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鸳鸯饺(1 / 1)

加入書籤

和夫妻、爱情有关菜品吴铭率先想到的是夫妻肺片和老婆饼,但显而易见的,夫妻肺片里没有夫妻,老婆饼里也没有老婆,真要做出来,还得编个故事解释菜名。

与其费这个劲,不如换一种更直截了当的菜品。

“这第二道菜叫鸳鸯饺。”

鸳鸯饺是四川广安的一道特色小吃,传统做法应用空心菜汁和胡萝卜汁等天然色素制作双色面皮,再用红绿食材制作双色馅料,色彩鲜艳、造型美观,恰合鸳鸯之名,十分贴合七夕的氛围。

吴铭打算做个青春版的,不做双色面皮,只做双色馅料,主食材选用青红甜椒。

“需不需要我帮忙?”

吴振华冷不丁又嗷一嗓子,鸳鸯饺他会啊,准确地说,四川的小吃没几个他不会的。

见老爷子摩拳擦掌,吴铭没忍心再次扫他的兴,想了想说:“你帮我把红椒和青椒切了吧,切碎点,我待会来和个馅儿。”

“要得!”

吴振华等的就是这句话,立刻洗把手重回灶台。

一拿起刀,眼神瞬间沉静下来,腰背微沉,肩臂不动,手腕轻抬,刀刃匀速推切,笃笃笃……到底是从业数十年的老厨师,很稳很有范儿。

谢清欢却有些疑惑:“饺是什么?”

宋代没有“饺子”这个词,但有一种类似汤饺的食物叫“馄饨”,还有一种类似现代馄饨的食物叫“馎饦”。

“是一种蒸制的面食。”

吴铭一边解释,一边往面粉倒入温水。

他的白案水平大概只比学徒强一点,属于基本技巧都会,但远远不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做个饺子皮不成问题。

揉面、醒面、做剂子;切配、和馅儿、调味……前面这些步骤和做其他饺子没什么差别,鸳鸯饺的独特之处在于包制手法。

“像这样,放入肉馅打底,把正中间捏起来,开口转向自己,再把两侧捏起来形成两个小洞和两个口袋,再往两个口袋里分别放入红绿两色的馅料……”

吴铭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吴振华满眼赞许。当年可没人教他,他只能照着烹饪书自学,可书上只附了一张成品图,还是黑白的,文字描述终归抽象了些,他摸索了许久,试过无数次错才找到正确的包法。

谢清欢跟着师父过了一遍,一学即会。

陈萍三遍掌握。

吴建军一遍都不用,他直接选择放弃。

他有自知之明,比起包饺子,还是剥蒜更适合他。

吴振华自告奋勇,揽下擀饺子皮的活儿,吴铭三人着手包制。

鸳鸯饺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提前备菜,一共包了三百个左右,一份六个,五十份的量,足够了。

拿到灶房里用柴火灶蒸上,这差事老爷子自然当仁不让,李二郎从旁辅助。

这是土灶升级后头一回启用,单看外表看不出个所以然来,但火一生起来,李二郎立时傻眼,这火势也忒猛了!

最神奇的是,火势如此猛烈,烟雾却极少,基本都顺着小烟囱排出去了,灶房里清净无烟,毫不呛人。

经吴掌柜妙法点化,灶台竟也似开了灵窍一般!

厨房里,吴铭从冰箱里取出已经凝固定型的乳液,倒出来,切成手指粗细的长条,依次裹上干淀粉、蛋液和面包糠。

起油锅,油温六成热时下锅,炸至表面金黄时捞起,待会儿客人来了,稍微复炸下即可。

让小谢在水牌上写上今日的特色菜,万事俱备,只待午时!

……

王蘅恨不得今日便去乞巧市,可爹爹七日才休假,没奈何,只能掰着指头数着时辰,等呗!

左邻右舍和爹爹一样是在朝为官的人家,邻家有几个年龄相仿的女童,常来王家同姐妹俩作伴。

七夕将至,三家人已经约好六日七日晚在王家结乞巧楼,焚香列拜,对自家孩子便也睁一眼闭一眼,任凭她们日夜玩闹。

邻家的玩伴今日也来了,兴冲冲道:“七娘七娘!我适才随娘亲去了你说的那家食肆!炸鲜奶真香啊!”

“炸什么?”

“炸鲜奶!好吃极了!娘亲已经应允,明日还带我去!”

王蘅歪着头回忆一阵,确认是自己没吃过的菜,霎时悔得肠子都青了。

早知如此,便该恳求娘亲!

她真诚发问:“明日能不能捎上我?”

“七娘!”素来娴静的王芷出声制止,“不得胡闹!”

王蘅悄悄翻个白眼。

几个玩伴里头,数姐姐年岁最长,也最爱摆小长辈的架子,行止坐卧间俨然一副大家闺秀的模样。

娘亲总念叨她让她多学姐姐,还是爹爹最懂她,说她生来便是枝头雀儿的性子,纵使学也学不像。

身不能至,王蘅只好拉着“小姐妹”细细追问滋味。

越问越馋,更觉度日如年。

好不容易捱到七日,姐妹俩早早向父母请安,问道:“爹爹,咱们几时去乞巧市?”

王安石笑道:“我已让张伯备车,先把早饭吃了。”

王蘅当即坐下来开吃,做做样子罢了,她还要留着肚皮品尝吴川哥哥的炸鲜奶哩!

吃罢扭头一看,发现姐姐吃得更少,顿觉亏了!

姐妹俩的这点小心思哪里瞒得过王安石和吴琼。

自打那日蘅儿指名要去保康门乞巧市,王安石便知她醉翁之意不在酒。

夫妻二人相视一笑,看破不说破。

毕竟,他俩也没怎么吃。

五人乘坐牛车进城,径往保康门而去。

怎会有五个人?!

王蘅瞪大了眼:“哥哥为何也去?”

王雱肃然道:“身为兄长,理应陪同。”

嘁,以往逛乞巧市,从不见你陪同,偏生这回要陪同,鬼才信哩!

王安石在车里坐着闷得慌,时不时撩起窗帘游览东京街景,见保康门大街上人潮如织,车马拥堵,提议道:“要不咱们先去吴记川饭,只怕饭时人多。”

众人一致赞同,原本就是打着逛乞巧市的幌子去吴记改善伙食,这会儿索性连幌子都不要了。

于是改道去麦秸巷,巷子里同样拥堵不堪,油壁车宽大,行进不得。

王安石素来随性,立刻招呼妻女下车步行。

到得吴记川饭,迎接五人的却是一扇紧闭的门扉。

这是王安石第二回光顾,尚不知吴记午时开张的规矩。

五人面面相觑,对面屋的王大娘扬声道:“大官人来早啦,没到时辰哩!午时再来吧!”

午时……

王安石以掌遮眼,抬头看一眼天色,少说还要等半个时辰。

吴琼指着墙上的告示,喜道:“相公快看!今日用餐半价,还有赠礼!”

王蘅循着香味走至灶房外,使劲一蹦,然而窗户是朝下开的,即便蹦起来也瞧不见内里光景。

她只好喊话道:“吴川哥哥!你说过会日夜备着灶火,恭候七娘大驾,这话算不算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