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一堂算术,一诺千金(1 / 1)

加入書籤

纺织工坊的“榜样效应”,立竿见影。

第二天,天还没亮。

实学书院“女子班”的招生处门口,就被那些,连夜从各个村镇赶来的家长们,围得是水泄不通。

“先生!给我们家丫头报个名!”

“还有我!我闺女手可巧了!”

“我女儿也识字!她也能去纺织厂做工吗?!”

许多原本还在犹豫的家庭,在亲眼看到了那些女工们风光的模样和优厚的待遇之后,彻底打消了心中所有的顾虑。

三天之内,女子班原定的一百个名额,便被一抢而空。

甚至,还有许多家长,因为没有报上名,而懊悔不已。

女子班,在万众瞩目之下,正式开学了。

开学的第一天,谢远亲自到场。

他要为这些,南阳历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女学生们,亲自上第一堂课。

他没有讲任何“三从四德”的大道理,更没有教《女诫》、《女训》里的任何一个字。

他给她们上的,是一堂,生动有趣,也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家庭算术课”。

他现场,在黑板上,出了几道,最贴近她们生活的应用题。

“诸位同学请听题。”

“一户普通人家,丈夫每月外出做工,可得月钱一两。妻子在家中纺纱织布,每月可得月钱八百文。请问,在不考虑任何开销的情况下,这个家,一年能存下多少钱?”

“再请听第二题。”

“如果,这位妻子,学会了记账的本事,精打细算,每月能从非必要的开销之中,省下两百文钱。那么,十年之后,这笔省下来的钱,够不够,给她十六岁的儿子,在城里,娶上一房媳妇?”

这些,与柴米油盐,与嫁娶生计,息息相关的问题,立刻就引起了,在座所有女学生们的,极大兴趣。

她们第一次发现,原来“算术”这门学问,并不是男人们的专利。

而是能让自己的小日子,过得更明白,更富裕的,神奇的“法宝”!

谢远的妹妹小晚,也端端正正地,坐在课堂的第一排。

她几乎没有动用算盘,仅凭心算,便第一个,脆生生地,报出了所有题目的正确答案。

赢得了,满堂的喝彩,和所有姐姐们,那羡慕的目光。

也成为了,所有女学生们心中,第一个,小小的偶像。

一堂课下来,谢远成功地,在这些,对未来还充满了迷茫的女孩们心中,种下了一颗,名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的,宝贵的种子。

然而,就在女子班,顺利步入正轨之时。

一个新的,也是更棘手,更现实的问题,摆在了谢远的面前。

南阳知府叶怀峰和唐宝,联袂找到了他。

两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难色。

叶怀峰先开口,他从袖中,取出了一本厚厚的账簿。

“首辅大人……您看,如今,城中各项工程,全面开花。书院要扩建,工坊要买原料,水利工程更是个无底洞……处处,都需要用钱。”

“可是……可是户部当初拨下的那三十万两白银,经过这大半年的消耗,如今……已经快要见底了。”

唐宝也紧跟着补充道:

“老师,我们唐家虽然还能继续支撑。但南阳试点这么大的一个摊子,光靠我们唐家一家来输血,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我们……缺钱了。”

这,是新政推行以来,遇到的第一个,也是最现实,最无法回避的“财政危机”。

没有钱,再宏伟的蓝图,也只是一座,空中楼阁。

谢远听完两人的汇报,神情却异常的平静。

他似乎,早已料到了这一天的到来。

他带着两人,来到了一个,刚刚在城郊建好的,戒备森严的巨大仓库之前。

仓库的门口,挂着一块崭新的牌子,上面写着:“南阳农业发展银行-储备金库”。

谢远亲自上前,打开了那扇,沉重的金库大门。

叶怀峰和唐宝,向里望去。

瞬间,惊得是目瞪口呆。

巨大的金库之内,没有一箱金银,没有一锭元宝。

而是,堆积如山的,一袋袋,包装得整整齐齐的——

粮食!

这些,正是过去几个月,通过“粮票”政策,从南阳千家万户的农民手中,收储上来的,海量的,作为储备的余粮。

谢远指着这些,堆积如山的粮食,对两人笑道:

“谁说我们没钱?”

“这些,就是我们南-阳,最硬的‘通货’!”

他向两人,详细地解释了自己的,一个石破天惊的计划。

“南阳现在,不缺粮食,也不缺货物。我们缺的,是能够让这一切,都‘流动’起来的资金。”

“所以,我要做的,就是以这满仓的粮食,作为我们最坚实的‘信用储备’。正式地,发行我们南阳自己的‘区域性货币’——新版粮票!”

他将授权唐家的钱庄,以南阳官府的名义,向全社会,正式发行,可随时,足额兑换粮食和现银的新版粮票。

并用这些,发行的“钱”,来支付所有新政工程的款项,和工人们的薪水!

这在当时,是一个石破天惊的,近乎于“凭空创造货币”的,伟大的金融构想。

叶怀峰听得是云里雾里,不明所以。

但唐宝,这个天生的商业奇才,却在瞬间,就明白了,这个计划背后,所蕴含的,巨大的价值和可怕的力量!

他激动得,浑身都在颤抖!

他知道,一旦这个计划成功!

南阳,将拥有自己独立的,强大的,“金融造血”能力!

将彻底摆脱,对朝廷拨款和唐家输血的依赖!

谢远看着激动不已的唐宝,神情变得无比郑重。

他拍着唐宝的肩膀,一字一顿地,叮嘱道:

“宝兄,此事,事关新政成败,民心向背。只能,也必须,交给你来办。”

“我只对你,有一个要求。”

“粮票的发行量,必须,也只能,严格地,与我们粮仓之中的储备量,完全挂钩!”

“一诺千金,绝不可,滥发一张!”

“这是我们的‘信用’,也是我们南阳新政的,命根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