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风华书局,经世济用(1 / 1)
“臣,乃天子门生。”
这六个字,是投名状,也是护身符。
御书房内的那场君臣对答之后,大离皇帝对谢远的信任,达到了顶峰。
他知道,这个年轻人,是他可以放心使用的一把快刀。
很快,一道圣旨再次从宫中传出。
皇帝将《大离风华报》收归国有,并交由翰林院修撰谢远全权负责运营。
不仅如此,皇帝还破天荒地从自己的内帑中,拨付了三万两白银的启动资金,下令成立一个全新的官方机构——风华书局。
这个书局,名义上归属翰林院,实际上,只对皇帝一人负责。
旨意一下,满朝文武,再次被皇帝对谢远的恩宠所震惊。
所有人都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个书局。
这是皇帝,亲自将大离王朝的“喉舌”,交到了这个年仅十几岁的少年手中!
谢远,顿时,拥有了向整个天下发声的权力。
风华书局,在唐宝这位商业奇才的亲自操盘下,以一种惊人的速度,迅速扩张。
它不再仅仅是印刷一份报纸。
《三国演义》的单行本,一经推出,便被抢购一空,洛阳纸贵。
谢远亲自审校的《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启蒙读物,成了所有学子的必备书籍。
更重要的是,在谢远的主导下,风华书局开始大量出版各类农学、工学、算学等实用书籍。
《齐民要术》、《农政全书》、《九章算术详解》……
这些被传统儒生视为“奇技淫巧”的“杂学”,第一次,被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郑重姿态,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经世济用,知行合一”这八个字,被刻在风华书局的大门之上,也成了书局的核心理念。
一时间,京城之中,风气大变。
大批有志于“实学”,却被传统科举制度排斥、终日郁郁不得志的寒门人才,仿佛看到了指路的明灯。
他们从四面八方,向着风华书局汇聚而来。
有擅长农桑的老农,有精通机关术的木匠,有对数字极其敏感的账房先生……
谢远对这些人,来者不拒,一一予以重用。
风华书局,渐渐成为了一个汇聚了各路奇人异士的“实学”中心。
而谢远,也在这里,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真正的人才库和智囊团。
首辅府邸。
张敬听着下属关于风华书局的汇报,第一次,感到了深深的无奈和棘手。
他发现,他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他越是想动用权术去打压谢远,谢远就越是能借力打力,博得皇帝的赏识和民间的声望。
时至今日,谢远已经巧妙地将自己,和“民心”、“实学”,甚至是“皇权”,这三样最不能触碰的东西,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再想动他,已是投鼠忌器,难如登天。
“大人,那……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心腹问道。
张敬沉默了许久,才缓缓吐出两个字:“等。”
“等他自己犯错。”
他相信,少年得志,必然狂妄。只要谢远自己行差踏错,他就有的是机会,将其置于死地。
然而,谢远并没有犯错。
他正忙着做一件,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
他组织了风华书局所有的人才,开始编撰一部前所未有的,涵盖了大离王朝农业、手工业、矿业、建筑等各项技术的百科全书。
他亲自为这部注定要改变时代的巨著,定下了名字——
《天工开物》。
就在京城因为风华书局而风起云涌之时,一封辗转数千里,来自北蛮草原的信,送到了谢远的手中。
自从“炮镇海城楼”一联传出,天阿离被迫在金殿之上奉茶认错后,她便带着满腹的惊疑与不甘,随使团返回了北蛮。她本以为,那个名叫谢远的少年,不过是运气好,恰巧能对上此联罢了。
然而,随着《大离风华报》通过边境贸易,开始零星地流入草原,天阿离第一次看到了谢远亲笔撰写的那些文章。从“民心如水,君王如舟”的治国之论,到《三国演义》中波澜壮阔的权谋画卷,再到“经世济用,知行合一”的实学理念……她越看越是心惊,越看越是佩服。
她终于意识到,那个让她一败涂地的南方少年,其胸中所学,早已超出了诗词歌赋的范畴,达到了一种她难以企及的高度。那是一种足以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命运的大学问。
于是,便有了这封信。
信,是北蛮圣女天阿离,亲笔所书。
信上的字迹,清丽而有力,一如其人。
信中,天阿离没有再提任何胜负之争,而是对谢远在报纸上所展现出的思想和才学,表达了极大的敬佩。
“先生之言,如晨钟暮鼓,发人深省。阿离虽身在草原,心亦向往之。”
“然,纸上得来终觉浅。阿离斗胆,欲邀先生于雁门关外一会,不为比试,只为对谈。”
“我与先生,各代表一方文明。我想当面听一听,先生心中那‘天下大同’的未来,究竟是何模样。”
这场邀约,已经超越了个人,上升到了文明对话的高度。
平乐公主在得知此事后,第一时间便风风火火地冲进了谢府。
她一把抢过信,秀眉倒竖,脸上满是“醋意”。
“好你个谢远!本宫天天来找你,你都以公务繁忙推脱。这北蛮的狐狸精一封信,你就要千里迢迢赴约了?”
她叉着腰,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道:
“怎么?我大离的公主要见你,还得排在那北蛮圣女的后面不成?”
谢远苦笑着从她手中拿回信。
“殿下,此事非同小可。”
他收起玩笑的神色,变得无比郑重。
“这,或许是一个能真正解决我大离与北蛮,长久以来边境冲突的最好契机。”
他知道,拳头,永远无法真正征服人心。
但思想,可以。
他当即入宫,向皇帝上奏,请求以“文化交流使”的身份,代表大离,前往边境,与北蛮圣女,进行一场关于两国未来的“巅峰对话”。
皇帝沉吟许久,最终,准了。
“朕,信你。”
但他不放心谢远一人前往,便下令,由平乐公主,带一队皇家卫队,一同前往。
既是代表皇室,彰显重视,也是监军,更是……保护。
一场关系到两国未来命运的“雁门之会”,就此敲定。
然而,就在谢远和公主一行,准备出发的前一夜。
京城,谢府。
夜,如浓墨。
数十名身穿夜行衣的蒙面刺客,如同鬼魅一般,悄无声息地翻入了谢府的高墙。
他们的身法利落,配合默契,手中握着的,是清一色,泛着寒光的北蛮弯刀!
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谢远的卧房!
“噗嗤!”
守夜的家丁,甚至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惨叫,便被一刀封喉。
刺客们如入无人之境,直扑内院。
刀光剑影之中,为首的刺客一脚踹开谢远的房门,用一口生硬的汉话,冷声道:
“敢辱我圣女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