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你让我看到了刑侦的新可能(1 / 1)

加入書籤

听到这句话,李旭、王佳、小汪、方妍四个人瞬间愣在那里,空气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

尤其是李旭和王佳这两位经验丰富的刑警,他们的震惊之情比其他人都要强烈。

对于这个沉寂多年的悬案,他们曾经投入了无数个日日夜夜进行研判,不仅多次参与专案组的案情分析会,还无数次冒着风雨来到这个已经被封存多年的现场进行实地勘查。

可以说,现场的每一个角落都深深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从客厅地板上那道细微的划痕,到卧室墙角处几乎不可见的指纹。

从阳台栏杆上残留的纤维组织,到厨房水槽下方那处被忽略的污渍。

即使现在不翻阅任何案卷资料,他们也能在脑海中完整重现整个现场的立体图像,甚至能准确说出每一处物证的具体坐标位置。

这种对案件的熟悉程度,是经过数百次反复推敲才形成的职业本能。

正因如此,当他们听到姜东的发现时,内心的震撼才格外强烈。

一个被他们如此细致勘查过的现场,一个被无数专家反复研究过的案件,怎么可能还存在未被发现的痕迹?

而且这个痕迹竟然如此明显——就在那个空荡荡的衣服架上。

李旭的太阳穴突突直跳,他下意识地攥紧了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王佳教导员的眉头紧紧皱起,在额头上刻出几道深深的纹路。

“这...怎么可能?“

李旭喃喃自语,声音里充满了难以置信。

他的目光死死盯着姜东手指的方向,脑海中飞速闪过这些年来看过的每一份现场照片、每一份检验报告。

王佳教导员则保持着职业的冷静,但微微颤抖的指尖暴露了她内心的震动。

他深吸一口气,用略带沙哑的声音问道:“你确定吗?姜东。“

就在这短暂的沉默中,两人的专业素养让他们迅速调整好状态。

他们几乎是同时“啊“了一声,身体不约而同地向前倾去,目光聚焦在姜东所指的位置。

那个普通的衣服架看起来毫无特别之处,但在两端连接处,确实有几处不起眼的暗褐色斑点。

这些斑点与金属表面几乎融为一体,若不是特定角度的光线照射,很难被发现。

作为从业多年的刑侦专家,李旭和王佳立刻意识到这些斑点的特殊意义。

血迹的颜色变化规律在他们脑海中清晰浮现。

新鲜的血液总是呈现出鲜艳的红色,但随着时间推移,血红蛋白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

在暴露于空气24小时后,鲜红色会逐渐转为暗红。

48小时后开始呈现褐色;一周后变为深褐色。

而经过数年时间,最终会固定为这种暗褐色的状态。

眼前的这些痕迹,从其颜色和附着状态判断,至少已经存在三到五年,与案件的时间线完全吻合。

更令人震惊的是,李旭和王佳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读出了同样的确认。

在堆积如山的案卷材料中,在数以千计的现场照片里,从未有任何一份报告提到过这个衣服架上的可疑痕迹。

这个发现就像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案件侦破的新方向。

就在两人满脸惊愕、面面相觑之时,小汪快步走近。

他俯身仔细查看了地面痕迹后,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小汪直起身,用力拍了拍姜东的肩膀,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赞叹:“好家伙!你这双眼睛可真够毒的!”

“我们这么多人进进出出都没发现,你才进来不到半小时就揪出了这个关键的血迹形态。”

“厉害!太厉害了!“他说着竖起大拇指,“今天算是开眼了,佩服!真心佩服!“

站在一旁的方妍虽然没有立即开口,但眼中闪烁的惊讶与羡慕却怎么也藏不住。

他蹲下身,戴着白手套的手指轻轻拂过那道细微的血迹痕迹,鼻腔里发出一声意味深长的“嗯“。

这个反应看似平淡,实则暗藏波澜——血迹分析本就是他专攻的领域,可偏偏是这个初出茅庐的新人先他一步发现了关键物证。

当他重新站起身时,眉头已经拧成了一个结,目光复杂地打量着眼前这个看似普通的年轻人。

方妍的困惑远不止于物证发现本身。

更让她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个叫姜东的年轻人身上那种与年龄阅历极不相称的老练。

作为刚入职不到两个月的新人,姜东的表现完全打破了刑警成长的常规轨迹。

按照惯例,新警员第一年基本都处在“学徒期“,主要工作是整理档案、跑腿送材料、布置会议室,通过这些基础工作慢慢熟悉刑侦流程,同时建立必要的人脉关系。

可姜东却像跳过新手村直接满级的游戏角色,不仅观察力敏锐得惊人,办案思路更是缜密周全,就连言谈举止都透着不符合年龄的沉稳。

想到这里,方妍不自觉地怔住了。

恍惚间,方妍仿佛看到了一个矛盾的集合体——青涩的年纪与老道的专业素养,普通的外表与非凡的洞察力,这些特质在姜东身上达成了某种不可思议的平衡。

如果非要给这种现象找个解释,或许只能用“天赋异禀“来形容。

这个年轻人就像是天生就该吃刑侦这碗饭,说不定在娘胎里就开始研读《犯罪现场勘查学》了。

方妍暗自思忖,嘴角不自觉扬起一抹苦笑,既有些自嘲,又带着对后辈的欣赏与期待。

就在整个会议室陷入一片震惊的沉默时,姜东沉稳的声音再度响起,“从血迹分析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考虑两种可能性。”

“如果说这个血迹是凶手在转移物证过程中不慎留下的,那么血迹的形态和分布特征就尤为重要。”

“而如果这个血迹直接来源于凶手本人,那简直就是天赐良机,我们可以立即进行DNA比对。“

他稍作停顿,环视了一圈,继续深入分析:“当然,即便血迹不是凶手本人的,而是来源于死者,这也完全在情理之中。”

“因为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凶手使用匕首行凶时,极有可能在手上沾染大量被害人的血迹。”

“这种情况下,血迹的转移就成为了一个必然的物证链条。“

李旭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从犯罪现场重建的角度来看,如果按照凶手顺手取衣服、拨弄衣服架的行为过程来分析,我个人更倾向于这是死者的血迹。”

“因为在用匕首实施犯罪时,喷溅状的血迹很容易沾染到凶手的手部及衣物。这种血迹的特征应该是......“

话音未落,教导员王佳便接过话茬,她干练地整理着手中的资料:“无论推测如何,我们最终还是要以科学检验为依据。”

“我建议立即将血迹样本送往实验室,与死者的DNA进行比对。”

“如果比对成功,就证实了我们的推测。”

“如果不成功,那就意味着我们可能直接锁定了犯罪嫌疑人的生物证据!“

听到这里,年轻的小汪忍不住笑出声来:“教导员,您这也太乐观了吧?”

“咱们专案组什么时候有过这么好的运气?“

他调皮地眨了眨眼睛,“不过话说回来,万一真被您说中了呢?这案子说不定就能取得突破了。“

李旭闻言,转头看向姜东,眼中满是赞赏。

“姜东同志,不得不说,你真是我们刑侦队的福星。”

“自从你加入以来,不仅破案效率显著提升,就连最普通的案件线索,在你手里都能挖掘出不同寻常的价值。“

他拍了拍姜东的肩膀,爽朗地笑道:“看来我们队是捡到宝了!“

姜东笑着附和:“李队,您过奖了。”

“我不过是个新人,在刑侦这条路上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他谦逊地向在座的前辈们点头致意,“特别是要感谢王教导员的指导,还有汪师兄和方妍师姐的悉心指点。“

“哎哟喂!“

小汪立即夸张地摆手,“说你胖你还喘上了?”

“队长夸你两句就谦虚成这样?“他促狭地挤了挤眼睛,“我可告诉你啊,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的表现!“

这番话引得会议室里爆发出一阵轻松的笑声,连日来的破案压力似乎在这一刻得到了缓解。

在这欢快的气氛中,李旭很快恢复了工作状态。

他转向物证专家方妍:“方妍,你负责准备物证提取工作。”

“要把整个衣服架都完整提取,特别注意血迹样本的保存方式。”

“送到基因检测实验室后,重点比对两个指标:一是与死者DNA的吻合度,二是看能否提取到完整的基因分型。“

方妍立即站起身,利落地回答道:“明白,队长!”

“我这就去准备全套物证提取装备,确保样本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受到污染。“

看着团队成员各司其职的样子,李旭不禁感到欣慰。

他深知,刑侦工作的魅力不仅在于最终破案的结果,更在于这个集思广益的过程。

当所有人都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各自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汇聚在一起时,再棘手的案件也能找到突破口。

这种团队协作的精神,正是他们屡破要案的关键所在。

接着,姜东补充道:“另外,除了血迹检验这个常规操作外,我建议重点勘查这个衣架上的指纹痕迹。”

“要知道,在刑事侦查中,指纹的价值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方妍闻言皱起了眉头,不自觉地搓了搓手指,迟疑道:“师弟,理论上确实如此。”

“但这个衣架的直径不足一厘米,表面又是弧形金属材质...“

他边说边比划着,“就算嫌疑人接触过,留下的指纹也很可能是残缺不全的片段,提取和比对的难度都很大。“

姜东:“师姐,刑侦工作就是要不放过任何可能性。“

他环视在场的侦查员们,声音不疾不徐:“即便是局部指纹,只要能与可疑人员建立关联,再结合血迹的DNA比对,就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这种'由面到点'的侦查思路,往往能事半功倍。“

话音刚落,李旭队长突然眉头一拧。

作为有着二十年刑侦经验的老警察,他立即领悟到这个建议的精妙之处。

先用指纹进行大范围筛查锁定嫌疑人群体,再用DNA技术精准锁定目标。

这种“先广撒网后重点突破“的战术,正是现代刑侦技术的精髓所在。

“妙啊!“

李旭忍不住拍案叫绝,脸上的疲惫一扫而空。

他转头看向姜东,眼中满是欣慰。这个刚调来不到半年的年轻人,不仅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具备系统性的侦查思维。

作为队长,他太清楚这样的干将意味着什么——一个团队要形成战斗力,需要的正是这样能独当一面的人才。

在场的小汪和方妍交换了一个复杂的眼神。

他们想起一个月前姜东刚来时,还觉得这个名校毕业的“书生“不过是纸上谈兵。

可如今,看着姜东条理分明地分析物证价值,提出完整的检验方案,两人都不禁暗自惭愧。

特别是当姜东指出“可以利用指纹数据库进行交叉比对“时,那份专业素养更让他们望尘莫及。

“说得好!“

王佳教导员连声赞叹,目光灼灼地盯着姜东,就像发现了一块璞玉。

在他三十年的警察生涯中,这样既有理论基础又具备实战思维的年轻人实属凤毛麟角。

他转向李旭,半开玩笑地说:“李队,你们刑侦队这是捡到宝了啊。”

“我看姜东的水平,放在省厅专家组都不逊色。“

“哈哈”

此时,方妍已经利落地取出勘查工具。

他小心翼翼地用磁性粉刷显出手印,多角度拍照固定后,再用专用胶带提取。

整个流程行云流水,显示出扎实的基本功。

当证物袋密封完毕时,李旭长舒一口气,目光缓缓扫过这个他们已勘查过五次的现场。

“同志们,“他的声音忽然有些沙哑,“这个屋子我们来过很多次了。“

王教导员接过话头:“确实如此。”

“衣柜我们开合过不下十次,里面的衣物也逐件检查过。“

他走到那个老旧的木质衣柜前,手指抚过被姜东发现异常的那根衣架,“

但只有姜东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后生可畏啊!我看他的刑侦嗅觉,已经超越了很多老侦查员。“

李旭赞同地点头,语重心长地说:“这就好比解数学题,思路决定出路。“

他拍了拍姜东的肩膀,眼中闪烁着期许的光芒:“有的人只能看到题目表面,有的人能想到一两种解法。”

“但真正的高手,总能找到最优解。”

“姜东,你让我看到了刑侦工作的新可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