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年终总结(1 / 1)
王建安家的院子里,几个用石头搭建的临时灶坑里面正烧着几截老树疙瘩。
红通通的火光映照着围坐的人脸。
距离过年只有一个星期了。
今天李家沟每家每户的人都到了,有几家还把孩子也带来了。
半大的孩子们在大人腿缝里钻来钻去,时不时被冒起的火星子吓得“嗷”一嗓子跳开,又忍不住凑近了去烤那双冻得通红的小手。
王建安蹲在火坑边,手里捏着一根烧了一半的柴火棍,在刚加了大柴的火堆里划拉了几下,火光渐渐明亮起来。
“咳咳。”随后王建安清了清嗓子。
“今天喊大家来,没得别的事,就是关起门来,算算我们李家沟这头半年大棚的账。”
“要得。”张春城第一个响应,他老婆蒋德春坐在旁边,嘴角压不住地往上翘,手不停地在膝盖上搓着。
“建安,”张华安却皱起了眉头,缩了缩脖子,“各人屋头挣多挣少,心头都有数嘛……这大庭广众的亮出来,怕是不安逸哟?”
王建安早料到有人会这么想,目光扫过张华安,又扫过其他几个眼神闪烁的人,笑了笑:
“华安舅舅,我晓得你顾虑啥。
怕别个眼红,怕明年种菜的人多了,菜多了,把价钱打下来,抢了你的生意。”
这话说到了好些人心坎上,院子里更安静了,只有木柴偶尔“嘭”的一声。
“我跟你们说,这些想法要不得,我们李家沟的都是一家人。
眼红就对了,眼红了才有胆子跟到干。”
他顿了顿,看着众人:“至于怕抢生意?
棚鲜生公司在蓉城的批发手续,我三哥尹彬跑通了。
以后不管多大的量,我们公司都吃得下。
蓉城那么大个市场,我们这点菜,丢进去水花都溅不起几个。
根本不用怕啥子菜多了跌价。”
这话让大家心里轻松了许多,就连张春城等人也是神情一喜,菜卖到蓉城,他们的批发价肯定得跟着涨。
“建安说得在理。”张泽安作为队长兼社长,第一个站起来表态,“抱团取暖,路子才宽,藏着掖的,像啥子话嘛。
春城,你屋头种得最多,你先来,带个头。”
“要得,我先来就我先来。”张春城“嚯”地站起来,脸上是压不住的得意:
“我家一共种了一亩半的地,全种的黄瓜。
一共收了9000多斤。”
“9000斤?”一些没种大棚的人倒吸一口凉气。
惊叹声像潮水一样涌起,张春城更得意了:“价钱嘛,开头是2块,后来涨到2块3,最高到2块5了。
平均下来,算2块2一斤,不过分嘛?”
“合理,三哥那边的出货价最后都涨到4块多了,2块2是保守算法。”王建安笑着点头,同时心里快速算了一下,“春城这儿一共卖了接近20000块。”
“快20000块?!”
“春城,你龟儿子硬是发了横财了!”
张春城在一片炽热的目光中坐下,脸上红彤彤的。
随后其他人也陆续报出了家里的大棚情况。
“一亩黄瓜,算5800斤,12760块!”
“……12320块!”
……
一个个“一万二”、“一万三”的数字报出来,引得众人眼热。
那五户种一亩黄瓜的,收入全在12000块往上,个个脸上放光,腰杆挺得笔直。
轮到另外五户了。
他们种了半亩黄瓜和半亩番茄。
这五户的收入算下来也有11000多块,虽然比前面种一亩黄瓜的少些,但在农村人眼里,这已经是顶破天的富贵了。
最后所有的目光,带着复杂的情绪,都落在了角落里瘦小的刘寡妇身上。
刘寡妇怯生生地站起来:“我就半亩地,黄瓜摘了2500斤。”
说完她有点脸热,在这个“万元户”扎堆的地方,她的五千五显得格外单薄和刺眼。
不过她已经很满足了,这半亩地,不知道顶她过去种地多少年了。
“刘家妹子,别泄气,”张春城带着一种“万元户”的豪气,“明年跟着建安好好搞,照样是万元户!”
至此,那十一户种植户的家底全亮了出来。
最低的刘寡妇5500块,最高的张春城近20000块。
除了劳力实在单薄的刘寡妇,其余十户,清一色的“万元户”。
那些没种大棚的,眼珠子都快瞪出眼眶了,喉咙里发出“嗬嗬”的抽气声。
众人脸上是毫不掩饰的震惊和羡慕,整个身子因为激动微微的颤抖。
“安静,安静!”张泽安扯着嗓子吼了好几声,脸都涨红了才勉强压下这沸腾的声浪,“建安,该你了!”
刷!所有的目光瞬间集中到了王建安身上。
王建安神色平静,慢悠悠地喝了口热茶。
“先说黄瓜。我家一共种了四亩,用的是三哥带回来的鲁黄瓜三号良种,亩产嘛,平均下来,算9000斤吧。”
“9000一亩?!”张春城刚坐下,又“腾”地弹了起来。
都知道王建安的大棚产量比他们这些人高,但具体高多少一直都是个未知数,现在终于了有具体的数据了。
院子里一片死寂,所有人都被这个数字砸懵了。
王建安继续说着收入:“四亩地,总共卖了大概36000斤,共计差不多79200块钱。”
79200,接近80000块,这还只是4亩黄瓜的产值。
刚才张春城那20000块带来的震撼,此刻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再说番茄,种了两亩,也是良种,亩产按9000算。两亩,18000斤,卖了36000块。”
“辣椒,种了一亩。这个产量稍微低点,亩产6000斤。收购价平均2块1。一共卖了12600块。”
“西葫芦,种了一亩。这玩意儿产量高,亩产10000多斤。不过价钱就便宜多了,平均1块2一斤,一共卖了12000块。”
一些人还在掰着手指计算着王建安买了多少钱,王建安没有停,拿出本子看着上面的数据继续说道:
“这些只是主菜。每亩大棚我还套种了叶子菜和小菜苗,另外还有两个大棚专门种菜苗卖。”
“套种的小白菜,收了3214斤,当时收的3毛1斤,卖了964块2。
生菜,2237斤,当时收的1块1斤,卖了2237块。
空心菜,3318斤,当时收的1毛1斤,卖了2322块6。
这三样,一共卖了5523块8,就按5500块算。”
这三样是最开始收获的菜,都卖到了雁县和甜城,价格比较低。
听到这三样菜价的人有些没在意,特别是刚晋升为“万元户”的张春城几人。
三个大棚三种菜才5000多块,还不如半亩黄瓜。
有几人听了则是眼睛冒光,这几个套种的菜可是相当于白送的钱。
在不影响黄瓜产量和不额外增加土地的情况下,这些套种的菜可就相当于白送的钱。
果然王建安接下来的话就印证了他们的想法:“大家不要小看这些套种的菜,觉得赚的少。
单独开一个大棚来种植肯定是划不来的,但是我这是套种的。
本来一亩地种黄瓜,我这样的就是最佳的密度,再密就影响整体产量和单个质量,再稀就浪费空间。
但是我套种了其他菜,这些菜就相当于凭空来的土地种,除了种子和肥料这些成本,其他成本都可以忽略掉。
想想大家的大棚面积都一样,主菜收入都一样,但是我多种了其他菜,收入就比你多几百一千块。”
其他人听王建安这么一解释瞬间反应了过来,这套种就相当于白赚几千块!
见众人明白了套种的好处,王建安继续说道:
“还有菠菜,1亩地,亩产3000斤,平均算1块5一斤,一共卖了4500块。
香菜,2亩地,亩产1000斤。平均收购价3块1一斤,一共卖了6200块。
专门种的小白菜苗,一亩地,种了两轮,总共收了10000斤,平均收购价2块5一斤,总共卖了25000块。
专门种的嫩菠菜苗,一亩地,亩产4000斤,平均收购价2块2一斤,一共卖了8800块。”
王建安终于报完这一季大棚所有菜的收获及售卖情况。
所有人都已经算账算得脑袋短路了,张春城干脆不算了:“建安,你就说你一共卖了好多钱?”
“一共190000多一点。”
这个数字像一个威力无穷的炸弹,在王建安家的院子里轰然炸开。
自王建安爷爷那一辈之后,李家沟所有人的收入加起来也没有这么多钱。
紧接着院子里一片死寂,没有人再开口,都默默的消化着这一数据。
火堆里里偶尔爆出几点火星,“哔剥”两声,显得格外刺耳。
“多……多少?”张泽安的声音干涩发颤,以为自己耳朵出了毛病。
“190000多……”张春城喃喃地重复着,巨大的数字让他脑子一片空白。
就是王太平等人也是第一次知道这个数据,呆呆的望着王建安。
他们每天跟着收菜,只知道卖了很多钱,但到底有多少钱,也没个具体数。
王太平看着二儿子的脸,又回头望了望堂屋正中央父亲的牌位。
一行泪水顺着眼角滑落,同时脸上露出笑容。
那些没种大棚的,更是彻底傻了,脑子里嗡嗡作响,眼前仿佛有无数张百元大钞在飞舞。
190000!
王建安一年,就挣了他们几辈子都挣不来的钱!
王建安看着众人失魂落魄的样子,这个数据他还是非常满意的,虽然这还没有扣除肥料,种子,人工那些成本费。
不过同样的,还有棚鲜生的收入他也没计算进来,当然那笔收入就没必要今天当众说了。
王建安站起来拍了拍手,把众人的魂儿勉强拉了回来。
“账算完了,家底也亮了,今天我跟大家透这个底,不是显摆,是要告诉你们几件事。
第一个是对那些还没有搞大棚的人说的,只要跟着我搞,这大棚就是一座挖不完的金山!
第二个就是告诉所有人,不管是已经搞了大棚的,还是没有搞但是打算加入的人,不要怕别人加入,也不要怕菜多了后跌价。
棚鲜生就是大家的靠山,蓉城的市场已经打通了,再多的菜,公司都收得下,卖得出!
而且,我现在搞这么多种类,也算是给大家趟路了,为大家提供更多的选择,大家可以换着种,菜的样式多,更不需要怕菜跌价了。
当然,以上的前提还是那个,必须要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养猪场就是我们的保障。
大棚怕天灾,养猪场怕人祸,天灾不可控,人祸能避免。
只要我们养猪场能保持现在的防疫水准,就不会出啥子事,到时候就算大棚没收入,养猪场的收入也够我们一年生活了。”
这就是王建安的整个大体方针了:养猪脱贫,种菜致富,双管齐下,降低风险。
只要养猪场不出现瘟疫,以现在的养猪规模,一年下来稳赚不赔,就是看行情赚多赚少的问题。
90年代后期一大批的农村散户养猪入不敷出,倒不是瘟疫问题,是饲料问题。
猪肉价格的涨幅跟不上饲料价格的涨幅,不过那是因为散户没有议价权。
养猪规模上来了就有议价权,能降低不少成本。
“建安,我要搞大棚被,明年我就搞!”吴磨贵跳了起来,脸红脖子粗地吼道。
他之前和张福德、张华强合伙搞屠宰场,虽然也赚了些,但跟种菜一比,简直就是毛毛雨!
“我也搞,建安,今年我不种水稻了,全拿来搞大棚!”
“算上我!”
“还有我!”
……
刚才还沉浸在震撼和后悔中的那些人,此刻都争先恐后地站了起来,挥舞着手臂,急切地表达着决心。
王建安看着眼前这沸腾的景象,脸上露出了笑容,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要更多的人加入到大棚种植中来。
他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他们一家人管理不了多少大棚。
就算大家给他面子,把地承包给他家,也还是得请人管理。
到时候管理用不用心就不一定了,反正有人发工资,又不是自己家的。
不过王建安现在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大棚是他们自己的,他们肯定用心。
自己赚收卖的差价,已经能盆满钵满了,多赢!
“好,要得。”王建安说道,“想搞大棚的,等哈都到泽安舅舅那儿登记,统一规划土地,大家该换地的就换地,方便修建和管理为主。”
张泽安也站了起来:“对头,不管是要新加入的,还是要扩建的,都来我这儿登记,然后大家再商量怎么换地。”
刚说完一群人就围了上去,七嘴八舌的开始报名。
“一个一个来,你们都说我听哪个的嘛?”张泽安吼了一句,众人才挨个去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