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一席家宴,新旧之辩(1 / 1)

加入書籤

粮票的信任危机,一旦解除。

它所蕴含的,便利性和优惠性,便开始在南阳的民间,展现出了巨大的,蓬勃的生命力。

越来越多的百姓和商户,开始主动地,使用粮票,进行日常的交易。

南阳的整个商业,都因为这种“纸币”的出现,流通效率大大提高,变得空前繁荣。

而南阳农业发展银行,也因此,成为了整个南阳经济运行的,强大的“心脏”。

解决了这个,最核心的财政问题之后,谢远,也终于可以,稍微地,放松一下了。

他决定,在自己的府中,举办一场小规模的,“家宴”。

他邀请的客人不多。

只有,吴提学、工匠李、叶知府这几位,如今南阳新-政的核心骨干。

以及,他最信任的,唐宝。

宴席之上,气氛轻松而热烈。

谢远亲自下厨,做了几道,最地道的南阳家乡菜。

众人推杯换盏,畅谈着南阳这大半年以来,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

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身为“开创者”的,自豪感。

酒过三巡,吴提学抚着长须,满是感慨地说道:

“唉,想当初,老夫还曾担心,首辅大人您所推行的‘实学’,会冲击到圣人大道。”

“如今看来,是我,迂腐了啊!”

他端起酒杯,对着谢远,遥遥一敬。

“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能让天下太平安康,这,才是最大的‘道’啊!”

工匠李也激动地,站了起来,他端着酒杯,脸涨得通红。

“我……我等匠人,几辈子,都被人瞧不起,被人骂是‘下九流’。”

“如今,不仅能入书院,当匠师,还能参与兴修水利这等,利国利民的大事!”

“这一切,全赖大人您的知遇之恩!我……我敬大人一杯!”

然而,就在这片和谐而温馨的氛围之中。

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却从门外,传了进来。

“哼!一群工匠、俗吏,也配与当朝首辅同席?简直是斯文扫地!”

只见一位,身穿儒家长衫,面容古板的老者,不请自来,走进了宴客厅。

此人,是谢家的一位远房族叔,前朝的秀才,思想极为保守。

听闻谢远在家,便以“长辈”的身份,前来“指点”他。

这位族叔一进门,便板着一张臭脸,对满桌的“工匠”和“俗吏”,表示了极大的不屑。

并直接,对谢远开了炮。

“谢远!我且问你!”

“我听闻,你近日在南阳,大搞什么纸做的‘粮票’,又让那些不知廉耻的女子,入学读书,还提拔这等下贱的匠人,来当官?!”

他痛心疾首地,指着谢远。

“你……你这是在自毁我大离的长城!是在动摇我儒家,立国的根本啊!”

他还嫌不够,继续呵斥道:“士农工商,贵贱有别!此乃我华夏千年,不变之铁序!”

“你如今,重商抑儒,提拔贱役!将来,还有谁,肯十年寒窗,苦读圣贤之书,去求取功名?”

“到那时,国将不国啊!”

这番话,让原本热烈的气氛,瞬间降到了冰点。

工匠李等人,更是面露尴尬和愤懑,端着酒杯,不知所措。

唐宝当即便要起身反驳,却被谢远,用一个平静的眼神,制止了。

谢远,没有生气。

他反而很客气地,站起身,请这位族叔入了座。

并亲自,为他斟上了一杯,温热的黄酒。

他平静地,开口问道:“族叔,敢问您,我儒家学说的根本,究竟是什么?”

那族叔一愣,随即挺起胸膛,傲然答道:“自然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说得好。”谢远点了点头。

“那,敢问族叔。若国之不富,民之不饱,工之不精,商之不通。”

“我们,又拿什么,来‘治国’?又拿什么,来‘平天下’?”

“难道,就只靠着书房里那几本,圣贤的书吗?”

他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敲在了所有人的心上。

他指着身旁的工匠李,说道:“这位李师傅,他改良的农具,能让万民增产,不受饥饿之苦。这,便是‘治国’。”

他又指着另一边的唐宝,说道:“这位唐公子,他经营的商路,能让南北货通,充盈国库,抵御外辱。这,便是‘平天下’。”

最后,他看着那位,已经目瞪口呆的族叔,一字一顿地,说出了自己,最核心的,也是最颠覆的理念。

“族叔,时代,已经变了。”

“‘士’,不应该,再是那个高高在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腐朽的阶层。”

“未来的‘士’,应该是,懂农事,精工造,明商贾,能吏治的,全才!”

“这,才是我南阳实学书院,要为我大离王朝,培养的,能真正‘平天下’的,国之栋梁!”

这番话,如醍醐灌顶,不仅让那位前来诘难的族叔,哑口无言。

也让在座的叶知府和吴提学,对谢远那宏伟的“新政”蓝图,有了更深层次的,全新的理解。

那位族叔最终,面红耳赤,再也无颜待下去,羞愧地,自行离席而去了。

一场家庭宴会上的小插曲,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关于“新旧人才观”的,深刻的辩论。

谢远借此机会,成功地,向自己的核心团队,完整地,系统地,阐述了他未来改革,最核心的目标——

“重塑‘士’的定义,再造国家的人才根基”。

而这个,无比宏伟的最终目标。

将不可避免地,与一个,最古老,也最强大的制度。

发生,最激烈的碰撞。

那,便是——

科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