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一张纸币,万家之疑(1 / 1)

加入書籤

“南阳农业发展银行”,将以粮仓中真实的粮食为信用储备,正式发行一种全新的“粮票”,作为可在南阳境内流通的区域性货币。

这个石破天惊的消息,通过官府的公告和《南阳闲话》之上,连篇累牍的详细解读,迅速地传遍了全城。

然而,这个“用一张纸,来换取真金白银和血汗粮食”的构想,对于南-阳的百姓和商户们来说,实在是太过超前,太过匪夷所思了。

公告一出,并未引起谢远预想中的热烈反响。

反而,引发了普遍的,深深的疑虑和不信任。

城中的茶馆里,市民们议论纷纷,言语间充满了担忧。

“你们听说了吗?官府要用纸片子来当钱使!”

“一张纸,就能当银子花?这……这怎么可能?官府该不是看我们南阳最近富裕了,想变着法子,空手套白狼吧?”

“是啊,万一哪天,官府说不认账了,那我们手里辛辛苦苦换来的纸,不就都成了擦屁股的废纸了吗?”

“我看这事儿,悬得很!还是亮晶晶的银子,沉甸甸的铜钱,揣在自己怀里,才最踏实!”

不仅是普通的百姓。

就连南阳商会内部,除了对谢远盲目信任的唐家之外,其他那些新加入的粮商、布商们,也对此,持着强烈的观望,甚至是抵制态度。

他们习惯了银货两讫,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交易方式。

完全无法理解,也无法信任这种,全凭官府一张嘴来做担保的“信用货币”。

粮票正式开始推行的第一天,场面异常的冷清。

新成立的农业发展银行门口,门可罗雀。

愿意用自己家真金白银和血汗粮食,来兑换那一张张花花绿绿纸片的百姓,寥寥无几。

这个情况,让负责此事,并早已立下军令状的唐宝和知府叶怀峰,都心急如焚。

唐宝找到谢远,急切地建议道:

“老师!百姓们信不过,这很正常!依我看,不如我们直接动用行政命令!”

“强制要求,城中所有商户,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粮票!再让衙门出面,强制百姓用粮票缴税!我就不信,这东西推行不下去!”

谢远,再次否决了他这个简单粗暴的提议。

“宝兄,你错了。”

他看着唐宝,语重心长地说道:“信用,这个东西,是换不来的,更是强迫不来的。”

“它只能,靠我们自己,一点一点地,‘挣’回来。”

“我们得让百姓们,亲眼看到,亲手摸到,这张粮票,带给他们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他没有采取任何强制性的措施。

而是,做了第一件,看起来很小的事情。

他宣布,自即日起,南阳所有官府机构,包括知府衙门、水利司、实学书院、以及所有工程队,全部的薪俸和工程款项,都将以“粮票”的形式,进行发放。

这个举动,让那些官吏和工人们,虽然心中也直打鼓,但官府的命令,他们也不得不接受。

就这样,他们成了,第一批“粮票”的,被动的持有者。

紧接着,谢远做了第二件小事。

他让唐宝,在唐家旗下的所有商铺门口,都挂上了一个,用红漆写的,极其醒目的木牌。

上面只有一句话。

“凭官府粮票购物者,所有商品,一律九五折!”

那些领到了薪水(粮票)的官吏和工人们,抱着试一试,不行就去官府闹的心态,走进了唐家的商铺。

他们惊讶地发现,这张纸,不仅真的能买到米,买到油,买到布。

而且,因为有折扣,竟然还比用银子,更便宜!

这个消息,立刻就在他们这些“体制内”的人群中,迅速地传开了。

然而,这还远远不够。

大部分的普通百姓和中小商户,依旧在门外,抱着怀疑的态度,冷眼旁观。

就在此时,一个意外的小事件,成为了破局的,最关键的催化剂。

城西,一个以卖豆腐为生的陈婆婆,因为自己的小孙子,突发急病,急需一笔钱,去请城里最好的大夫。

她将家里仅有的几袋,准备用来换钱的存粮,用小车推到了银行门口。

她哭着,想要将这些粮食,兑换成现银。

但因为银行刚刚开业,手续繁琐,负责兑换的伙计,又是个新手,一时间,没能立刻给她办下来。

陈婆婆眼看孙子等着救命,急火攻心,当场便两眼一黑,昏了过去。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

许多原本就对粮票政策,心存怀疑的市民,立刻就聚集到了银行的门口,指指点点。

“看到了吧!我就说官府是在骗人!”

“拿粮食进去容易,想换成钱出来,比登天还难!”

一场小小的信任危机,眼看着,就要爆发。

就在此时,微服在外,恰好经过此地的谢远,问明了情况。

他没有惊动任何官府的人,只是默默地,分开了人群,走进了银行。

他走到那个,还在昏迷的陈婆婆身边,从自己的怀中,掏出了银袋。

他以“一比一”的市价,当场,兑换了老婆婆车上所有的存粮。

并将那串,沉甸甸的现银,亲手交到了,刚刚被掐醒的,老婆婆的手中。

“老人家,快去给孩子看病吧,别耽误了。”

他还对着那个,早已吓得手足无措的银行负责人,和所有围观的百姓,说了一句,所有人都没想到的-话。

“银行的规矩,要守。但我们南阳的人情,不能丢。”

“我宣布,从今日起,凡家中有急病、急难者,皆可持乡邻里正的证明,来我农业银行,办理‘绿色通道’!”

“先行兑付,手续后补!绝不耽误任何人的救命钱!”

这个举动,和这番话,如同一股最温暖的春风,瞬间,吹散了所有围观百姓心中的疑虑和冰霜!

他们看到,这位高高在上的首辅大人,不仅自己带头,信守着粮票的承诺。

更愿意,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老婆婆,为人情,而破例!

那位陈婆婆,更是感动得热泪盈眶。

她拿着那串救命的银子,没有立刻离开。

而是转身,又从中,取出了一半,递给了银行的伙计。

她用颤抖,却又无比坚定的声音,说道:

“我相信首辅大人!我相信官府!”

“这一半,给我,换成粮票!”

她的这个举动,起到了惊人无比的,示范效应。

在场的百姓们,看到这一幕,终于,彻底地,放下了心中所有的疑虑。

人群之中,第一个人,带头走进了银行。

他用自己怀里,那串攒了许久的铜钱,兑换了,南阳城历史上,第一张,由民众自愿兑换的粮票。

紧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

原本门可罗雀的银行门口,第一次,排起了长长的,望不到头的队伍。

谢远,以一次低调的“微服私访”,和一次,充满了人情味的“破例”。

兵不血刃地,赢得了这场,对他,对整个南-阳新政,都至关重要的,“信用之战”。

南阳的“金融改革”,终于,迈出了最坚实,也是最关键的,第一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