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边境之会,文明互鉴(1 / 1)
“保护老师!”
唐宝不知从哪来的勇气,抄起一根门闩,挡在了谢远身前。
但刺客的目标,根本不是他。
冰冷的刀锋,直指谢远!
“铛!”
千钧一发之际,一道身影从房梁上急坠而下,手中的长剑精准地架住了弯刀。
是平乐公主的贴身侍卫!
紧接着,数十名皇家卫队和闻讯赶来的锦衣卫,从四面八方涌了进来,将刺客团团包围。
一场激烈的厮杀,在小小的院落里展开。
谢远在侍卫的护卫下,冷静地观察着战局。
他发现,那些刺客虽然手持北蛮弯刀,但他们口音却似京城人士,甚至在发现事不可为时,竟毫不犹豫地咬碎了藏在齿间的毒囊自尽。
这不像是报复。
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栽赃嫁祸的死士行动!
谢远心中了然,但他并未声张。
天亮之后,他与心有余悸的平乐公主,在锦衣卫的重重护卫下,踏上了前往边境的征程。
一路西行,景致愈发荒凉。
当他们抵达大离王朝的北境雄关——雁门关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震撼了。
这里,没有京城的繁华,没有江南的富庶。
只有高耸的城墙,凛冽的寒风,和一张张被风沙和贫瘠雕刻得麻木的脸。
城墙之上,刀痕遍布。
城墙之下,村落凋敝。
谢远第一次,如此直观地,亲眼看到了战争,给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他那句“为生民立命”的信念,在这一刻,不再是一句口号。
而是化作了沉甸甸的,压在他心头的责任。
三日后,雁门关外,两国军队对峙的缓冲地带。
一座临时搭建的帐篷里,谢远终于见到了那位名动天下的北蛮圣女,天阿离。
她没有穿华丽的宫装,而是一身简洁的草原白色长袍,长发编成无数细小的辫子,缀着银饰。她的美,带着一种草原的圣洁和天空的广阔,眼神清澈而智慧。
她没有客套,开门见山,声音清冷如天山之雪。
“谢先生,我的人民在忍饥挨饿,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而我听说,你们大离的皇帝,却在用最名贵的木料,修建他的宫殿和花园。”
她的目光,直视着谢远。
“请你告诉我,这,就是你所说的‘文明’吗?”
这是一个无比尖锐,也无比现实的问题。
一场关于两种不同文明的激烈辩论,就此展开。
他们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就“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优劣、冲突的根源、以及未来共存的可能,进行了长达数日的,针锋相对的辩论。
天阿离指责农耕文明的固步自封与资源浪费。
谢远则点出游牧文明因其不稳定性,而必然带来的掠夺与破坏。
平乐公主在一旁,听得时而紧张,时而沉思。
但渐渐的,她发现,谢远并没有像寻常大离文人那样,居高临下地宣扬华夏正统。
他坦然地,承认了农耕文明在面对天灾人祸时的脆弱性,和其内部存在的严重阶级固化问题。
他以一种平等、尊重的姿态,分析着两种文明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
最后,他提出了一个超越了两人之前所有争论的,全新的理念。
“圣女殿下,我们为何,一定要分出优劣胜负?”
“北蛮有良马、牛羊和丰富的矿产,却缺少粮食和精美的铁器。”
“我大离有充足的粮食、先进的技术和灿烂的文化,却也需要强壮的马匹来巩固国防。”
“我们,为何不能用贸易,来代替战争?用互补,来代替掠夺?”
他看着天阿离,眼中闪烁着真诚的光芒。
“让我们的商队,带着丝绸和铁锅,去换取你们的牛羊和皮毛。”
“让你们的牧民,可以用多余的马匹,换来足够过冬的粮食。”
“我们,甚至可以进行文化的互鉴。我大离的书籍,可以教你们耕种和算术;你们草原的歌谣,也能为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艺术。”
“战争,是最低效、最野蛮的交流方式。而和平与贸易,才是文明与文明之间,最好的桥梁。”
天阿离,被谢远这番广阔的胸襟,和超越了整个时代的宏大构想,彻底折服了。
她那双圣洁的眸子里,第一次,流露出了名为“倾慕”的情感。
她意识到,眼前的这个男人,他的心中,装着的,是整个天下。
她站起身,对着谢远,深深地行了一个草原之礼。
“先生之言,阿离……受教了。”
最终,在谢远的主导和平乐公主的见证之下,双方达成了一份具有历史意义的协议。
史称——“雁门之约”。
大离王朝,开放雁门关作为贸易互市,向北蛮出口粮食、茶叶、铁器和文化书籍。
北蛮,则以牛羊、战马、皮毛和珍稀矿产作为交换。
并且,北蛮承诺,十年之内,不再南侵。
一份合约,换来了北境至少十年的和平!
而在此期间,平乐公主带来的锦衣卫,也终于查明了那场刺杀的真相。
人证物证俱在,所有线索,都指向了同一个源头——当朝首辅,张敬!
果然,是他的嫁祸之计。
他意图挑起两国争端,破坏谢远与圣女的和谈,最好是能让谢远死在边境,一了百了。
带着“雁门之约”这份足以封侯拜相的巨大功绩,以及首辅嫁祸的铁证,谢远与平乐公主,踏上了班师回朝的道路。
所有人都以为,等待他们的,将是无上的荣耀和光明的未来。
然而,当他们的车队,回到京城之时,却敏锐地发现,城中的气氛,诡异到了极点。
街道之上,巡逻的禁军,多了一倍不止。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山雨欲来的压抑。
很快,一个惊天的消息,传入了他们的耳中。
就在他们离开京城的这一个月里。
首辅张敬,因“结党营私,图谋不轨”,已被皇帝下旨,打入天牢。
但朝堂之上,空出来的权力真空,却没有被皇帝收回。
而是几乎全部,落入了三皇子晋王的手中。
而原本的东宫太子,则因“德行有亏”,被父皇下令,软禁于东宫之内,不得外出。
最可怕的是。
那位曾经对谢远信任有加的皇帝陛下,已经连续半月,以“龙体欠安”为由,不曾上朝。
整个大离王朝的权力,已经悄然易主。
谢远坐在马车里,听着唐宝带来的消息,心中一片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