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娘家团年(1 / 1)
王建安将腊肉香肠香烟白酒等礼品挨个的装进背篼里。
另一边王刚被尹祥平用棉背带捆在背后,只露了个戴虎头帽的小圆脸在外头。
收拾完后两人便出发了。
“路上慢点,刚娃儿帽子捂紧点,不要吹了冷风!”张玉清追到院坝坎上,扯着嗓子叮嘱。
“晓得咯,妈,你快回去吧。”王建安边走边回应着。
今天是大年初四,尹祥平和王建安回娘家的日子。
年前尹彬就打了招呼,今年要回来邀请一大家人初四吃团年饭,所以尹祥平前天就没有回去。
为了赶上路过镇子湾的客车,两人快速的朝着垭口走去。
下了车,这次王建安没有走老丈人屋后的小路,而是跟着尹祥平走了娘家垭口下来的大道。
还没到院坝,一条半大的黄狗就狂吠着冲了出来,龇着牙面对着王建安。
“狗日的,瞎了眼了?自家人都不认得了?滚一边去!”
丈母娘侯桂芳系着蓝布围裙,手里还抓着把没摘完的豌豆尖,风风火火的从灶房冲出来,一脚虚踢在那黄狗屁股上。
狗子呜咽一声,夹着尾巴溜墙根去了。
不过这也不能怪它,毕竟养它之后它还没见过王建安一家人。
“妈!”进了院子尹祥平喊道,王建安也跟着喊了一声。
随后侯桂芳将菜放在旁边,又把手在围裙上使劲擦了两把,三步并作两步的冲了过来。
“哎哟,我的乖外孙儿,快给家家(外婆)抱抱。”
说着她便小心地把王刚从背带里解了下来,搂在怀里仔细的端详着。
王刚被外婆身上那股子烟火气和葱蒜味熏得小鼻子皱了皱,倒也没哭。
“爸!”王建安放下东西又朝屋里喊道。
老丈人尹慕云披着件半旧的大衣,慢悠悠踱步出来:“建安你们来啦?”
这时灶房帘子一掀,三嫂欧阳慧君探出半个身子:“祥平儿,建安,快进来烤火,外头冷飕飕的。”
不过还不待王建安和尹祥平进屋子,里面的人都出来了。
“哎呀,祥平回来啦,这是刚娃儿?长得可真壮实。”二嫂过来就伸手捏王刚的脸蛋。
王建安和尹祥平被热情的欢迎着,嘴里“二嫂”“四嫂”“六弟”地叫个不停。
“来,”尹慕云不知什么时候出了一个红包,塞到王刚的小手里,“给刚娃儿买衣服。”
“爸,我替刚娃谢谢您咯。”王建安笑着说道。
这下开了头。
王刚的这些舅妈们都笑着把一个个红包递给尹祥平。
嘴里还说着“快快长大”,“聪明伶俐”的吉利话。
尹祥平抱着孩子躲闪不及,衣兜很快就被塞满了。
进堂屋坐了一会儿,尹祥平的二哥开着拖拉机从镇上回来了。
今天团年,一群人去镇上买了些熟菜和饮料,那些小孩子也跟着去了。
此时众人回来,家里更热闹了。
王建安也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压岁钱交给侄儿侄女们。
有的压岁钱刚到手就被父母用1块钱换了过去:“先给你保管到,二天再还给你。”
随着时间过去,其他亲戚也陆续来了,家家户户都提着各式各样的礼品。
屋里已经坐不下,尹慕云在院坝里搭了个火堆,大家围着烤火摆龙门阵。
王建安一边应酬着亲戚们七嘴八舌的问候,一边打量着这尹家大院和院后陡峭山坡上那些零碎挂着的田地,心里琢磨着三哥在年前提过的事。
“上菜咯!”欧阳慧君一声吆喝,打断了正在聊天的众人。
大家纷纷起身,一些人去灶房帮着端菜,一些直接坐到的桌子边。
今天一共来了近30人,坐了好几桌。
几个嫂子更是从昨天就开始忙碌饭菜了。
很快各种硬菜被摆上了桌。
“硬是搞得像办酒席一样,辛苦几个嫂子了。”王建安看着这一桌子菜,由衷地说道。
“辛苦啥子,一年到头就盼着这几天人齐,大家好聚一聚。”二嫂快人快语,“来,都动筷子,别讲礼。”
随着男人们端起酒杯打圈,气氛更加热闹起来。
“建安,听说你那个大棚,今年赚的多哦?”尹祥平爷爷另一脉的二哥开口问道。
桌上瞬间安静了不少,连旁边桌的嫂子们都竖起了耳朵。
尹彬端着酒杯,脸上带着点与有荣焉的笑。
王建安放下筷子笑了笑:“二哥,是挣了点辛苦钱。主要靠天时地利,加上大伙儿肯干。”
“不要谦虚了,我们早都听说了。”另一个五哥也开口道。
“啧啧啧,不得了。”旁桌一个蓄着山羊胡的堂伯摇头晃脑,“建安这娃儿脑壳就是灵光,我们种了一辈子的地,哪个想过冬天还能种出黄瓜番茄来卖大价钱?”
“就是。”另一个三哥也盯着王建安,“建安,你看我们镇子湾这地方能不能也搞点那个大棚?”
这话说出了在座不少人的心声,所有人眼神都热切起来。
尹祥平抱着王刚坐在另外一桌,轻轻拍着孩子静静的看着丈夫。
尹彬也放下酒杯,等着王建安开口。
王建安端起酒杯抿了一小口,缓缓开口道:“各位叔伯兄弟,大棚这个东西,搞是肯定能搞。
技术上的东西,我这边可以教,种子、薄膜,三哥的公司也能想办法。但是……”
他话锋一转,手指向屋对面的山峰,“镇子湾这地形,有点麻烦。”
“地形?”尹祥辉不解,“湾底下那坝子田不够平?我们开荒也能整平嘛!”
“不光是平不平的问题。”王建安摇摇头,“这镇子湾三面都是山,像个撮箕。
唯一平整点的,就是湾底这一片水田,对吧?”
众人都下意识地朝门外望去,纷纷点头。
“问题就在这儿。”王建安继续说,“这片地方太小,湾底能用的水田,满打满算,能有个十亩顶天了,还都是零零碎碎的。
不像我们李家沟,河边有连成片的大块旱坪地。
搞大棚,讲究集中连片才省人工,好管理。
零零散散几块小田,东搭一个棚,西搭一个棚,人光是管理这些大棚每天都要跑好多路。”
他顿了顿,看有人想反驳,抬手压了压:“还有这湾底的地,看着平,其实全是小梯坎。
从最上面蓄水的堰塘,到最下面的田。
每块田最大的也就4、5分地的面积。
要把这些高低不平的小田整成一大块平地,光挖土地基的工程就不得了,那也是不小的投入。
不是只有花了钱才算投入,你们自己挖地的时间也算投入。
而且一旦开挖,二天也不能再种其他粮食了,这些都是投入。”
堂屋里一片沉默,只有娃娃们不懂事,还在大口的吃着。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水源。
种菜不比种水稻和油菜。
水稻一年就忙活那一季,灌溉的时候水要得凶点,其他大部分时候只要不是大旱都不用管。
油菜更是不需要怎么专门浇水,全靠天气就行。
但是种菜不一样,尤其是大棚菜,一年到头,天天都要浇透水,水量需求大得很,上面那个堰塘关满水都用不了多久就要用完。”
“可以从大河边抽水撒,种谷子的时候就要抽水的嘛。”有人说道。
王建安回答道:“以前种水稻,大队有抽水机,轮到哪个小队灌田,机器抬过去,抽完就抬走。
但种菜不得行,你不可能天天去把机器抬来抬去的撒,那又不是私人的东西。
要搞大棚必须得自己买抽水机,还必须得把抽水机固定在河边,这样才能随时把水抽到堰塘里面。”
“那……就把机器固定在那儿嘛!”四嫂忍不住插嘴道。
“四嫂,”王建安苦笑了一下,“机器固定在河边,哪个去看着?种谷子的时候不都是安排了人去看守的嘛。总不能一年四季都安排人在那儿撒。”
一盆接一盆的冷水泼下来,堂屋里彻底没了声响。
先前热切的期盼,被现实的地形和水源难题浇了个透心凉。
那些叔伯兄弟们都摇着头,低声叹气。
所有人的眼睛里都透露着不甘心。
眼看着李家沟那边的人都跟着王建安一个个成了万元户,而自己这边汤都喝不上。
“建安,”一直没说话的尹彬开口了,他给王建安和自己都满上酒,“照你这么说,我们镇子湾就真没一点搞头了?只能眼巴巴看着?”
作为最早和王建安绑在一起的人,他深知大棚和稳定货源对公司的重要。
如果自己本家这边也能发展起来,对公司对他个人,都是大好事。
所以过年之前他就和王建安商量过这个事,不过当时王建安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方案。
王建安端起酒杯,跟尹彬碰了一下,发出清脆的声响。
他沉吟片刻,目光扫过一张张写满不甘和期待的脸,最后缓缓的开口道:“三哥,我也仔细想过,目前有两个方案。”
听到王建安这么说,其他人都瞬间来了精神,看向王建安。
“第一个方案就是多拉人,整个镇子湾有几十家人,还有他们姓朱的和姓吴的。
比如大家成立个蔬菜合作社,一起搞这个大棚,就能分摊这些挖地和买抽水机的成本。
比如轮流换人去守抽水机,每个人一个月也就守那么一天,问题就小多了。
同时也更方便大家换成集中的土地。”
“土地?”尹彬敏锐的察觉到了王建安说法的不同。
“对,大家一起搞的话,就不只是水田了,对面半山腰上那一大片坡地也可以用起来。
从河边抽水必须经过对面的山,可以把蓄水池修到对面的山顶上,这样半山腰的土就不缺水了。
而且你们这边山多,还高,刚好可以弄滴灌系统,能覆盖所有大棚。
我大概估了一下,这样平均下来的话每户能凑到接近2亩地。”
“还有个方案喃?”尹慕云开口问道。
这搞大棚的事都是他们尹家人在一头热,也不知道村里其他人的态度。
“第二个方案就比较简单了。
我们尹家的水田都比较集中在沟底这一块,搞大棚就只建这一片。
大概能有个4亩多,平均到每家人能有个5分地嘛,这点面积的话就不需要去河边抽水了。
可以多修点蓄水池积累雨水,再多挖几个井,就用雨水和地下水应该够用。”
“雨水?井水?这不就看天老爷嘛,不下雨的话不就惨啦?”有人发出疑问。
王建安:“是的,这水源肯定没有从河边抽水稳定,不过也是现在最好的平替方案了。”
听完王建安的介绍,大家的情绪依然很低落,但比刚才好了不少,至少现在有一些办法了。
方案一能最大化经济收益,难点就是如何说服村里人。
方案二不需要说服其他人,尹家自己人就能搞,不过限定了发展,平均每户只有5分左右的地。
“过两天我找村里的人商量一下。”尹彬开口了,“有建安和我这么好个例子,送上门的赚钱机会,他们没理由拒绝。”
“唉……”尹慕云看着儿子叹了口气,没有多说什么。
他比儿子更了解这个村里的人,从年前到现在,来家里询问王建安大棚和尹彬蔬菜批发公司的人寥寥无几。
就农村的消息传播速度,有时候比城里的报纸都有效,他们不可能不知道。
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大部分人对这个都持保留态度。
尹慕云给众人倒上酒,沉闷的气氛重新热闹起来。
一顿饭从晌午一直吃到日头偏西。
吃完饭王建安走到院子门口透气。
冷风一吹,酒意散了些。
他看着尹家院坝里散坐闲聊的亲戚,又望了望屋对面的陡峭山坡,心里沉甸甸的。
指一条路容易,真要带着这一大帮子亲戚,在这山湾湾里蹚出一条生财的道来,前头的难处,只怕比他刚才说的还要多。
“姐夫。”一个声音在旁边响起。
王建安转头,是六弟尹志。
小伙子不知什么时候过来的,手里还端着杯热茶递给他。
“尹志啊。”王建安接过茶,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下去。
尹志搓着手,望了望院子里的父亲和三哥:“姐夫,我不想在屋头种地了,我想去城里面。”
“哦?”王建安抬头看着尹志,“你想我帮你给爸他们说情?”
“嗯。”尹志不好意思的点了点头,从小到大他最怕的就是尹慕云和尹彬两人。
略微思考,王建安开口道:“可以,晚上我帮你给他们说,出去后你咋个打算喃?”
“我……还没想好……”
王建安能理解尹志,毕竟是刚成年的年纪,对外面充满向往是很正常的,冲动也很正常:“这样吧,你先去蓉城帮我卖菜,然后你边卖菜边考虑你打算干啥子。”
“要的,谢谢姐夫!”尹志道了声谢激动的跑回了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