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初入翰林,锋芒初露(1 / 1)

加入書籤

翰林院,大离王朝的储相之地,文官的最高殿堂。

谢远身着崭新的六品青色官服,腰佩御赐的紫金鱼袋,踏入了这扇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大门。

他太年轻了。

年轻到与这里沉稳、肃穆的氛围格格不入。

院中的同僚们,大多是科举出身,一步一个脚印熬上来的老翰林。他们看着这个仿佛“一步登天”的少年,表面上客客气气,拱手道贺,言语间却透着一股疏离。

“恭喜谢修撰,年纪轻轻,便得圣眷,前途不可限量啊。”

“是啊,我等在翰林院熬了十年,也不及谢修撰圣前一曲箫音啊。”

酸溜溜的话语,毫不掩饰。

所有人都抱着看戏的心态,想看看这个没经历过科场磨砺的“天才”,究竟是真有本事,还是个中看不中用的花瓶。

很快,他们“看戏”的机会就来了。

翰林院的最高长官,掌院学士,是首辅张敬的得意门生。

他将谢远叫到堂前,和颜悦色地分派了任务。

“谢修撰,你初入翰林,对院中事务尚不熟悉。这样吧,南书房还堆着一批前朝废弃的《起居注》,因年代久远,散乱不堪,一直无人整理。此事虽繁琐,却也能磨练心性,就交由你来负责吧。”

在场的翰林们,心中都暗自冷笑。

谁都知道,整理前朝故纸堆,是翰林院里最枯燥、最辛苦、最没有前途的苦差事。

那些《起居注》,被虫蛀鼠咬,字迹模糊,顺序颠倒,整理起来费时费力,还毫无功劳可言。

这分明是想把谢远这颗新星,扔进故纸堆里,磨掉他所有的锐气和光芒。

一个典型的下马威。

然而,谢远却仿佛没听出其中的意味,欣然领命。

“多谢学士大人提点,下官遵命。”

他没有丝毫怨言,转身便一头扎进了灰尘弥漫的南书房。

这一扎,便是整整十天。

他每日早来晚走,将自己埋在那堆积如山的故纸堆里。

掌院学士和同僚们看在眼里,都以为他这是认命了,心中不免更多了几分轻视。

他们却不知道,这项在他们看来枯燥无比的工作,在谢远眼中,却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凭借着远超这个时代的知识体系和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那些散乱的记录,在他眼中,仿佛变成了一块块拼图。

他整理的速度极快,更在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皇帝日常起居记录中,敏锐地发现了几处前后矛盾的记载。

通过比对时间、人物和事件,他竟然从中,发现了三件前朝被史官刻意掩盖,或是被胜利者篡改的重大历史疑案!

每一件,都足以颠覆史学界多年的定论。

谢远不动声色,将自己的发现和详细的考证过程,写成了一份条理清晰的札记。

札记的标题,名为——《前朝史疑辨正》。

他没有声张,只是将这份写好的札记,“无意”中放在了自己整理文书的案头。

机会,是留给有心人的。

翰林院中,有一位姓刘的老学士,学问扎实,为人正直,只因不是首辅一派,多年来一直被打压。

这日,他因查找一份资料,偶然走进了南书房。

他看到谢远埋头苦干,又看到他案头那份墨迹未干的札记,一时好奇,便拿起来翻看。

只看了一眼,他的手,便再也放不下了。

“这……这怎么可能?”

刘学士越看越心惊,越读越震撼。

谢远在札记中提出的观点,大胆而新颖;他所罗列的证据链,更是环环相扣,无懈可击!

这哪里是一个少年人的随笔?这分明是一篇足以撼动国史的鸿篇巨制!

刘学士如获至宝,激动得浑身颤抖。

他拿着札记,也顾不上规矩了,直接冲出了翰林院,奔向了主管修史的国史馆。

“你们快看!快看这个!”

这份《前朝史疑辨正》,在国史馆,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

几位德高望重的史学大家,当即便被召集起来,连夜开会,就着烛火,对札记中的每一个论点,进行激烈的研讨和辩论。

最终,天亮之时,他们得出了一个一致的,且令人震惊的结论:

谢远的考证,无懈可击!前朝的历史,真的需要重写!

此事非同小可,立刻被上达天听。

皇帝在得知此事后,召集国史馆官员入宫垂询,在听完汇报,并亲眼看了谢远那份条理清晰的札记之后,龙颜大悦。

“好!好一个谢远!”

皇帝抚掌赞道:“不仅有锦绣文章,更有这等严谨务实的治学之风!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这才是真正的翰林!”

他当即下旨。

“命国史馆,即刻以此札记为蓝本,重修前朝史!务求还历史一个真相!”

“另,赏翰林院修撰谢远,御笔一套,贡墨一箱,以彰其功!”

圣旨传到翰林院。

所有人都惊呆了。

尤其是那位想给谢远下马威的掌院学士,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尴尬得无地自容。

他本想用最无聊的苦差事困住谢远。

没想到,这苦差事,反而成了谢远一鸣惊人,再次获得圣眷的垫脚石!

经此一事,翰林院的风气,为之一变。

再也无人敢小觑这位年轻的谢修撰。

许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的老翰林,甚至开始主动向他请教一些学术上的问题。

谢远在翰林院,终于彻底站稳了脚跟。

这日,他刚下值回到府中。

唐宝便拿着一封厚厚的家书,兴冲冲地跑了过来。

“老师!南阳来的信!”

信是唐府的管家代为转交的。

谢远展开信纸,上面是父亲那熟悉的,略带颤抖的笔迹。

信中,父母告知家中一切安好,唐家对他们照顾有加,让他不必挂念。

信的最后,还提了一句。

说《大离风华报》如今已在南阳风行,连他那不识字的妹妹,都天天缠着母亲,要听《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最喜欢的人物,是那个“骑着赤兔马的大英雄”。

谢远读着信,字里行间,都透着家人的思念与骄傲。

他会心一笑,心中的疲惫,一扫而空。

可他刚放下家书,管家又神色古怪地来报。

“公子……”

“翰林院门口,太子殿下和三皇子殿下的马车,同时到了。”

“他们的管家,都说自家殿下有请,正在门口……等着您呢。”

一场没有硝烟,却比任何战场都更加凶险的“抢人大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