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到底是几个意思(1 / 1)

加入書籤

两位记者在新闻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绝非那些初出茅庐、涉世未深的新手可比。

眼前这位年仅十八岁的生产队长李肆民,他诚恳的态度,让记者们一眼便看穿,他绝非在说客套话。

从他的言辞之间,能真切地感受到,他是打心底里认为自己还不够格,想要把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撤下来,这其中没有一丝一毫的虚假成分。

他们不禁在心中暗自思索,究竟是怎样的人,才会有如此举动?很显然,只有那种内心深处觉得自己做得远远不够,自认为还无法登上《人民日报》这般权威平台的人,才会有此想法。

如此年轻,却又这般谦逊质朴,他们二人在漫长的从业生涯中,还是头一回遇见。

不行,这样的人才绝对不能被埋没在这偏远的乡村。

等回到报社,一定要用大篇幅对他进行宣传报道。

像他这样优秀的年轻人,如果不能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为更多的人民群众服务,那对于整个国家和全体人民来说,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李队长,文章一旦见报,可就没办法撤下来喽。”其中一位记者耐心地解释道,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试图安抚李肆民略显焦急的情绪。

另一位记者也赶忙在一旁附和:“是啊,李队长,事情已经发生了,您就别再过度谦虚啦。

当务之急,是要着眼于未来,努力争取踏上更广阔的舞台,这样才能发挥更大的能力,为更多老百姓谋福祉呀。”

李肆民听得一头雾水,脑海中一片迷茫,眼神中透露出困惑,喃喃自语道:“踏上……更广阔的舞台?”他实在不明白,这两位记者所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两位记者重重地点了点头,异口同声地说道:“没错。

我们不是说生产队长这份工作不好,只是向阳大队规模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您施展才华的空间。

以您的能力和志向,理应迈向更广阔的天地,您能理解我们的意思吗?”他们一边说,一边用充满期待的眼神看着李肆民,似乎在等待他恍然大悟的那一刻。

李肆民心中顿时涌起一股不妙的预感,仿佛有一场大祸即将降临。

他小心翼翼地问道:“请问二位同志,那我要怎样才能踏上更广阔的天地,为更多人民服务呢?”他的声音微微颤抖,显然对即将听到的答案既好奇又担忧。

两位记者相视一笑,其中一位开口说道:“比如说去上大学,接受更深入的教育和培养。”说这话时,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似乎在描绘一幅美好的蓝图。

李肆民闻言,暗自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释然的笑容,说道:“呵呵,我明白了,多谢二位同志的指点,我本来就有上大学的打算呢。”他心想,原来是上大学,这和自己的计划不谋而合,没什么好担心的。

然而,两位记者却同时摇了摇头,其中一人语重心长地说道:“李队长,您可能有所误解,我们所说的大学,可不是普通的大学,您懂我的意思吧?”他一边说,一边用眼神暗示着李肆民,希望他能领会其中的深意。

李肆民依旧满脸笑意,自信地说道:“明白,你们是希望我能上一所好大学,对吧?”他觉得自己已经理解了记者的意图,毕竟谁不想上好大学呢。

记者点点头,继续说道:“对。

不瞒您说,在来这儿之前,我们已经做过一番调查。

您填报的志愿是新原地区的大学,对吗?”他们一边询问,一边观察着李肆民的表情,试图从他的反应中获取更多信息。

李肆民笑着回应:“没错,新原大学,那可是我们新原地区最好的大学。

二位觉得怎么样?”他对自己填报的志愿颇为满意,新原大学离家近,既能兼顾学业,又能照顾家里的生意,在他看来是个不错的选择。

两位记者再次摇头,其中一位直言不讳地说道:“不怎么样。

我们所说的好大学,可不是新原大学,而是国内顶尖的学府。”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坚定,似乎在强调顶尖学府与普通大学的巨大差距。

李肆民无奈地摊开双手,苦笑着说道:“不好意思,我也想上好大学,可无奈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恐怕考不上啊,呵呵。”

他心里清楚,自己的成绩虽然还不错,但要考上顶尖学府,确实还有很大的差距。

两位记者眼睛陡然一亮,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几乎是脱口而出:“李队长,果然我们没看错人。

既然您有这样的决心,那就静候好消息吧,相信最终的结果定会让您满意!”他们对李肆民的回答非常满意,觉得他既有上进心,又有自知之明,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什……什么意思?”李肆民瞬间紧张起来,从两位记者的话语中,他隐隐感觉到似乎有什么难以预料的事情正悄然逼近。

他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眼神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

两位记者哈哈大笑起来,其中一位说道:“李队长,如果我们说您有机会上北大,您相信吗?”他一边笑,一边看着李肆民,似乎在等待他震惊的反应。

另一位接着打趣道:“是啊,李队长,北大哦,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他们觉得这个消息对李肆民来说,肯定是个巨大的惊喜,毕竟北大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

李肆民一时语塞,过了片刻才结结巴巴地说道:“两……两位同志,咱可别……别开玩笑了。

能上新原大学,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压根儿就没敢奢望能去首都上大学啊!”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慌乱,显然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吓到了。

在他看来,北大是遥不可及的存在,自己从未想过能有机会去那里读书。

两位记者笑得愈发畅快,说道:“哈哈,李队长,这您就无需操心了。

只要您怀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国家和人民自然不会亏待您!”他们坚信,以李肆民的优秀品质和潜力,完全有资格进入北大深造。

李肆民突然笑了起来,说道:“两位同志,感谢你们逗我开心。

其一,我的成绩并不突出,根本够不上好大学的录取标准;其二,我压根儿就没填报北大的志愿,就算想去也去不了啊!”他认为这两位记者是在跟他开玩笑,毕竟自己的实际情况摆在那里,上北大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两位记者收起笑容,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一位郑重地说道:“李队长,这个消息目前还未正式公布,我们可以提前透露给您,但您务必千万不能告诉别人!”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神秘,仿佛在分享一个重大的秘密。

另一位接着说道:“李队长,实不相瞒,我们听闻一个消息,由于这是第一届恢复高考,许多考生心里没底,填报的志愿与自身实际成绩并不匹配。

国家很有可能会破格录取一批优秀考生,让他们进入像北大这样的重点学府深造!”他们觉得李肆民完全符合破格录取的条件,一旦这个政策实施,他极有可能成为其中的一员。

李肆民听后,内心犹如翻江倒海一般,“不……不能这样,你们不能这样!”他顿时慌了神。

与旁人不同,他真的不想离开自己苦心经营的这片小天地,大老远跑到首都去求学。

向阳集团才刚刚成立,当下正值利用政策开放前的这段空窗期,大力发展的黄金时机,自己这时候跑出去,算怎么回事呢?

要知道,现在可不是几十年后,有便捷的通讯工具,无论相隔多远,都能轻松进行视频会议。

在这个时代,打个长途电话都困难重重。

倘若李肆民身处首都,想要往向阳大队打电话,并非直接拨通那么简单。

首先得接通首都邮电局的总机,由接线员转接至新原地区的邮局总机,接着再由新原地区邮局的接线员转接到新城县的总机,最后由新城县的接线员接通向阳大队的电话。

如此层层转接,一旦中间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这通跨省长途电话就打不通了。

即便最终能够接通,往往也需要漫长的等待时间,有时候等上几个小时都是常有的事。

而且很多长途电话,由于各种因素,通话效果极差,要么听不清楚对方说话,要么声音极其微弱。

在这个年代,去邮局打电话的场景简直混乱不堪。

这边打电话的人扯着嗓子喊:“喂喂喂……”那边则回应:“你说什么,大声点儿?”每个人都拼命提高音量,嘈杂声几乎要把屋顶掀翻。

实际上,在这个时代,相对而言最好的通讯方式既不是写信,也不是打电话,而是拍电报。

然而,电报费用较高,是按照字数计费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不仅正文收费,就连地址也要按字数收钱。

李肆民原本的计划是在新原地区上大学,这样每周至少能回家一趟,遇到紧急事情当天也能赶回来,既能安心求学,又能兼顾家中的生意。

可是,两位记者带来的这个消息,对他而言,哪是什么惊喜,分明就是惊吓,甚至是惊恐。

这一下要把他送到首都去,还怎么遥控指挥家里的事业呢?早知如此,李肆民说什么也要把高考作文写得差一些,宁可不上大学,也绝不能离开刚刚起步的事业啊!

两位记者面面相觑,他们实在没想到李肆民的反应竟会如此强烈。

就算是老实人,也不该抗拒到这种程度吧。

那可是北大啊,多少人梦寐以求都难以企及的高等学府,可看这小伙子的模样,仿佛让他去上北大,就如同要了他的命一般。

他们不禁满心疑惑,这小子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李队长,能跟我们讲讲,您为什么这么抗拒上北大吗?是不是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呢?”一位记者忍不住开口问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