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新的破案希望!(1 / 1)
如果继续沿着这个思路深入推演,我们的侦查范围就可以进一步收窄。
排查重点应当聚焦在与孩子相熟,或具备条件频繁接触孩子的相关人员身上。
例如直系及旁系亲属、经常来往的邻居、课外辅导老师等。
“熟人作案,并且是孩子非常熟悉的人。”
这句话一出,王佳教导员顿时愣在原地,神情明显凝滞。
事实上,“熟人作案”这一侦查方向,专案组并非没有提出过。
早在案件侦办初期,就有成员推测凶手极有可能是死者家庭的熟人。
凶案发生于深夜,死者一家应已处于睡眠状态。
陌生人一方面缺乏明确的侵入动机和指向性意图,另一方面也难以准确掌握该户人家的具体作息规律、房间布局与生活习惯。
从犯罪逻辑上看,将作案人判定为熟人,具备相当充分的依据。
然而,尽管专案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沿着这条线索连续侦查多日,逐一排查了死者父母双方的亲戚、朋友、同事、生意伙伴及其他社会关系人,却始终未能发现任何明显的犯罪线索或可疑痕迹。
这条原本被寄予厚望的侦查方向,最终陷入僵局,走入死胡同。
正因如此,当姜东此时重新提出“熟人作案”的可能性,王佳教导员并未立即表现出兴奋或认同。
他语气平稳甚至略带疲惫地回应道:“你所说的‘熟人作案’,我们确实已经全面排查过了——包括死者家中两位成年人所有的社会关系,不论是亲属、好友、同事,还是其他往来密切之人,全都逐一过筛,但都没有找到任何可疑线索。”
这些信息,小汪和方妍等人在之前的案情汇报会上都曾听过,同样也觉得难以突破。
然而,姜东仿佛视若无睹,他转向一旁的李雷,继续说道:
“我指的‘熟悉’,并不是指和两个成年人相熟。我的意思是——有没有可能是孩子特别熟悉的人?”
孩子熟悉的人?
此话一出,在场几人都怔了一下,会议室出现短暂的寂静。
受害者年仅6岁,尚未到达法定入学年龄。
案发时,幼儿园教育在当地还未普及,按照地方习俗,孩子通常要满7岁才进入小学就读。
一个6岁的孩子,社交圈能有多大?
日常又能接触到哪些“熟人”?
无非是亲属、隔壁玩伴、父母好友的子女,抑或是偶尔上门照看的亲戚。
听到姜东提出的这个观点,会议室内的其他人并没有像之前那样表现出明显的兴趣,反而陷入一阵短暂的沉默。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近乎凝滞的审慎气氛。
良久,李旭抬手拍了拍姜东的肩膀,语气沉稳却带着几分委婉的否定:
“姜东兄弟,破案这件事,终究还是要讲究实际。”
“如果我们按你说的方向去全面排查一个儿童的人际关系网,会不会有点……太理想化了?”
“我干侦查工作这么多年,经手过不少大案要案,排查、走访、溯源,各种手段都试过,但确实从来没有哪一起案子,突破口是通过调查未成年人——尤其是这么小的孩子——的社会关系打开的。”
“这个方向,我觉得可能不太切合实际。”
王佳教导员也微微颔首,接过话茬说道:“是啊,姜东。”
“咱们是不是可以换个思路再想想?”
“有没有可能犯罪嫌疑人行凶是出于一种极端的心理防备——比如他认为只有不留活口,自己才能安全逃脱?”
“毕竟在很多凶手看来,幸存者一旦向警方提供了关键信息,他们就极有可能被模拟画像锁定。”
“你想想,甚至有些案件里,凶手会刻意毁坏死者的眼睛,就是因为他们迷信‘瞳孔会留下最后一瞥的影像’这种说法。”
面对众人——尤其是来自刑侦队长和教导员的质疑,姜东并没有表现出气馁或退却。
他神色诚恳,语气依旧坚定:
“我明白大家的顾虑。”
“刚才提出的确实只是我个人的一个初步想法,还远远谈不上成熟。
但我始终觉得,这个孩子的死亡太不寻常——就像有什么东西被我们忽略了。
我也说不太清楚,只是直觉上认为,不能轻易放过任何一点可能性。”
他稍作停顿,语气更加坦诚:“当然,如果目前看来这个方向还不成熟。”
“我建议第一时间把采集到的血迹样本送进实验室检验。”
“无论结果如何,至少今天的工作是有突破的——我们拿到了关键物证,也明确了下一步的检验方向。”
就在他话音刚落的刹那,李旭的手机响了起来。
他低头瞥了一眼屏幕,迅速抬手示意大家安静,随后接通电话,语气顿时转为正式:
“喂,马局。”
电话那头传来沉稳而略带急促的男声:“怎么样?现场勘查进展如何?”
李旭转头看了看身边的几位同事,神情略显凝重,对着电话答道:“马局,我们这边的初步复勘工作已经基本结束了,正打算整理一下材料,回去后单独向您做个详细汇报。”
“哎,不用搞那么正式,电话里说就行。”
“这个案子我太熟了,发案那会儿我还是刑侦队长,全程都参与过。”
马局长的语气里透着老侦查员特有的干练和直爽。
“你们这折腾一上午,有没有摸出点什么新思路?有没有什么发现?”
李旭闻言,也不绕弯子,在电话这头清晰地说道:“马局,还真让您问着了。”
“这次我们重新把这案子拎出来复盘,又去了死者家里仔细走了一遍。”
“姜东提出了一个挺有价值的想法——他认为嫌疑人在作案过程中很可能受了伤,并且事后扯了死者的某件衣服用来包扎止血。”
“从这个角度推的话,我们当前的重点,是要对现场血迹做一次地毯式提取,尤其要避开当年已录入的家庭成员血迹,争取筛出是否有外人血迹残留。”
这一连串的逻辑来得有些突然,电话那端的马局长一时没完全跟上。
他沉默了几秒,似乎在脑中迅速回放当年的现场细节,然后略带困惑地追问:“你的意思是……血迹?”
“嫌疑人受伤?这能确定吗?当时现场确实有不少血迹,但主要集中在死者周围……”
作为当年专案组的副组长,马局长对这个案子再熟悉不过。
他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当年案发现场的画面——血迹遍布、气氛压抑。
他强自镇定地带队勘查每一个角落,床单、衣柜、地面……
但当时并未发现什么有价值的物证。
每一个细节都历历在目,却又仿佛蒙上了一层迷雾。
李旭继续汇报:“根据我们这次的勘察,衣柜里的确有一件衣服不翼而飞。”
“具体是哪件目前还不确定。”
“但我们在对应的衣撑上,发现了一点残留的血迹,量不大,位置也非常隐蔽,当年极可能被忽略了。”
“隐蔽的血迹痕迹?”
“你们确定吗?”
马局长语气中带着几分难以置信,却又透出老侦查员特有的敏锐与警觉。
他脑海中迅速闪过当年勘查衣柜时的情景,那些整齐挂着的衣物,那个现在回想起来略显凌乱的角落……
他沉吟片刻,最终说道:“好,你继续讲。”
李旭转头与姜东对视了一眼,微微点头,语气肯定地对着电话说道:“刚才姜东发现这个物证的时候,我第一反应也是惊讶,甚至有些怀疑。”
“但经过我们反复核对现场痕迹和衣架上的血迹形态,现在我可以确定,嫌疑人极有可能在作案过程中受伤,并从衣柜中取出这件衣服用于包扎或擦拭,导致衣架上留下了少量喷溅或擦拭状的血迹。”
“这种血迹形态与案发现场其他部位的血迹有明显区别,更像是事后处理时留下的。”
听到李旭如此笃定的判断,马局长原本尚存的几分疑虑顿时消散。
他对李旭的办案风格和能力再了解不过——没有充分依据绝不会轻易下定论。
他缓缓吐出一口气,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震动:“这真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
难道当年我们真的遗漏了这么关键的物证?
如果真是这样……”
电话这头,李旭语气沉稳地宽慰道:“马局,您别太自责。”
“这种隐蔽的痕迹物证,在当时那种复杂血腥的现场环境下,确实极易被忽略。”
“更重要的是,我们当初都没有意识到嫌疑人会临时取用衣物处理伤口。”
“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果嫌疑人确实受了伤,他顺手扯一件衣服来止血,是完全合理的应急行为。”
“这个思路一打开,很多细节就都能串联起来了。”
马局长沉默片刻,仿佛在脑海中重新推演当年的现场画面,随后他语气凝重地追问:“你刚才提到血迹——是说现在已经明确发现嫌疑人的血迹了吗?”
李旭苦笑了一下,如实汇报:“目前还不能完全确定。”
“由于时间跨度长,血迹早已由鲜红色转为暗褐色,形态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们刚才对现场地面进行了网格化处理,一共提取了200处血迹样本,再加上姜东发现的抛甩状血迹点位,总共是207份。
这些样本会立刻送往实验室进行DNA检验,重点筛选出不属于三名死者的血迹——如果存在,那基本就可以认定为嫌疑人所留。”
马局长听后精神一振,连声说道:“好!好!好!”
“立刻安排实验室加班,优先处理这批检材!”
“我们近年来投入大量资源建成的DNA数据库,终于能派上关键用场了。”
“只要能从这些血迹中比中嫌疑人,这个案子就真的迎来曙光了!这么多年了……总算看到了一线希望。”
另外,请务必转达给实验室的各位同事,这个案件一旦成功告破,所有参与侦办工作的同志,都将立功受奖。
上级领导对我们一直高度重视,也一定会给予充分的认可和隆重的表彰!”
“太好了,马局!”
“真是太感谢您了!”
“一直这么关心和支持我们一线的刑侦工作,大家心里都特别温暖!”
通话快要结束的时候,马局长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继续说道:“说起姜东这位同志啊,确实不简单。”
“上岗还不到一个月,我怎么感觉他就像‘开了挂’一样,进展神速——这哪是坐飞机,简直是坐火箭一般的破案速度啊!”
李旭闻言,不禁笑着转头看向身旁的姜东,应和道:“马局,我跟您有同感。”
“别看姜东年纪轻,他那双眼睛却格外深沉锐利,好像总能洞察到别人忽略的细节。”
“他的每一次推理都扎实严谨、有据可依,每一次分析都让我们眼前一亮,甚至大吃一惊。”
“好啊,好啊,我就不多耽误你们宝贵时间了。
待会儿我还有个会议要参加。
你们务必记住,这个案子我一直非常关注,可以说,是压在我心里多年的一块大石头。
有任何进展,一定要第一时间向我汇报!”
“一定一定,马局您放心,有最新消息我马上联系您!”
电话挂断后,李旭嘴角忍不住扬起,但他仍努力保持镇定,转向大家郑重地传达。
“刚才马局在电话里高度肯定了我们的发现,尤其强调要尽快找到突破口,力争一举拿下这个案子!”
王佳教导员一听,也高兴地接话:“哈哈,马局当年还亲自来勘查过现场呢。”
“要是这个案子真能在我们手上告破,估计他退休前也就没什么遗憾了吧!”
这时,李旭再次看向姜东,语气非常诚恳地说道:“大家都说了,案子破了,人人有功,只是功劳大小不同。”
“但如果真能顺利突破,我认为——首功非姜东莫属。
“我先提前祝贺你!”
小汪和方妍也跟着笑起来。
小汪打趣道:“奖金留下来哈,荣誉归你们就行~”
姜东笑道:“师兄,你这就不够意思了,好不容易有五千块奖金,别一口吞了啊。”
“要不这样,晚上我请客!咱们就去隔壁小馆子,吃点烧烤、喝点啤酒,怎么样?”
李旭也点头附和:“好,没问题。”
姜东爽快答应:“一定一定!如果真有荣誉,我只要名誉,奖金都归大家!”
“哈哈,开玩笑的啦!”
一番说笑之间,几人陆续收拾好设备,气氛融洽地一同离开了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