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一份奏折,一石千浪(1 / 1)
联合考试的结果,和谢远在最后,提出的那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迅速地,在南阳城,发酵开来。
成为了,所有读书人,在茶余饭后,讨论的唯一焦点。
一场关于,“经义与实学,孰轻孰重”的民间大辩论,再次兴起。
但这一次,再也没有人,敢轻视“实学”的地位。
那些,在下午场的考试之中,束手无策的府学秀才们,更是受到了巨大的思想冲击。
他们中的一些头脑开明的,甚至开始放下身段,私下里,偷偷地,向实学书院的学生们,请教那些,他们以前根本看不上眼的算术问题。
几天后。
谢远正式公布了,那三个贡生名额的,最终选拔结果。
他没有搞任何平衡,也没有搞任何安抚。
而是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惊人的决定。
“今年的秋闱贡生名额,本官决定,暂时……搁置!”
他向所有翘首以盼的学子们,解释道:
“无论是府学的经义文章,还是书院的实务计算,都展现出了,我南阳学子的优秀之处。这一点,值得肯定。”
“但是!”他话锋一-转,“这场考试,也都暴露出了,你们各自,非常明显的短板。”
“以诸位目前这种‘偏科’的状态,即便去了省城,参加乡试,恐怕也难有作为,只是自取其辱罢了。”
“与其如此,不如,都静下心来,潜心修炼,补足短板。待到来年,再一展宏图,为我南-阳,争光添彩!”
这个决定,虽然让两边的学生们,都感到了一丝失落。
但谢远给出的理由,却是合情合理,无懈可击,让他们根本无法反驳。
紧接着,谢远宣布了第二项,更加重磅的决定。
“自下月起,南阳府学,将正式增设‘算术’与‘格物’,两门必修课程!由实学书院,选派最优秀的教习,前去授课!”
“与此同时,南阳实学书院,也将正式增设‘经义’与‘策论’,两门必修课程!由府学,选派最博学的夫子,前去讲学!”
他要求,未来的南阳学子,无论出身,无论派别,都必须是,“经义策论通晓,农桑算术精通”的“全能之才”!
这个“教学互换”的举措,彻底地,打破了南阳新旧两大学府之间,那道无形的壁垒。
也正式开启了,南阳教育改革的,崭新篇章。
处理完南阳本地的这些事务之后,谢远知道,是时候,将他在这里,积累的这些宝贵的“试点经验”,推向全国了。
他将那两份,在考试中,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最优等的试卷,附在了后面。
连同自己,亲笔撰写的,一份长达万言的奏折,一同封装。
以八百里加急的形式,星夜兼程,送往了京城。
这份奏折的标题,名为——
《论科举改制与人才选拔之我见》。
奏折之中,他详细地,阐述了南阳联合考试的整个过程和最终结果。
并以此为论据,深刻地,剖析了,现有科举制度,“只重文采,不重实务”的巨大弊端。
他大胆地,在奏折中提出。
如今的大离王朝,面临的,早已不再是开国之初,“以文治,定天下”的旧局面。
而是,“百业待兴,国力待强”的全新阶段。
因此,国家的人才选拔制度,必须,也必然,要与时俱进!
他正式地,在奏折之中,提出了自己,早已酝酿许久的,惊世骇俗的科举改革方案:
在保留现有“文科”考试的基础上,正式增设“算学科”与“格物科”!
分科考试,分科取士!
文科优等者,可入翰林,可为言官,主修史,定礼法。
而理科优等者,则直接进入六部,入户部,掌财政;入工部,兴水利!
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
这份奏折,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京城的朝堂之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以唐太傅为首的“新政派”官员,在看到这份奏折之后,无不大加赞赏,认为此乃强国之本,万世之基!
但更多,深受传统儒家教育影响的保守派官员,则对此,表示了激烈的反对。
他们纷纷上奏,痛斥此举是“以杂学,乱正统”,是“将工匠商贾之流,与圣人门徒并列”,是动摇国本的,极其危险的举动!
双方在朝堂之上,展开了长达数日,寸步不让的激烈辩论。
最终,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那位,端坐在珠帘之后,垂帘听政的平乐公主身上。
等待着她,做出最终的裁决。
平乐公主,也收到了谢远,随奏折一同寄来的私信。
信中,谢远没有提任何关于朝堂博弈的技巧。
他只对她说了一句话。
“殿下,改革之路,从无坦途。”
“开弓,没有回头箭。”
“今日之大离,不进,则退。”
平乐公主看着这句,充满了力量和决心的信,又想起了谢远,在南阳,创造的那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她的眼神,变得无比的坚定。
在一次,最为关键的朝会辩论之上。
面对着保守派老臣们的,声泪俱下的诘难。
平乐公主抱着小皇帝,第一次,以监国长公主的身份,说出了一句,足以载入史册的话。
她对满朝文武说:
“谢首辅,在南-阳能做成的事,没道理,在我整个大离,就做不成。”
“祖宗的基业,固然要守。但祖宗的基业,更要,让它变得强盛!”
“此事,本宫……准了!”
她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展现出了她这段时间以来,迅速成长的政治智慧。
“当然,国事艰难,不可一蹴而就。”
“先帝遗诏之中,曾命谢首辅总领新政。凡新政之事,内阁可先行试点,再奏报朝廷,以求稳妥。”
“从今日起,科举改制一事,便以‘江南’与‘南-阳’两地为试点,先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