
“根据犯罪行为分析,嫌疑人体格确实比较健壮。这样的身体优势,再配合刀具的使用,确实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控制住两名体力一般的受害者。“
他停顿了一下,又补充道:“而且从尸检报告来看,两名死者身上都有多处致命伤,这说明嫌疑人不仅实施了控制,还完成了多次有效攻击。“
姜东点头表示认同,随即缓步走向案发现场的中心位置。
他低头凝视着地面,虽然距离案发已经过去多年,但水泥地面上依然清晰可见斑片状的暗褐色痕迹。
“这些就是血迹氧化后的残留。”
他轻声解释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在接触空气后会发生复杂的氧化反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鲜红色会逐渐转变为暗红色,最终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暗褐色。“
接着,姜东蹲下身来,戴上白手套仔细勘察地面痕迹:“从血迹分布模式来看,这里主要是以滴落状血迹为主。”
“这与尸检报告中记载的'多处开放性伤口'的特征高度吻合。“
他的手指虚点着几处明显的血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血迹的形态学特征表明,受害者在受伤后并没有立即死亡,而是经历了一个挣扎和搏斗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受害者的体位不断变化,导致血迹呈现出多角度的滴落轨迹。“
姜东的目光扫过每一处血迹痕迹,继续专业地分析道:“你们看这边几处血迹,边缘呈现明显的毛刺状,这是典型的运动方向指示特征。”
“而那边几处较大的斑块,则呈现出融合片状的特征,这说明当时出血量较大,血液在地面形成了积聚。“
他站起身,环顾四周,“综合这些血迹形态学特征,我们可以初步还原出当时搏斗的大致范围和受害者的移动轨迹。“
观察良久,姜东的目光在案发现场的地面上来回扫视,突然若有所思地开口问道:“李队,从现场的血迹分布情况来看,这里有没有可能存在犯罪嫌疑人的微量血迹呢?“
“犯罪嫌疑人的血迹?“
李旭转身正色道:“我们技术科当时可是提取了整整287份血迹样本,每一份都按照标准流程进行了DNA分型、血型鉴定和血清蛋白检测。”
“但检验结果显示,所有血迹的基因型都与两名死者完全吻合,确实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第三方血迹。“
尽管李旭的回答斩钉截铁,姜东却轻轻摇头。
“李队,根据现场重建分析,嫌疑人使用刀具与两名死者搏斗。”
“在这种力量悬殊的搏斗中,死者极可能有过激烈的反抗动作。”
“法医学上不是常说吗?刀具在刺入人体时,施暴者的手部很容易因被害人的挣扎而划伤。”
“如果嫌疑人确实受伤流血,哪怕只是几滴,也必然会在地面上留下痕迹。“
他停顿片刻,走到一处血迹旁蹲下身来:“你们看这片溅落状血迹,边缘有明显的拖擦痕迹。”
“人在生死关头爆发出的反抗力量往往超乎想象,这种情况下,嫌疑人的血迹很可能混杂在大量被害人血迹中,就像大海捞针一样难以发现。“
王佳教导员此时也凑过来仔细查看,姜东顺势追问道:“王教,在实际检验过程中,有没有可能遗漏了这类混合血迹的检测?“
“混合血迹?“
王佳教导员推了推眼镜,露出困惑的表情:“这个专业术语我倒是第一次听说。”
尽管李旭和王佳教导员对于基因检测技术并不是很熟悉,但姜东刚才深入浅出的专业解释让两个人渐渐理解了这个技术的重要性。
特别是李旭,他皱着眉头思索了一会儿,忍不住好奇地追问道:“按照你的说法,如果说在血量对比极其悬殊的情况下,真的会出现你刚才描述的那种基因检测结果吗?”
“这种技术在实际案件侦破中的准确性到底有多高?“
姜东神情认真地回答道:“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现代基因检测技术的精确度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即便是微量血迹也能进行准确分析。”
“所以我强烈建议对当年提取的所有血迹样本进行重新检验,不仅要检测是否存在基因重合,更要关注那些异常的分子表现模式。”
“这些细微的线索很可能就是破案的关键。“
王佳教导员听完这番解释,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他拍了下大腿说道:“姜东的建议太及时了!”
“说实话,这个案子在我心里一直是个疙瘩。”
“如果真如现场判断是一个凶手对抗两个受害者,为什么现场完全没有发现嫌疑人的血迹?”
“当时我们还专门以'嫌疑人可能受伤'为重点,对周边所有医疗机构和可疑人员进行了地毯式排查,结果却一无所获。”
“现在想来,很可能是我们的侦查方向出现了偏差。“
李旭立即掏出手机,一边快速拨号一边补充道:“王教说得对,我这就联系市局物证鉴定中心,让他们把所有陈年物证都调出来重新检验。”
“不仅要进行常规的基因比对,还要做全面的干扰因素分析和混合样本分离。”
“如果能在这些物证中发现可疑的基因标记,哪怕是最微小的线索,都可能成为我们锁定犯罪嫌疑人的决定性证据。“
姜东点点头,接着分析道:“这个案件的作案手法也很有特点。”
“在对两位死者的损伤检验中,我发现他们身上都只有刀伤,既没有枪伤,也没有钝器打击的痕迹。”
“这说明凶手很可能只使用了一种凶器,而且手法相当专业。”
“如果是多人作案的话,通常会出现多种凶器造成的不同损伤,即便是使用同类型刀具,由于每个人的握刀习惯和力度不同,造成的伤口特征也会有明显差异。“
说到这里,王佳教导员突然身体前倾,神色凝重地问道:“姜东,以你的专业判断,这个案子到底有几个犯罪嫌疑人?你觉得凶手是单独作案的可能性有多大?“
姜东沉思片刻,用手指轻轻敲着桌面说道:“综合现场痕迹和法医检验结果,我个人倾向于认为这是一起单人作案。”
“凶手目标明确,行动果断,作案后迅速撤离现场,整个过程没有多余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死者家中的贵重物品完好无损,这说明凶手的目的非常纯粹,就是冲着人命来的。”
“就像李队刚才分析的那样,凶手可能是在作案后准备离开时,意外遇到了死者的孩子,临时起意将其杀害。整个作案过程干净利落,显示出凶手极强的心理素质和反侦查意识。“
这番分析让房间里的气氛顿时凝重起来。
李旭和王佳教导员交换了一个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重新燃起的破案决心。
接着,姜东快步走到卧室角落的旧衣柜旁。
他从裤包里掏出一副白色乳胶手套。
身后的小汪和方妍就凑了上来。
小汪盯着他手上的动作,眼里带着几分好奇:“哎?师弟还有这习惯?随身带着手套啊?”
姜东一边慢条斯理地戴手套,一边解释:“现场勘察讲究‘零接触’,带着手套随时能上手检查,免得破坏关键痕迹。”
“好主意!”
小汪立刻点头,笑着拍了下手,“回头我也得在包里备一副,省得每次找手套耽误功夫。”
手套戴好后,姜东握住衣柜黄铜色的把手,轻轻一拉。
一股混杂着潮湿霉味和陈旧布料的气息瞬间扑面而来——显然这柜子已经很多年没被好好打开过了。
他借着头顶勘查灯的光线仔细打量,衣柜里的衣裳按季节挂得还算整齐,衬衫、外套都规规矩矩地套在衣架上,领口和袖口没有明显翻动的褶皱。
他指尖在柜门上轻轻敲了敲,转头问方妍:“当年这户人家的财物有丢失吗?”
方妍立刻翻开手里的记录本:“应该没有。”
“当时找了死者的亲戚和街坊邻居辨认过,他们说这家的现金习惯放在衣柜最上层的木盒里。”
“你看现在衣柜里的东西摆得挺整齐,木盒没被动过,死者的黑色钱包也还在最下层抽屉里,虽然里面只有三千多零钱,但一分没少。”
他顿了顿,语气笃定起来,“这说明凶手不是图财,动机大概率就是单纯的报复杀人。”
姜东点点头,视线扫过衣柜深处的每一件衣物。
“当时第一次进来时,除了卧室里的血迹,其他房间有没有发现血迹?”
“血迹全集中在卧室里。”
警员立刻回答,指着墙角一处深色印记,“当时这一块有明显的喷溅血迹,我们已经提取样本送检了,但整个房间里既没有滴落状血迹,也没有拖拽时留下的抛洒痕迹。”
“这也是我们初步判断凶手没受伤的原因——要是他受伤了,怎么可能不在地上留下血迹呢?”
站在一旁的小汪听完立刻附和:“就是!换作是我,受伤了跑的时候血肯定顺着伤口往下滴,到时候顺着血迹一路追,这不就是现成的线索吗?”
方妍也跟着点头,笑着补充:“可不是嘛,当时我们都觉得这是个重要依据,凶手大概率是毫发无伤地离开的。”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观察的姜东突然开口:“不过有个问题——一般人受伤后会捂着伤口逃跑,但有一种情况,凶手可能真的不会留下血迹。”
“什么情况?”姜东和小汪异口同声地追问。
姜东抬手指了指半开的衣柜:“如果嫌疑人从衣柜里拿了衣服裹住伤口呢?这样血就会被衣服吸走,自然不会滴在地上了。”
“啊!衣服!”
姜东猛地转头看向衣柜,目光扫过挂满衣物的横杆。
“你们看衣柜中间的衣架——那个深色木质衣架是空的,上面没挂衣服,却隐约有几点暗红色的印记……”
他凑近了些,用戴着手套的手指轻点半空,“这衣架上有血迹!但周围没找到对应的衣服,说明这件衣服很可能被凶手带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