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金殿定鼎,万象更新(1 / 1)
卯时,天色微明。
厚重的皇城朱雀门,在“嘎吱”的声响中,缓缓开启。
百官身着素白色的丧服,表情肃穆,踏着雨后微湿的青石板路,沉默而有序地,依次入宫。
这是国丧期后的第一次大朝会。
所有人都清楚地知道,今天,将决定这个历经风雨的王朝,未来百年的最终走向。
宽阔的宫道之上,官员们自觉地,分成了几个泾渭分明的阵营。
以唐太傅、张御史为首的“保皇派”文臣们站在一起,他们彼此交换着眼神,神情平静而坚定,显然早已统一了意见。
以九门提督陈将军为首的武将集团,则个个昂首挺胸,目不斜视,身上散发着一股沉凝如山的铁血之气。
而那些曾经分属于太子和三皇子一系的官员们,则面色复杂地聚集在队伍的末端,一个个低头不语,整个队伍的气氛,压抑到了极点。
就在此时,一个身影,出现在了宫道的尽头。
当谢远身着那件崭新的一品首辅朝服,出现在众人视野中时,所有嘈杂的议论声,都瞬间消失了。
他的步伐不快不慢,每一步都踏得异常沉稳。
他的眼神平静如水,扫过众人时,却带着一股无形的威压,让所有挡在他身前的官员,都下意识地,为他让开了一条道路。
他没有看任何人,径直走到了百官之首的位置,站定。
这个位置,曾经属于权倾朝野的前首辅张敬。
如今,属于年仅不足二十岁的他。
一个时代的更替,在这一刻,显得如此清晰,又如此理所当然。
吉时已到。
“开启殿门——”
随着太监尖利的唱喏声,金銮殿那两扇沉重的殿门,被缓缓推开。
百官整理衣冠,鱼贯而入。
大殿之内,庄严肃穆。
高高的龙椅之上,空无一人。
但在龙椅之侧,却破天荒地,增设了一席。
平乐公主祝无双,一袭黑色宫装,头戴凤钗,面容肃穆地,端坐其上,代表着皇室,监国听政。
殿前的大太监,手持拂尘,用尽全身力气,高声唱道:
“宣——先帝遗诏!”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谢远手捧着那卷承载着帝国未来的明黄色圣旨,缓步走上丹陛,最终,站在了那张空置的龙椅之下。
他缓缓转身,面向台下黑压压的文武百官。
整个金銮殿,落针可闻。
但他,却没有立刻宣读。
他的目光,如同最精准的探查之镜,缓缓扫过殿下的每一个人。
他看到了太子那张落寞而认命的脸,看到了原三皇子党羽们那不甘又恐惧的神情,更看到了唐太傅、张御史等人那充满期待与敬畏的目光。
所有人的表情,尽收他的眼底。
“宣读遗诏之前。”
谢远开口了,他的声音清朗而有力,回荡在金銮殿的每一个角落。
“本官有三事,需先行公布于众,以正视听。”
他不按常理出牌的举动,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第一事!”
谢远从袖中,取出了第一份奏章。
“江南平南王,上书归顺!奏章中言明,愿永为朝廷屏障,绝无二心!并恳请朝廷,以江南为试点,推行商贸新政,以富国强民!”
这个消息,如同第一颗定心丸,让所有官员,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那悬在头顶最大的“地方割据”之患,平息了。
“第二事!”
谢远又拿出了第二份奏章。
“九门提督陈将军,联合京城驻军三十七位将领,联名上奏!奏章中,痛陈我大离京城军防之种种弊病,恳请朝廷进行兵制改革,提高兵士待遇,严明军功赏罚!”
此言一出,以陈将军为首的武将集团,齐齐单膝跪地,声如洪钟:
“我等,愿为大离,肝脑涂地!”
这代表着,整个武将集团,都已旗帜鲜明地,站在了即将到来的“新政”这一边。
“第三事。”
谢远拿出了最后一份,也是最关键的一份奏章。
“东宫太子殿下,上书自请,放弃储君之位。”
他将奏章展开,朗声读道:
“……孤自知德行有亏,不堪为君。愿退位让贤,以全手足之情,以安国家之本……”
读完,谢远将奏章合上,看着太子所在的方向,语气中,带着一丝真诚的敬意。
“太子殿下,深明大义,胸襟广阔,实乃皇家之典范。本官提议,新君登基之后,当善待太子,封为‘安乐王’,非诏不得入京,以彰其德。”
他给了这位彻底失败的储君,一个最体面,也最安稳的台阶。
太子的身体,微微一颤,对着谢远的方向,无声地,低下了头。
这三件事,如三记重锤,彻底消除了朝堂之上所有不稳定的因素。
将所有人的心,都牢牢地,凝聚到了对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新时代”的期盼之上。
做完这一切,谢远才终于,缓缓展开了手中那卷,决定着最终命运的遗诏。
他用清朗而有力的声音,将先帝的最终决定,昭告天下。
“……皇七子祝安,天性仁厚,聪慧好学,可堪大任。着即刻登基,为大离新君。”
“另,设‘辅政大臣会议’,由翰林院修撰谢远,领内阁首辅之职,总领国政;由唐太-傅、张御史等六人,辅佐新君,共议朝事……”
结果,虽早已在众人的意料之中。
但当它被正式地,庄重地,宣布出来时,所有人的心中,还是感到了一阵尘埃落定的轻松和释然。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万岁的声音,响彻了整个金銮殿,也传向了整个京城。
随后,在宫人的引领下,年仅八岁,眉清目秀,身穿一身极不合身的小龙袍的七皇子祝安,第一次,走上了这座象征着天下最高权力的金銮殿。
他看着满朝跪拜的文武臣子,听着那山呼海啸般的声浪,小小的身体,因为胆怯和不安,而微微颤抖。
谢远走下丹陛,来到了他的面前。
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匍匐跪拜。
而是以帝师的身份,对他温和地,伸出了自己的手,微笑道:
“陛下,莫怕。”
“从今天起,臣等会陪着您,一起把这个国家,变得更好。”
小皇帝看着眼前这个年轻而温和,眼神中却充满了让人安心力量的“首辅大人”,他心中的恐惧,似乎在这一瞬间,消散了许多。
他怯生生地,将自己那只小小的手,放进了谢远温暖而有力的手掌之中。
这一幕,被所有文武百官,深深地,刻在了眼里。
他们知道。
一个旧的,充满了阴谋与血腥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而一个由这位年轻的首辅,所主导的,崭新的大离王朝,正在冉冉升起。
退朝之后,谢远没有立刻返回书局,接受百官的道贺。
他独自一人,登上了皇城最高的角楼。
他俯瞰着整个京城,看着那升腾的,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市井烟火,看着那川流不息,为了生计而奔波的人群。
他的心中,没有半分权倾朝野的得意与骄傲。
只有一种,沉甸甸的,属于守护者的责任感。
他从怀中,再次取出了那封,还未来得及寄出的家书。
他迎着初升的朝阳,轻声地,念出了自己心中,最深处的誓言:
“爹,娘,小晚……”
“等我。”
“等我让这天下,再无冻馁之患,再无离乱之苦。”
“我,就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