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一碗药汤,万民之康(1 / 1)
铁牛,踏上了前往江南的求才之路。
而南阳的各项建设,并未因此而有丝毫的停歇。
谢远将自己的目光,从那些宏观的制度改革之上,暂时移开。
转向了,一个更具体,也更贴近百姓日常的民生细节——医疗与卫生。
在下乡勘察的过程中,他痛心地发现。
南阳的百姓们,普遍缺乏最基础的卫生知识。
生了病,要么,就是靠着年轻力壮,“硬抗”过去。
要么,就是去村口的土地庙里,求神拜佛,烧香磕头。
实在撑不住了,才会想着,花费一笔,对他们而言,堪称天价的诊金,去城里那几家,高高在上的大药堂,请一位大夫看一看。
一场,在后世看来,再也普通不过的“风寒”,就可能让一个壮劳力,彻底丧失劳动能力。
一场小小的“腹泻”,就可能轻易地,夺走一个孩童的生命。
这个问题,如同一块块无形的巨石,沉重地,压在每一个贫寒家庭的身上,严重地制约了南阳的生产力,和百姓们最基本的幸福感。
这天,谢远在城中微服查访。
当他路过一条贫民巷时,看到一户人家的破旧门口,围着不少神情悲戚的街坊邻里。
从那低矮的茅草屋里,还隐隐传来,妇人那凄苦无比的哭声。
“大伙儿,这是出了什么事了?”谢远上前,向一位正在叹气的老者,开口询问。
那老者看了他一眼,唉声叹气地说道:“唉,客官您有所不知啊。”
“是老李家的小孙子,也不知怎么了,从昨天夜里起,就浑身滚烫,说胡话,刚才……刚才还抽搐了起来,怕是……怕是得了‘急惊风’,要不行了啊。”
另一位大婶也抹着眼泪补充道:“是啊,太可怜了。老李家穷,连去城里回春堂请大夫的诊金,都凑不出来。这……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等死了啊。”
谢远闻言,心中一紧。
他分开人群,走进屋里。
只见一个约莫四五岁的小男孩,正躺在床上,满脸通红,嘴唇干裂,已经陷入了昏迷。
孩子的母亲,正趴在床边,哭得肝肠寸断。
谢远上前,伸手摸了摸孩子的额头。
滚烫!
典型的,急性高热惊厥。
在后世,几片退烧药,就能解决的问题。
在这里,却是一道,足以夺人性命的鬼门关。
他立刻对身旁的护卫下令:“快!回府!将我书房药箱里,备着的石膏、知母、甘草,都取来!用最快的速度!”
在众人那,将信-将疑的目光之中,谢远亲自,用随身携带的一个行军小锅,就在那户人家的院子里,升起了火。
他熟练地,按照君臣佐使的配比,为那孩子,熬制了一碗,最简单,却也最对症的退烧药汤。
他还指导着那位,已经六神无主的母亲。
“大嫂,快去打一盆干净的温水来。”
“不要用热水,也不要用冷水,就要温水。”
“用布巾,不停地,擦拭孩子的额头、脖子,还有手心脚心。这样,能帮他,把身体里的热气,散出来。”
这些,在当时人看来,颇为“古怪”,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法子。
却起到了,立竿见影的,神奇效果!
半个时辰之后。
那个原本已经昏迷不醒,浑身抽搐的孩子,身上的热度,竟真的,奇迹般地,降了下来!
他悠悠地,睁开了眼睛,发出了一声,微弱的呻吟。
“娘……”
这一幕,让在场所有围观的街坊邻里,都惊呆了!
他们看着谢远,如同在看一位,能起死回生的,在世神仙!
“活了!真的活了!”
“天啊!谢首辅真是神人啊!”
孩子的父母,更是对他,感恩戴德。
他们当场,就要对着谢远,磕头谢恩,却被他,稳稳地扶住了。
“老乡,使不得。”
谢远看着他们,认真地说道:“这,不是什么仙法,只是简单的‘格物’之理。记住,以后生了病,要信大夫,信科学,不要再去求什么鬼神了。”
这件事,很快就在南阳的坊间,迅速地传开了。
“谢首辅一碗药汤,救活病危孩童”的故事,被传得是神乎其神。
谢远抓住这个机会,顺势而为。
他让《南阳闲话》,立刻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版面。
版面的名字,就叫做——“健康小贴士”。
第一期的内容,就是用最通俗易懂的,带着插图的文字。
向所有的南阳百姓,科普,“勤洗手、喝开水、食物要煮熟、生病要通风”等,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卫生常识。
以及,如何用一些最常见的草药,去应对“风寒”、“腹泻”等,日常小病。
这种,前所未有的“医学科普”,让百姓们,是大开眼界。
他们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自己的身体健康,是可以主动地,去学习和维护的。
然而,这个惠及万民的举动,却触动了,另一个群体的,核心利益。
南阳城,最大的药堂,“回春堂”之内。
东家孙掌柜,看着那份,几乎人手一份的《南阳闲话》,脸色变得是异常的难看。
他对身边,几位坐堂的大夫,阴阳怪气地说道:
“呵呵,诸位都看看吧。”
“我们这位谢大首辅,真是要把我们所有人的饭碗,都给砸了啊!”
“他教那些穷鬼,自己去治那些头疼脑热的小病。以后,谁还肯花大价钱,来我们回春堂,看病抓药?”
这“回春堂”,是南阳医药界的绝对“霸主”。
他们通过垄断几种珍稀药材的进货渠道,和笼络城中所有名医资源的方式,常年维持着高昂的药价,牟取着惊人的暴利。
孙掌柜眼珠一转,一条毒计,便涌上了心头。
几天后。
城中,开始流传起一个新的谣言。
“听说了吗?谢首辅那个药方,可不能乱用啊!那是虎狼之药!虽然见效是快,但最是损伤人的根基!”
“是啊!我三舅姥爷的邻居,王家村那个老汉,就是喝了报纸上的方子。病是好了,可人也虚得,下不了床了!”
这些谣言,精准地,击中了百姓们心中,那“是药三分毒,慢调理才能去根”的传统观念。
许多人,又开始变得,将信将疑起来。
谢远知道,简单的辟谣,是毫无用处的。
要想彻底地,解决南阳的医疗问题。
就必须,建立一个,全新的,能让所有百姓,都信得过的,崭新的医疗体系!
他的目光,投向了城外,那片刚刚完成基础建设的,广阔的空地之上。
那里,原本是计划,用来修建新的,更气派的知府衙门的。
他对前来汇报工作的叶知府说:
“叶大人,新的府衙,暂缓修建。”
“我要在那片地上,建一座,我大离王朝,从未有过的东西。”
“一座,面向所有百姓,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立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