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一片公心(1 / 1)

加入書籤

周处长并非行事莽撞、不靠谱之人。在其他单位眼中,一辆卡车或许是价值不菲、极为贵重的资产,可对于家大业大的煤矿而言,一辆卡车还真算不上什么稀罕物件。毕竟煤矿日常的生产运输规模庞大,光是那些因长期高强度使用而被淘汰下来的运煤车,数量就相当可观,用来拉沙子,那简直是绰绰有余。

要知道,煤炭运输通常都是长途跋涉,对车辆的车况要求极高。一旦车子在半路抛锚,那可就麻烦大了。在这个既没有移动电话方便联络,也缺乏完善公路救援体系的年代,车辆故障往往意味着运输中断,会给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但拉沙子的情况则截然不同,其一,沙子的装载量相较于煤炭要少一些,对车辆的负荷压力相对较小;其二,拉沙子的路途一般都比较近,就算车辆出现故障,维修起来也相对容易。

周处长带着李肆民,大步流星地走到管理车库的韩师傅面前,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与期待说道:“韩师傅,你在车库里找找,挑一辆能正常开动的破卡车出来,让这小伙子试试身手。”

“好嘞,周处长,您就瞧好吧!”韩师傅是个实在人,周处长吩咐找破卡车,他便一门心思地去寻。不一会儿,一辆老解放牌卡车缓缓驶出车库。这辆老解放看上去破旧不堪,车身满是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那饱经沧桑的模样,仿佛比李肆民的年纪都要大上许多。

李肆民的眼睛在看到这辆老解放的瞬间,陡然亮了起来,仿佛夜空中闪烁的星辰。他并非因为车老,也不是单纯地觉得它比拖拉机跑得快而心动,而是一眼相中了那经过改装的超大车斗。要知道,用来拉煤的卡车,为了提高运输效率,哪有不改装的道理?在那个年代,公家的汽车几乎没人严查超载问题。就拿这辆额定装载四吨的老解放来说,实际运输时基本都是翻倍甚至更多地装载货物。和拖拉机相比,李肆民内心无疑对眼前的老解放更为满意。但凡开过拖拉机的人都清楚,拖拉机的速度慢暂且不说,那令人难以忍受的噪音才是最让人头疼的。“突突突……突突突……”,行驶四十里路,这噪音就能持续折磨你四十里,简直能把人逼得抓狂。而卡车就不一样了,即便眼前这辆老解放即将面临淘汰,但它的噪声相较于拖拉机,也要小得多。并且,卡车的速度更快,拖拉机拉两趟的时间,卡车顺利的话能跑四趟。

上辈子,李肆民曾有过驾驶老解放的经历,虽说技术不算娴熟,但凭借着过往的记忆,很快就重新找回了驾驶的感觉。他熟练地坐进驾驶座,双手握住方向盘,深吸一口气,然后有条不紊地操作起来。先是轻轻转动钥匙,发动机发出一阵低沉的“嗡嗡嗡……”声,紧接着,李肆民轰了轰油门,慢慢松开离合,老解放缓缓动了起来,沿着指定的路线慢悠悠地转了一圈。

“好!”周处长看到这一幕,忍不住拍手叫好,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小伙子,不错啊,看来你还真没吹牛。走,跟我去办手续。”

或许有人会心生疑问,煤矿为何不自己去大沙河拉沙子呢?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李肆民去挖沙子,那属于个人行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只要没有人举报,相关部门一般不会主动追究。可新城煤矿是什么单位?那可是堂堂的正处级单位,其级别与新城县革某会平起平坐。让这样的单位去偷偷挖沙子,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完全不符合其身份与规章制度。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要想领导的位置坐得安稳,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做事必须稳扎稳打。哪怕发展速度慢一些,也绝不能采取激进的行动。煤矿缺沙子,正确的做法是向上级打报告申请调配,或者向当地的生产队收购,唯独不能自己擅自去挖。别人挖沙子是别人的事,煤矿若这么做,那就是犯错误。一旦被追究起来,相关领导可是要承担责任的。试问,哪个领导愿意背负这样的风险呢?

周处长让李肆民来做这件事,并不是让他去挖沙子,而是聘请他为编外采购,负责采购河沙。最近这段时间,周处长被各方催要沙子的事情搞得焦头烂额,压力巨大,这才会给初次见面的李肆民如此优厚的待遇。至于李肆民这份编外采购的工作能做多久,周处长并不在意。他之所以没有安排自己人来干,就是考虑到这件事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不太可能长期稳定地进行下去。大沙河又不是无主之地,附近的农民自己挖一两车沙子用于日常生活,这没什么问题。但要是天天大规模地挖掘,早就会被当地人驱赶,根本无法持续。

然而,周处长所担心的这些问题,李肆民却丝毫不放在心上。正所谓“龙有龙道,鼠有鼠路”,煤矿作为大型单位,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稍有不慎就容易被人抓住把柄,上纲上线。而李肆民则不同,他孤身一人,行事灵活,有的是办法钻空子,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

周处长的行事风格向来雷厉风行,当场就拍板决定,给予李肆民新城煤矿编外采购的身份,还大方地为他配备了一辆老解放。毕竟,编外采购只是个临时性的身份,并非正式员工,就算出了什么问题,责任也主要由李肆民自己承担,和新城煤矿没有太大关系。

李肆民满心欢喜地接过卡车钥匙,得意地在王大鹏面前晃了晃,笑着说道:“王哥,走,麻烦你帮我把拖拉机开回去呗。”

王大鹏看着李肆民手中的钥匙,又看看那辆威风凛凛的老解放,心中满是羡慕与无奈,只能苦笑着回应:“行吧,老弟,你这运气可真好。”

由于周处长事先打过招呼,李肆民运来的沙子验收过程十分顺利。原本成本五块钱装的沙子,煤矿以五十块钱的价格收购,按照三块钱一方来计算。李肆民那辆额定装载十吨的拖拉机,在他的巧妙装载下,硬是装了十六七吨沙子,这要是放在别处,恐怕得引起一番争议,但在这里,大家也都见怪不怪了。实际上,李肆民的装载量已经算是相当保守了。在当时,甚至有人能在一吨的小四轮车上装十吨货物,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好在那个时候路上的车辆稀少,只要驾驶时小心谨慎一些,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并不高。

卸完沙子后,李肆民并没有急着离开。他心里清楚,如果就这样简单地回去,那自己跑这一趟煤矿就太不值得了。哪个单位都能把沙子卖出去,他李肆民来这里,自然有着更深的打算。

“周处长,您看,我这空车回去太浪费资源了。我想着能不能拉两车煤回去呢?您看行不行?”李肆民带着几分期待的神情,小心翼翼地向周处长提出请求。

周处长听到这话,微微一怔,随即陷入短暂的思考。周处长这个人有个特点,特别喜欢关照那些聪明机灵的年轻人。他看了看李肆民,心中暗自思量,这小伙子脑子灵活,或许真能为煤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稍作犹豫后,他大笔一挥,直接给李肆民批了一百吨平价煤炭。

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千万别误会周处长的行为。他这么做,完全是出于一片公心,和李肆民悄悄塞给他的两条华子一点关系都没有,真的。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价格双轨制名义上是从八十年代开始正式推行的,但实际上,早在上级正式下文之前,很多单位就已经开始尝试这种做法了,只不过没有那么明目张胆罢了。

以新城煤矿为例,按照国家计划,每年需要完成一定的煤炭产量任务。在完成任务指标之后,多开采出来的煤炭,就属于计划外的产量了。按照原本的正规流程,这些计划外的煤炭也应该上交,由相关部门根据全国各地的需求进行统一分配。但是,煤矿也有自己的实际困难,如果所有煤炭都上交了,那煤矿自身可就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自由支配,用于改善员工福利、进行设备维护等工作了。所以,煤矿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反正已经完成了任务,不如偷偷截留下来一部分煤炭,不向上级上报这部分产量,然后直接将其卖出去。

当然,直接售卖煤炭肯定是存在问题的,容易被人抓住把柄,落下话柄。于是,在账目处理上,这部分煤炭就被称作“资源置换”。比如说,煤矿用煤炭来置换第二招待所的河沙,这样一来,账目看上去就合理合规,体面多了。就算上级派人下来检查,也很难从中挑出什么毛病。

不过,话又说回来,真要是有人存心找茬,那就算是鸡蛋里也能挑出骨头。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很多事情都是讲究个“难得糊涂”,大家都心知肚明,差不多就行了,只要没有得罪上级领导,一般情况下都不会把人往绝路上逼。毕竟那个年代可没有现在的大数据技术,很多账目记录也并不规范,不能用后世的标准来衡量当时的情况,实际上并没有那么严格。

王大鹏看着李肆民顺利地拿到了批条,心中既为他高兴,又有些郁闷。他接了周处长的任务,开着李肆民的拖拉机,车斗里装满了煤炭,跟在李肆民驾驶的卡车后面,拖拉机发出“突突突……”的声音,缓缓朝着目的地驶去。一路上,王大鹏的心情颇为复杂,他看着前方李肆民那辆威风的卡车,心中既有对李肆民好运的感慨,又有对自己未来的些许迷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